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学科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包装产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既是中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包装大国和亚洲最大的包装消费市场,包装产业在国际产业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影响越来越广。2016年底,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快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实现包装产业转型升级和包装强国建设目标明确了前行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要稳固我国的世界包装大国地位,加快包装强国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包装产业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民生需求、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能力,最急需、最永恒的就是要通过构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好人才供给与支撑问题。

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增强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首先必须建设高水平学科,要通过学科打造对接包装全产业领域的专业链,通过专业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供给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包装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跨学科融合特征明显,导致包装学科一直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基于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到很大局限,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包装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因此,近年来,构建包装学科、发展包装学科,已经成为包装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呼声和迫切期待。

湖南工业大学是全国以包装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多年来,始终注重组织自身的学科团队和全国包装学界的研究力量,致力推动包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今天,罗定提副校长将自己以及团队多年来呕心沥血的成果凝聚成为一部系统研究包装学科的学术专著,可谓适逢其时,意义深远。

《包装学科概论》对包装学科的起源、国内外包装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对包装学科的内涵、特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论述,对包装学科的支撑学科进行了详尽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装学科的建设架构和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包装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需性进行了充分论证。相信本书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建设体系,将对我国包装学科的发展产生很大推力,并借此有效促进包装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包装产业的转型发展。

是为序。

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主任 

2018年6月

前言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包装产业转型发展和包装强国建设进程,快速发展的包装产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包装高等教育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1984年教育部将包装工程专业列入本科专业试办以来,我国包装教育已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由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组成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国开展包装人才培养的高校发展到近300所,逐步扩大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巩固世界第二包装大国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包装产业以“绿色、智能、安全”为主体发展方向的今天,我国包装行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仍然严重短缺,支撑产业强劲发展的智力优势难以有效形成,导致产业创新能力长期不足、转型升级发展步伐滞后,因此,推动包装学科建设,加快培养高层次包装人才,迫在眉睫。

但在包装教育和产业创新进程中,包装学科始终难于以独立学科的地位存在,形成了制约包装产业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智力支撑和科技创新的瓶颈。因此,针对我国包装学科的发展现状,从包装学科的边界、基础、学理、体系、内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包装学科的系统研究,实现其在《学科目录》中的独立学科地位,不仅必要,而且急需。

湖南工业大学作为全国以包装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不仅是国际包装研究机构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也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更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在包装学科研究、建设与发展引领中理应先行作为。有鉴于此,我们集中各方研究力量,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编著了这本《包装学科概论》。

本书在对国内外包装教育及包装学科的萌芽和发展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从包装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特点出发,对包装学科的基础与内涵展开追溯;从人才队伍与包装教育、科学研究与平台、科研机构与产业发展等主要支撑要素方面进行归纳、比较和整合,对包装学科的层级设置原则和包装学科体系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包装学科体系的架构方案,并形成了相应的包装学科体系的评价方法。同时,以湖南工业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绿色包装与安全”为例,指出了建设包装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书由罗定提提出思路、策划方案、组织协调、编著并统稿。相关参加编写人员及工作分工如下:吴若梅对本书架构进行了逻辑性设计;对国内外包装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本书的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基础支撑。滑广军、鲁芳在包装学科基础的研究及包装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数据和信息支持。袁志庆、罗子灿在包装学科体系的设计构建、学科评价监控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贡献了智慧和成果。同时,张晓、龚苗苗、李书山、陈正雄、陈振钊也为编著本书倾注了心血。

本书由唐未兵主审。

在此对参加编写及主审人员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罗定提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