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北方私家园林造园意匠分析
园林是综合性的艺术,其中构筑各种建筑物,堆叠假山、罗列峰石,开辟水池、溪流,培植草木花竹,悬挂匾额、楹联,所有的元素彼此呼应,融为统一的整体,呈现出美不胜收的景致和雅致深远的意境。北方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曾经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各方面都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色,明显与南方私家园林不同,但其本身也具有时代和地域的差异,难以一概而论。本书尝试结合历史文献和现存实例,对北方私家园林的布局、建筑、山石、池溪、植栽五个方面的基本造园手法作初步的总结,虽笼统而粗略,亦可见其概要。
一、布局
园林的布局与选址和规模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位于城内的府宅园林受街道坊巷的限制,规模不可能太大。北方城市大多形态规整,也使得城内的府宅花园的轮廓也较为方正,布局相对严谨。城外的别墅花园相对自由,可大可小,受周围山形水系等自然条件影响,往往轮廓比较自由,布局也较为分散。
历史上北方地区一些贵族的私园达到很大规模,例如东汉梁冀的洛阳庄园、唐代李德裕的洛阳平泉庄、明代武清侯李氏的北京清华园、清代和珅的北京十笏园,占地至少都有几百亩乃至千亩以上;一些富商的园林也很壮观,例如西汉袁广汉的北邙花园、明代祝氏的北京宅园、清代查氏的天津水西庄。从总的趋势来看,北方地区早期私家园林数量相对较少而规模偏大,后期私家园林的总体数量不断增多,但单体规模相对缩小。北宋洛阳独乐园占地20余亩,在明清时期属于大中型园林,但当时却被认为“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1)不过与同时期的南方私园相比,北方私园中大型园林的比例仍要高得多。现存江南规模最大的私家园林是苏州拙政园,其占地约30亩,比北京内城现存的恭王府园、醇王府园都明显要小。
对于清代以前的北方私家园林,大多难以了解其布局的具体情况,仅能根据文献和图画推断其总体风格偏于方正,建筑和景物疏朗,密度较低,尤其是一些大型园林更有宏阔之气。
明末清初之后,南北私家园林的格局总体上都趋于繁密。根据现存实例判断,晚期北方私家园林的格局大致有下列三个特点。
一是强调中轴线,大多明确设置正堂和东西厢房。北京城内的王府花园经常拥有并列的三条轴线,郊外赐园则经常设置并列的三所院落,以满足王府庞大繁杂的日常生活所需。其他城市宅园往往保留四合院的模式。
二是北方园林中的建筑以及游廊、围墙大多采用正朝向,空间显得相对端庄,但假山、水系和花木则比较自由,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拘谨的格局。
三是北方私家园林中的院落彼此尺度相近,较少南方园林中复杂的层次对比,略显单调,但也因此避免了过分烦琐的弊端,显得比较大气。
把规模相近的北京可园与苏州网师园的平面作一番比较,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南北中小型私家园林布局方面的差异(图1-2-1)。再把北京恭王府花园与苏州拙政园平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南北大型私家园林的空间特色反差同样十分明显(图1-2-2)。
总体而言,北方私家园林的布局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可循,虽然不如南方私家园林形式那样千变万化,但在不同时代、规模、地域、位置以及不同主人的前提下,仍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图1-2-1 北京可园与苏州网师园平面比较示意图(贾珺 绘)
图1-2-2 北京恭王府园与苏州拙政园平面比较示意图(贾珺 绘)
二、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大多包含数量较多的建筑物,而且分为厅堂、楼阁、轩、馆、斋、舫、亭等各种不同类型,分别用作宴乐、休憩、读书、居住空间,同时丰富的建筑造型本身也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2-3)。
图1-2-3 明代《竹园寿集图》中的北京宅园建筑形象——引自:(明)许论. 二园集[M]. 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刊本.
