水果绿色发展生产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梨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梨生产现状

我国是梨的原产地之一,经济栽培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起源于我国的栽培品种多达3000余个,生产栽培中应用的有100个以上。我国梨产区可划分为7个区:寒地梨区、干寒梨区、温带梨区、暖温带梨区、热带和亚热带梨区、云贵高原梨区和青藏高原梨区。不同品种的梨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有很大差别,需要统一规划,选择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形成整体优势,建立优质梨果生产基地。早熟梨多集中在长江流域各省区,以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区较多,而黄河流域各省区栽培早熟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果实品质较长江流域有显著提高。砂梨系统如日本和韩国梨适宜的地区为长江流域、西北和华北地区,特别适宜是陕西、山西、山东沿海地区。西洋梨原产夏干气候带,喜光、较耐旱,在夏湿气候区域栽培易出现生长旺、结果迟、病害严重、雨季高温红色消褪等问题,最适栽培地区为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及黄河故道地区,特别是河南西部以西、以北的黄土区相对干旱、日照充足,较接近原产地的生态条件。北方干寒地区可发展库尔勒香梨、南果梨、锦丰梨、苹果梨等。

近年来,我国西部各省区如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梨发展速度很快,主要品种为酥梨、日本和韩国梨、库尔勒香梨等,山西也大力发展酥梨生产,山东、辽宁等省发展日本和韩国梨较多,黄河流域以南的地区主要发展早、中熟梨,如黄花梨、幸水等,四川栽培最多的是金花梨,河北省逐步缩减鸭梨、雪花梨面积,黄冠、日本和韩国梨等品种发展较快。

山东梨树栽培历史悠久,栽培范围广,适应性强,寿命长,尤其是气候土壤适宜。依照环境生态条件和品种栽培特点,可分为3个梨栽培区域。

(1)胶东半岛梨产区 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品种资源丰富,如莱阳茌梨、栖霞大香水梨、黄县长把梨及巴梨系列等,为山东梨主产区。

(2)鲁中南梨产区 该地区品种多,如搓子梨、子母梨、金坠子梨、池梨等。

(3)鲁西北平原梨产区 该地区地域广阔,生态条件适宜,是我国最大梨树生产基地之一,即华北平原梨产区的一部分。品种主要为鸭梨、胎黄梨等。

我国梨栽培面积和梨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16年我国梨园面积达112.0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的62%左右;我国梨果产量达180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64%左右。我国梨总产量世界第一,但单位面积产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梨单位面积产量为17220.0kg/hm2,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我国梨栽培面积前三位的省份是河北、辽宁和四川,梨总产量前三位的省份是河北、山东和辽宁。

我国梨主栽品种中面积最大的是砀山酥梨,约占全国梨栽培面积的23%;其次是鸭梨,约占全国梨栽培面积的11%。另外,丰水和翠冠分别约占全国梨栽培面积的7%;黄金梨、南果梨、黄花梨分别占全国梨栽培面积的6%左右;库尔勒香梨约占5%;雪花梨、金花梨、黄冠、中梨1号分别占4%左右。

我国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均有梨的栽培,主要栽培种有白梨、砂梨、秋子梨及西洋梨。黄河流域以北、沿长城内外,为秋子梨与白梨混栽区。黄河流域以南至长江流域以北,则为砂梨和白梨栽培混栽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为砂梨主栽区。辽东、胶东两半岛则为洋梨主要栽培区。我国主要产梨省(市)有河北、辽宁、四川、新疆、陕西、山东、云南、河南、甘肃、贵州。

我国梨主要鲜食,近年加工有所上升。我国梨出口贸易量和出口金额逐年增长。出口产品主要为浓缩汁和罐头,出口罐头量和出口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梨进口贸易量不断降低。

