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文学素材到哪儿去找
课外习题
提起笔,小学生就犯难了,不是无话可写,就是言之无物,或脱离生活地瞎写,文章的雷同与单调更是普遍的。
这是因为缺少写作素材吗?可否组织一次活动或出游,来为学生提供创作的素材?
表妹说:“可以!”毋庸置疑,不少老师与家长就是这么做的。
徐老师却说:“不可以!”
何本真夹在中间,不知该帮谁,只好问:“为什么不可以?”
诊所墙上挂着一幅郑板桥的画,徐老师指着它,幽默地说:“要知理由,请看题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秋天在江馆中,早起欣赏竹子,清晨的烟氲、日影、露气等,都浮动在零散的枝叶之间,或整片茂密的竹林之中。如此美景,心中不由得升起作画的欲望。——徐老师解释,下同)其实,胸中之竹(记忆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视网膜上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突然)作变相(走样),手中之竹(纸上成画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总之,创意来源于眼中之竹的刺激,即艺术源于生活,这是不变的法则。)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笔墨中意趣横生,则靠灵感赐予。)独画云乎哉?(此创作原理,不独适用于作画?)
读来读去,他俩并没有看出“不可以”的理由,表妹忍不住问了:“郑板桥分明在谈画竹的感想,哪有什么‘不可以’的理由?”
何本真趁机向徐老师提出了逐句解释的要求。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创作此画的初衷,是因为清晨看竹而受了刺激,可见,生活素材是抬眼就来的,何须组织一次活动或出游去获得?此是“不可以”的理由之一。)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徐老师话音刚落,就听到表妹的反对声:“组织一次活动或出游,一路都是‘抬眼’即来的素材,由此所搜集到的生活素材远比‘晨起看竹’要多,材料多了,还怕文章写不长?”
听罢,徐老师仰天大笑,说:“你非得让郑板桥走一遍江馆的角角落落,才能画竹?就是走上十遍,对创作也没帮助呀!因为,文章是由文学素材构成的,生活素材多了,与文章的长短又有什么关系呀?”
何本真帮腔说:“要是整个江馆都是竹景呢?走了一圈,抬眼都是竹呢?”
“就是江馆淹在竹海中,也属‘眼中之竹’——是生活素材,不能用于创作!”
把活动拷贝成文,是表妹的拿手好戏,所写文章也曾被班主任当范文读过,她就不信这个邪,说:“我就是拿出画板,把‘眼中之竹’画下来!又咋样?”
徐老师掷地有声地说:“那叫写生,不是创作!”
这下表妹傻眼了,她问:“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徐老师提醒
写生,只是写出“眼中之竹”,属于练习、描摹技巧阶段。而创作则不然!郑板桥有这样一首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画家不是要描画婆娑的竹影,而是借“眼中之竹”,来抒发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呀!文章就是借“眼中之竹”的景,来抒发中心思想的情,两者缺一不可。
表妹大惊失色:原来,被班主任当范文读的文章,是有问题的!
接着转入下一句: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胸’指记忆,‘眼’指视网膜,从‘眼’到‘胸’约1/16秒,怎么‘眼睛一眨就会老母鸡变鸭’?”表妹提出了质疑。
徐老师提醒
瞬间是不变的,但在记忆仓库存放久了,“眼中之竹”就会慢慢变成“胸中之竹”。
生活材料(即“眼中之竹”)变为心灵(进入记忆)材料后,并不会就此安营扎寨一成不变。作家的心是一个贮存器,又是一个加工厂,从生活中捕捉与搜索来的无数事件、形象、感情、人物、词汇都存放在里面,它们随作家的需要而不断地被翻拣、糅合、重组,直到从中不断产生出一些可供作家使用的新的“合金”来。(学者蔡毅语)
何本真心中仍存疑,问:“为啥文章一定要用‘胸中之竹’呢?”
徐老师提醒
“眼中之竹”好比是生排骨,你能拿出来请客吗?只有把它放入“胸中之锅”,用立意的糖醋去浸润,才能加工出糖醋排骨来,才能请客人吃呀!
……所以任何可称得上文学素材的东西,既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材料,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生活事实,而是一种以生活真实作基础,并掺入了作家对它的感知、理解、领悟的自然加工物。这种经由作家情智相糅——心灵化处理的生活材料就会产生变化而成为文学素材,成为文学现象。(学者蔡毅语)
何本真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表妹则说:“请举一个例吧!”
徐老师提醒
几乎人人小时候都有握笔学习画圆圈的经历,这是“眼中之竹”吧,而鲁迅则把这一涂鸦的印象,不断地在胸中翻拣、糅合、重组,最终成了《阿Q正传》中的“合金” ——表现“精神胜利法”的文学素材: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唯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果真,这段所描写的既有“眼中之竹”的形,且又内含“精神胜利法”的情!鲁迅的文章确实用的是文学素材呀。
同学变了
浙江省杭州市保塔小学六(5)班 陈怡静
开学了,我一走进教室,只见我的座位旁坐着一个胖子(这已不是形式上的胖了,而是内含被垃圾食品所害的立意,属文学素材,下面的一件事,均由浸润立意之情的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文学素材所构成),心想:这人是不是走错教室了,还是我走错了?我回头看了看教室门牌“505”,对的呀!再仔细看看我座位旁的那个人,只见她戴着红白相间的边框眼镜,额头上挂着斜斜的一小绺头发,再看那厚厚的嘴唇,也的确是我的同桌唐妹呀!
“你假期都吃了些什么?怎么这么胖了?”我好奇地问。
“也没吃什么,”她咂了咂嘴,十分淡定地说,“一天3包薯片,6包香脆面……”
“天哪!”我忍不住说道,“这还不算多?每天3包薯片,6包香脆面?每——天——啊?”再看她那胳膊,已跟我的笔筒差不多粗了,不,应该是比我的笔筒还粗!她手臂微微一动,那肉就上下颤个不停。
体育课上跑50米,我们轻松地冲出去了。她却哼哧哼哧地不停喘着粗气,腿像灌了铅一样抬不起来,跑的速度好像比走还慢;身上的肥肉一颤一颤地跳动着……一测体重,吓了我们一大跳,体重计似乎被她压爆表了,指针乱转,最后停在70千克上。老天!140斤!
140斤,50米跑了10分36秒,每天9包垃圾食品,笔筒般粗的胳膊……要是遇到火灾,她能逃得了吗?
我挺担心的,鼓足勇气对正在座位上发呆的她说:“为了你的健康和安全,今后不要再吃垃圾食品了,好不好?”
确实,此文种种表象后面,都渗透着垃圾食品之害,用的就是文学素材。
至此,他俩内心不再存疑。徐老师起身,猛看到何本真指着画: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何本真问:“都说手写心声,怎么从心到手,又有‘变相’?”
徐老师提醒
当“胸中之竹”“物化”时,因临时心境的介入,加上画纸的局限,就导致了“变相”的产生。试想:“胸中之竹”是以天地当纸,在脑中可天马行空;而一到画纸上,却受到尺幅限制,尤其是当你落墨画出第一片竹叶时,才看清接下来所画的竹枝、竹竿的粗细或长短的比例……作文也一样,当胸中的人物“物化”成第一段文字时,就像降临人世的婴儿,作者方看清其面貌;接着,有生命的婴儿会我行我素(形象有它自身的逻辑),而不听作者的事先安排。
何本真听后,内心释然。于是,徐老师起身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