北方私家园林中的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结构和外形特征,特别是首都地区的园林建筑一般都属于典型的官式做法,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异。明清以前的园林建筑形象只能通过一些石刻、壁画和图画略微了解,现存者多为清代遗物。
私家园林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厅堂,往往占据最核心的位置,拥有最佳的赏景视角,无论南北都是如此。《园冶》称:“凡园圃立基,先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2)实际上江南园林的主厅有很多朝北而立;而北方私园的正堂绝大多数都居北朝南,常常带有前廊,可采用歇山顶(图1-2-4),也可采用悬山或硬山顶(图1-2-5),空间比较宽敞,日照充足,观景的视野也最好。部分厅堂呈前后两卷勾连搭或“工”字形平面式(图1-2-6),或伸出一卷抱厦,体量更复杂一些。中等以上的园林会设置两座以上的厅堂,正堂之外的厅堂一般称作花厅或敞厅,尺度比正堂略小。
图1-2-4 北京恭王府园安善堂(贾珺 摄)
图1-2-5 青州偶园佳山堂(贾珺 摄)
图1-2-6 北京熙春园工字厅(贾珺 摄)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可居于假山之上、池溪之畔、庭院之中,大多小巧精致、四面开敞、形式富于变化,有四方亭(图1-2-7)、六角亭(图1-2-8)、八角亭、圆亭(图1-2-9)、扇面亭等,屋顶大多为攒尖顶,且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图1-2-10)。相比而言,北方园林中的方亭数量最多。另外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因此还有一种四面以隔扇窗和槛墙围合的暖亭。
图1-2-7 青州偶园方亭(贾珺 摄)
图1-2-8 天津荣园六角亭(贾珺 摄)
图1-2-9 北京涛贝勒府园圆亭(贾珺 摄)
图1-2-10 北京鸣鹤园重檐方亭(贾珺 摄)
斋指书房,有时也用作收藏室,大多位于园中相对偏僻的位置,体现幽静的感觉,如北宋洛阳独乐园中有种竹斋(图1-2-11),清代北京半亩园有退思斋和嫏嬛藏书两座书斋,振贝子花园的书斋掩藏于假山深处。
榭是临近水池或花圃的建筑,四面开敞,临水常设栏杆,可以凭栏观鱼。北宋洛阳环溪园中有宏大的凉榭,可坐数百人。曲阜孔府铁山园的水榭呈扇面形平面,颇为别致(图1-2-12)。清代北京恭王府的钓鱼台和潍坊十笏园中的四照亭实际上都是水榭,位于水池正中,四周波纹涟漪。
轩是一种完全开敞或局部开敞的点景建筑,尺度不大,经常称作“小轩”或“敞轩”。现存的北京可园后院东侧高台建筑和太谷孟家东花园东厢房(图1-2-13)都可归入“轩”的行列。
馆又称别馆,一般尺度较大,处于独立的院落中,用于日常居住。唐代王维辋川别业的竹里馆就是这样一座别致的小筑,掩映在一片竹丛之中(图1-2-14)。
楼阁以两层居多,一般三至五间,偶尔也会出现单间小阁的情况。北宋王诜的《杰阁图》描绘了一座园林楼阁的形象,重檐歇山顶,二层设一圈平座栏杆,四面窗户洞开,宜于赏景(图1-2-15)。体量较大的楼阁经常退居园林一侧,以免对空间产生压抑感,如潍坊十笏园的砚香楼(图1-2-16)和春雨楼均位于后院,与主院之间隔以砖墙,并不直接依临水池。天津荣园东南角有一座藏经阁(图1-2-17),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底部筑有高大的砖砌平台,四围汉白玉栏杆,上建重檐攒尖顶四方楼阁,登此可临瞰全园。
图1-2-11 明代仇英绘《独乐园图》中的种竹斋——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藏
图1-2-12 曲阜铁山园扇面形水榭(贾珺 摄)
图1-2-13 太谷孟宅东花园东厢小轩(贾珺 摄)
图1-2-14 唐代王维绘《辋川图》摹本拓片中的竹里馆——美国芝加哥东方图书馆藏
图1-2-15 北宋王诜《杰阁图》——引自:张树柏. 故宫藏画精选[M]. 北京:读者文摘亚洲有限公司,1981.