二、梨产业存在问题

(一)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梨产业存在着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品种成熟期相对集中,造成市场鲜果供应短期过剩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目前主栽品种中熟和中晚熟品种过多,早中熟品种相对较少,极早熟、极晚熟品种不足。目前,通过贮藏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梨果周年供应不均衡的矛盾,但贮藏时间过长,不仅导致成本上升,而且果实品质显著下降,影响了梨果的商品价值。需要培育熟期配套的优良品种,延长梨鲜果上市的时期,满足梨鲜果周年供应的需求。需加强早熟、多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引种,使早、中、晚熟梨品种比例更加合理。

(二)管理成本攀升、技术落后

我国梨的栽培模式多为大冠稀植,生产实践证明这种栽培模式不仅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在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和果园喷药等方面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到梨园的正常管理和经济效益。需要研究和建立省工高效栽培技术与模式。省工高效栽培就是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革新在栽培过程中简化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收益。果树省工高效栽培技术,是指通过果树的省工栽培,高效栽培来减少果树生产成本,同时产量、质量方面能保持原来的水平,使果农的纯收入有所增加。果树省工高效栽培主要包括选用优良品种、省工高效土肥水管理措施、简化修剪、省工高效花果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

(三)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梨主产区发生普遍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病虫害主要有梨黑星病、梨黑斑病、梨小食心虫和梨木虱等,但这些病虫在不同生态区域的流行或暴发成灾规律有待进一步明确,且生产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缺少新型化学农药及药效良好的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诱杀技术等尚需进一步改善。要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并不断研发省工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产品。果树抗病虫育种是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工作之一,果树抗病虫品种具有抗病虫侵害,优质高产的特点。安全性高、残留低、生物活性高、使用费用低、选择性高的新农药的开发,提高了化学防治的效率。生物防治研究不断深入,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成果显著。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极大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率,广泛用于病虫诱捕防治和干扰交配。我国果树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水平有待提高。

(四)培肥地力及节水灌溉

目前我国梨主要产区土壤营养丰缺状况、梨园矿质营养循环模型、主栽品种矿质吸收机理均不够明确。梨园施肥一直依靠生产经验粗放进行,不仅影响树体生长发育、花芽分化和果实发育,而且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并对环境造成较大范围污染。同时,我国低产果园面积较大,部分果园存在地下管理粗放,果园土壤瘠薄,土层浅,保水、保肥能力差等系列问题,致使树势衰弱,长期低产。果园培肥地力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果树作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极易受到土壤营养空间与营养状况的影响。根据树体营养需求来调节土壤环境,采取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的培肥地力技术,使之适合于果树植株的生长发育,发挥土壤的最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大部分梨树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栽培,采用适当的灌溉技术和合理的灌溉方法,可显著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五)梨果贮藏及冷链运输需加强

我国梨果贮藏水平及能力较低,采后冷藏仅占总产量的25%左右。与发达国家果品总产量的40%~70%用于加工,鲜食果品的80%以上进行冷藏或气调贮藏的差距还很大。近年来梨果采后贮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理病害(如虎皮病、黑心病、顶腐病、花斑病等),使果实品质严重下降甚至失去商品性。梨果运输和货架期品质维持技术的缺乏,常常导致梨果品质下降,影响其商品性。梨果皮薄,采后运输中保护措施不足,极易发生摩擦、磕碰而造成果面变黑、受伤,尤其常温运输和振动常造成果实品质急剧下降甚至腐烂,严重影响果实货架期间的销售和长期贮藏。梨果货架期间,常因为贮放温度不适、果面摩擦造成果实软化、褪色和褐变,甚至腐烂,营养品质和商品性降低,因此,如何保持梨运输和货架期间较好的商品品质便成为梨采后增值的关键因素。

(六)梨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是梨生产大国,栽培品种多,分布广,种植零散,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当前受国内劳动力短缺、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农业气候灾害频发和水果消费多元化等诸多因素的冲击,梨产业发展面临生产成本上涨和市场需求波动双重压力,我国传统的梨生产模式、组织结构、营销渠道、产业政策和贸易措施等方面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梨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发展趋势

