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Banxia
【别名】水玉,麻芋果,地巴豆。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块茎球形,直径0.5~1.5cm。叶2~5,幼时单叶,2~3年后为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近基部内侧和复叶基部生有珠芽;叶片卵圆形至窄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cm,两侧小叶较小,先端锐尖,两面光滑全缘。花序柄与叶柄近等长或更长;佛焰苞卷合成弧曲形管状,绿色,上部内面常为深紫红色;肉穗花序顶生;其雌花序轴与佛焰苞贴生,绿色,长6~7cm;雄花序长2~5cm;附属器长鞭状。浆果卵圆形,绿白色。花期5~7月,果期8月。南方1年出苗2~3次,故9~10月间仍可见到花果。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农田、溪边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采制】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
【药材性状】块茎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的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化学成分】本品含琥珀酸、3-乙酰氨基-5-甲基异唑、丁基乙烯基醚、苯甲醛、半夏蛋白、姜辣醇、胰蛋白酶抑制剂等。
【药理】具有镇吐、催吐、镇咳、祛痰、抗癌、抗生育、抗早孕、抗心律失常、抗实验性溃疡、促使外周淋巴细胞分裂等作用。有毒。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瘚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生品研末,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证及燥痰者禁服,孕妇慎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附方】①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②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半夏一升,生姜240g。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③治头痛:半夏(汤洗七遍)、白僵蚕各15g,全蝎一个。上同为细末,以绿豆粉调贴于太阳穴上,干即易之。(《叶氏录验方》抽风膏)④下乳方:半夏(炮)三粒。为末,酒调服,即有乳。(《鲁府禁方》)⑤治蝎螫毒:用半夏、白矾等分为末,以醋和,敷伤处。(《景岳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