图1-2-16 潍坊十笏园砚香楼(贾珺 摄)
图1-2-17 天津荣园藏经阁(贾珺 摄)
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园林中的台是一种高大的建筑,下筑巍峨的夯土台基,上建壮丽的厅堂楼阁。后期园林中的台仅是一座略高的台基,四面围以栏杆,可以设于山顶或水边,以作临风赏景之用。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园林中的一些轩、亭和游廊也经常采用平顶形式,其屋顶往往兼做观景平台,人可以登上去游览(图1-2-18)。这类屋顶平台大多不设栏杆,或者只设很低矮的栏杆。这种手法在山西地区尤为常见(图1-2-19)。
图1-2-18 北京半亩园屋顶平台——引自:(清)麟庆. 鸿雪因缘图记[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图1-2-19 太谷孟宅东花园屋顶平台(贾珺 摄)
清代北京的一些豪门园林喜欢设置戏楼。这种戏楼其实并非楼阁,而是一组单层建筑,由戏台、扮戏房和观戏房组成,装饰得金碧辉煌,用于观看戏剧表演或举办节庆宴饮活动。现存北京恭王府花园中的怡神所就是一座三卷勾连搭的大型戏楼,空间宽阔(图1-2-20),当年王府曾经专设戏班,在此表演。
图1-2-20 北京恭王府园大戏楼内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供
舫是一种模仿船只的特殊建筑,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北方私家园林也有不少仿建的例子,舫大多位于水池中,距离岸边不远,将石台基雕琢成船身的形状,上面再建亭廊楼阁以仿船舱,很有情趣,如清代权臣和珅位于北京西郊的十笏园石舫至今基座尚存,酷似船形(图1-2-21)。也有的画舫本身并不太像船,只是对其台基和建筑立面稍作调整,略微神似而已,例如潍坊十笏园的稳如舟(图1-2-22)。还有的画舫周围并无水面,就成为“旱船”的形式,如太谷孟宅东花园中的西轩号称“船厅”,就是这种形式的建筑(图1-2-23)。
图1-2-21 北京淑春园石舫基座(贾珺 摄)
图1-2-22 潍坊十笏园稳如舟(贾珺 摄)
图1-2-23 太谷孟宅东花园船厅(贾珺 摄)
北方私家园林中经常出现各种带有宗教祭祀性质的建筑,如小型佛寺或花神庙、山神庙之类,大多体量不大,掩藏在山后、水边,其中供奉专门的神像,反映了复杂的宗教信仰。北京淑春园中的慈济寺山门至今尚存(图1-2-24),承泽园中也曾经设有庙宇并供奉神像(图1-2-25)。
廊子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串联要素,北方园林经常用多间廊子来围合出方整的院落空间,还可以随地势左右曲折或高下起伏(图1-2-26)。
北方私家园林中的桥以石拱桥(图1-2-27)和石平桥为主,曲桥相对较少。少数大型园林构筑宏伟的长桥,如同长虹卧波,很有气魄(图1-2-28)。大多数园林中桥的尺度都与所跨水系相对应,尺度不大,一些小溪上往往只架设一块石梁。
园林中的墙也是一种独立的建筑元素,用于围合、分隔、遮蔽,还可成为山石、植物的背景。墙上开设各种形状的门洞和漏窗,可增添空间的层次(图1-2-29)。北方风沙较大,很少出现江南园林中的白粉墙,以黄色的虎皮石墙或灰色的砖墙最为常见(图1-2-30)。
图1-2-24 北京淑春园中的慈济寺庙门(贾珺 摄)
图1-2-25 北京承泽园中的小庙神像——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图1-2-26 北京恭王府园斜廊(贾珺 摄)
图1-2-27 北京可园石拱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供
图1-2-28 青州偶园长桥(贾珺 摄)
图1-2-29 北京清代某宅园围墙——引自:LITTLE A. Round About My Peking Garden[M].London: T Fisher Unwin, Philadelphia: J.B.Lippincottco, 1905.