(一)加快新品种选育和品种结构调整

优良品种是提高果品商品价值的基础,良种的标准除经济性状优良外,还应在特定时期内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即果品价格较高。梨品种结构的调整应以我国选育的优良品种、砂梨系统为主。增加早熟品种所占比例,适当减少中晚熟品种所占比例,把早熟品种的比例调整为20%左右,中熟品种比例应占30%左右,晚熟耐贮品种比例应调整为50%左右。品种调整重点增加早熟品种比例,控制砂梨品种规模,适度发展西洋梨品种及地方名特优品种。应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大品种创新力度。提高梨果的商品价值,使其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生产中应重点增大果个、改善果实外观、提高果实内在品质和采后进行商品化处理。

(二)栽培管理技术省工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力紧缺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今后梨果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单、省工、高效、即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和增加纯收入。

改革传统的耕作制度,采取生草栽培、少耕与免耕、果园覆盖技术是今后我国梨产业土壤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在梨果栽培中应当推广密植栽培、高光效树形和轻简化修剪技术,其是梨树栽培制度的发展方向,可减少树体管理和修剪用工,节省人工费用,增加收益。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减少花果管理用工,提高劳动效率。利用有益昆虫(壁蜂)和机械授粉,提高授粉效率,采用机械的或化学的手段疏花疏果,是省工高效花果管理的发展方向。

节水灌溉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借助高科技手段提高灌溉效率是地面灌溉的发展方向。在管理上采用计算机联网控制,精确灌水,达到时、空、量、质上恰到好处地满足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需水。借助现代机械设备的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微灌、滴灌、膜下灌、地下灌等大有发展潜力。科学施肥,精准化施肥,是今后果树施肥的发展方向。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缓控释肥料,施用果树专用肥,肥水一体化技术等也是发展方向。

(三)提高梨果安全生产水平

梨安全标准化生产成为国际梨果发展的趋势,消费者除关注果品外观和内在品质,还特别重视果品的食用安全性。梨树病虫害防治的发展趋势是绿色、环境友好型综合防治。采用果园生草等科学土壤管理制度,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创造利于天敌生活的生态环境,利用天敌减轻虫害。积极推广无公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措施结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积极研制推广使用安全性高、残留低、无公害、生物活性高、使用费用低、选择性高的新农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加强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加强昆虫信息素的研究,用信息素干扰、控制害虫发生。减少用药和管理成本,大力推广绿色梨果生产技术,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与使用,以生产安全果品。

(四)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采后处理、贮运设施落后,梨果贮藏量仅为梨果总产量的少部分,加工能力小,且附加值较低,难以适应市场果品竞争的需要。采后处理、包装、贮运标准化是提高梨果商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果品采后处理的核心是分级、预冷、冷链物流及贮藏保鲜。发达国家已建立冷链物流体系,果品采后已实现了冷链运输系统,是以温度控制为基础的多种保鲜设施、设备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果品从采后的分级、包装、运输、贮藏、货架销售,直至消费者手中的全部过程,均处于适宜的低温条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果品的新鲜度及风味品质。我国的果品冷链物流系统工作刚刚起步,急需适合我国国情的冷链物流设施和相应的技术。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和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果品采后冷链体系必将得到迅速发展。

(五)建立梨树标准化示范基地,实施名牌战略

按标准化生产模式,把果树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建立绿色食品基地。根据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实际操作,大力培育示范户,通过示范带头,以点带面,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广大果农中去。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在加快标准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把标准化的推广实施与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在梨树生产中,应尽可能达到适度规模,建立大型标准化生产基地,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有利于果品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创立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和出口。

(六)强化梨产业组织化、信息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梨产区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由于栽培面积小,果农栽培技术水平差别很大,加之受经济条件限制,措施跟不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标准统一的高质量商品果实。因此,在一些梨的集中产区,采用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生产组织化和市场销售信息化的重要依托。目前,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是一种松散型关系,借鉴国外成立果品协会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合作社,以“企业+中介+基地+果农”组织化形式进行梨产业化开发,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带动生产发展。加强我国梨生产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使生产者和销售者快速、准确地获取国内外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为梨产业获取较高的收益提供信息保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果品质量标准、绿色产品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