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刺血疗法的操作规程
中医针刺放血疗法有明确的放血规程,应该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选取与病证相应的穴位和血络以及病变部位进行操作,但操作方法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是刺血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操作中一定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步骤和要求。
(一)术前准备工作
(1)放松:患者就诊,要先让患者休息5~10分钟,以消除疲劳,放松体态,适应环境,以利于操作。
(2)配合:在施术时,要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必须事前做好患者的思想疏导工作,树立治病信心。同时要讲清饮食禁忌。
(二)消毒
放血施治,要求严格,术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必备消毒包括施术病房消毒、放血针及其他必备用品的消毒、医者的手部消毒、患者的患部消毒等。
(1)施术病房消毒:在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院里应设有专用病房或医疗间。专用病房要求环境安静、采光充足、温度适宜。并在医疗间里备有相关药品、工具、纱布,保持干净。
(2)必备工具消毒:将放血针具、火罐等工具在消毒锅里煮开消毒或在95%的酒精里消毒。消毒过的工具应放在干净的容器里,为放血施治提供方便。
(3)医者手部消毒:在术前,医者将指甲修好,在温水里用肥皂将手洗干净或用含75%的酒精棉仔细擦手消毒。
(4)患者局部消毒:在术前,患者洗澡保持体表干净。如放血部位在头部,则剃刮头部放血处。选取放血部位后,首先用含碘棉在放血部位由里向外圆形擦拭,然后用酒精棉以同样的方法擦1~2次消毒。
(三)进针
进针是刺血操作中的重要步骤,也是取得治疗效果的关键。“进针”包括进针手法(针法)、进针角度、出血量、治疗反应和治疗时间等。
(1)进针手法(针法):应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和病情选择合理的针法进行(具体针法如前述)。
(2)进针角度:一般采用斜向进针,针体与血管呈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这样既不易针刺贯穿血管壁,发生血肿,又可使血液顺势自然流出。同时,进针时要控制进针深度,不可刺入过深。
(3)出血量:中医刺血的出血量,古文献记载为:“出血如豆大”“微出血”,说明出血量少;“出血盈斗”说明出血量多。现代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一般是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和应刺部位的不同而适度掌握。对于实证,一般认为出血量多一些效果较好;对于虚证或体质虚弱的病人,出血量宜少一些,数毫升即可。血量与进针手法(针法)、刺入深度(深浅)有关。
(4)治疗反应:在进针治疗中要随时询问和掌握治疗过程中的反应情况。尤要注意反应不及和反应太过。“反应不及”是指治疗后未出现反应感觉,说明治疗未收到治疗效果,应及时调整针刺操作手法,或改变治疗方案(处方),再次施术。“反应太过”即在治疗中出现异常情况,此时,一要立即按异常情况处理;二要调整针刺手法。“正常反应”是指针刺放血治疗后,一般出现的两种反应:一种是刺血后患者立即感到轻松,痛苦消失;另一种反应是刺血后症状反而加重,一般在2~4天后逐渐缓解消失。还有些患者刺血治疗后出现全身倦怠无力、头昏、口渴、嗜睡等,此系病后体虚,可给病人多食高营养食品,如鱼、肉、蛋等,并让其注意休息,充足睡眠,调养三四天后即可恢复正常。此属正常反应,可不必顾虑。
(5)治疗时间:针刺放血的治疗时间,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强弱而定,出血量少者,可以每日1~2次,深刺出血量多者,每周2~3次或每隔两周放血一次。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间隔1~2周刺血治疗一次;疗效不明显、病人体质较强的,可以增加针刺治疗次数。急性疾病如急救开窍、精神病、急腹症等,可以每日刺血治疗一次,病情好转后,治疗间隔日期延长,如果疗效不明显,可酌情增加针刺放血次数。
多数病人经刺血治疗1~3次后,即有显著效果,也有的病人刺血治疗7~8次始见效果。治疗次数多少、疗程长短、每次针刺放血间隔时间等,应听从医生决定,不要因为针刺放血治疗1~2次,效果不明显,就轻易中断治疗。
(四)出针
出针后出血,一般任其自然停止即可。若出血量过多,当达到出血量要求后要立即止血,可用碘酊棉球,或酒精棉球按压针孔5~10分钟,其血自止;若出血量不足,或不出血,则在出针后挤压针孔,使之出血,或按摩上端血络,以加速出血,或拔火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