图1-2-30 曲阜孔府铁山园砖墙(贾珺 摄)
总体而言,北方私家园林中的建筑造型大多偏于稳重,不似南方园林那样灵巧飞动,倒也别具一种端庄的气韵。
三、叠山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以人工手段堆筑假山或陈列奇石,以此模仿自然界的真山,其手法与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图1-2-31)。营造假山的材料主要是土和石头,其中主流石材分为湖石、青石和黄石三大类。
图1-2-31 宋代郭熙《窠石平远图》中的山石——引自: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 中国传世名画[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
湖石又称太湖石,是一种水中沉积而成的石头,以江南太湖所产为上品,颜色呈灰白色,线条柔美,上面有很多孔洞,具有“瘦皱透陋”的特点,玲珑剔透,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唐宋以来,很多诗人画家为湖石写诗作画,例如白居易就作有一篇《太湖石记》,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号称“石痴”,见到奇石就要下拜。
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出产湖石,只有北京南郊的房山地区有少量的北湖石可采,该石又称“玲珑石”。但北方很多私家园林和江南地区一样看重湖石。唐代宰相牛僧孺的洛阳宅园曾经搜罗了不少上好的湖石,白居易的洛阳宅园也有“灵雀怪石”。明代米万钟的勺园和湛园都以大量湖石而著称,后来米万钟还在北京远郊发现一块巨大的奇石,决定将其运回勺园,可是由于运输困难、耗资过大而被迫中途放弃。这块石头后来被乾隆帝弄到清漪园乐寿堂前,定名为“青芝岫”,另有绰号“败家石”(图1-2-32)。现存北方私园中仍有不少湖石精品。例如青州偶园“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原为明代衡王府旧物,造型奇伟(图1-2-33)。恭王府园中路的滴翠岩和蝠厅前的叠石山洞(图1-2-34),几乎全用湖石叠成,嶙峋秀丽;又如潍坊十笏园的湖石假山也达到较好的水准(图1-2-35)。
北方私家园林主要使用青石为假山材料。青石颜色为蓝灰色,多呈片状或块状,特别薄而锋利者又称“云片石”。青石假山具有雄健挺拔、峻峭奇崛的特点,与湖石假山秀丽柔和的风格完全相反。现存北方私园中优秀的青石假山比比皆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礼王园,将青石假山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图1-2-36)。青州偶园假山所用的青石块形状比较方正(图1-2-37),似乎专门做过进一步加工,效果与礼王园颇有不同,整体气韵显得更流畅一些。
图1-2-32 颐和园青芝岫现状(楼庆西 摄)
图1-2-33 青州偶园康字石(贾珺 摄)
图1-2-34 北京恭王府园叠石山洞(贾珺 摄)
图1-2-35 潍坊十笏园湖石假山(贾珺 摄)
图1-2-36 北京礼王园青石假山(贾珺 摄)
图1-2-37 青州偶园青石假山(贾珺 摄)
黄石颜色偏黄,造型呈浑厚的块状。江南园林中有很多黄石假山,北方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中也可以见到这样的石山,但北方私家园中黄石假山较为罕见。晋中地区曾有类似石料出产,因此一些晋商宅园中曾经出现黄石假山的小景。
规模大的假山基本以土山为主,只是在山脚、山峰和山道等局部地方点缀一些石头。土山可以形成连绵起伏的山峦效果,山坡上一般大量种植柳树、榆树等高大乔木,形成郁郁苍苍的山林景象。一些中小型的假山经常采用“以土带石”的方法来堆叠,就是用土来打底,外面堆上石头,可以节约石材。
北方私家园林中的假山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比如平缓的山麓、陡峭的悬崖、险峻的峡谷、层叠的峰峦、深邃的洞穴等,有分隔空间、障景等作用(图1-2-38),而且大多可以沿着小径登高望远。
图1-2-38 北京蔚秀园两座土山夹一径(贾珺 摄)
北方有的园林假山把湖石和青石结合在一起,例如:北京可园的假山就在底部放置青石,上部放置湖石;涛贝勒府园则以假山中央的圆亭为界,北面用湖石,南面用青石,兼取硬朗和柔秀之美。
很多花园也把一些姿态很好的湖石单独放置,并不与其他石头叠在一起。这种孤峰型的山石可以增设底座或石台,类似于景观小品,例如恭王府花园中的独乐峰、礼王园中的大湖石均为此中佼佼者,此外涛贝勒府园、醇王府园、三贝子花园中也都有不少奇秀的单株湖石,还经常在石上刻有题词。此外还有一种形态很像竹笋的石头,称为“石笋”(图1-2-39),既可以放在假山上,也可以单独设置。如果有多根石笋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为石林小景。
历史上的北方私家园林曾经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假山,例如西汉袁广汉园中有长达数里、高十余丈的大石假山,东汉梁冀的洛阳庄园以大土山模仿东西崤山,北魏文士姜质《亭山赋》赞美张伦宅邸花园假山:“斜与危云等曲,危与曲栋相连。下天津之高雾,纳沧海之远烟。纤列之状一如古,崩剥之势似千年。若乃绝岭悬坡,蹭蹬蹉跎,泉水纡徐如浪峭,山石高下复危多。五寻百拔,十步千过,则知巫山弗及,未审蓬莱如何。”(3)唐代李德裕平泉庄以奇石模仿巫山十二峰,明代北京万驸马的宜园中有一座几百万碎石凝结成的“万年聚”石峰。
清代北京怡园的假山由江南叠石大师张然亲自设计,以曲折平远、妙造自然而名震天下,潘耒的《赠张陶庵山人》对张然在北京造园时的叠石技艺大加称赏:“山人绝艺天下无,驱使顽石开灵区。千岩万壑出指掌,仇池禹穴罗庭除。白发飘萧来日下,朱门戟第争迎迓。处处园池灵璧山,家家亭馆关同画。”(4)后来张氏的一支后裔长期居住北京,专门从事假山营造事业,被尊称为“山子张”。可惜这些奇妙的艺术结晶今天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我们只能从少量现存的假山作品中感受这种以雄奇为主、兼取灵秀的特殊景致。
图1-2-39 北京醇王府园石笋(贾珺 摄)
四、池溪
“池溪”泛指园林中的水景,各自具体的形状和尺度有很大差别。成片的水体,大者称“湖”,小者称“池”;线状的水流,宽者为“河”,窄者为“溪”。
北方地表土层深厚,相比南方而言,水资源并不丰富。不过秦汉隋唐时期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都不缺乏良好的水源,很多私家园林也以充沛的水景见长。齐鲁地区以泉水丰富而著称,其园林同样出现很多优美的池沼溪流。幽燕地区相对缺水,但北京、天津也有较多的河湖,这为造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晋地区最缺水,因此其私家园林中的水景大多非常简单。
水本身是无形而透明流动之物,园林理水除了要得到合适的水源之外,关键在于营造恰当的水体包容空间。北方私家园林的水景总体上不及南方丰富,但也呈现出池塘、湖泊(图1-2-40)、溪流、江河(图1-2-41)、泉水等不同类型。大型园林中大多辟有大水池,形状曲折,或引入宽阔的长河。中小园林则以小池和溪流为主,如太谷孟宅西花园的十二边形,周围环以栏杆(图1-2-42)。济宁荩园的大水池基本成规整的方形,是典型的静谧的池塘形式(图1-2-43),北京恭王府花园的水池与之类似。恭王府花园还有一个蝙蝠形状的“蝠池”,属于晚清时期的特殊手法(图1-2-44)。
汉代袁广汉园在水池中引流激荡,积沙为岛,气魄很大;唐代李德裕的平泉庄以长河与假山结合,模拟长江沿岸全景,最富有创意;北宋洛阳的湖园以大片水面为胜,湖中筑大岛百花洲,景致疏朗而清新;清代高官和珅的北京西郊淑春园规模宏大,其中水系形态十分丰富,湖中还筑有三岛,和皇家园林一样模拟海上仙山,这后来成为和珅被赐死的重要罪款之一。
图1-2-40 北京熙春园大湖水面(贾珺 摄)
图1-2-41 北京醇王府花园长河(贾珺 摄)
图1-2-42 太谷孟宅西花园小水池(贾珺 摄)
图1-2-43 济宁荩园大方池(贾珺 摄)
图1-2-44 北京恭王府园蝠池(贾珺 摄)
宽阔的水池或长河可以泛舟游览,成为重要的游园方式。很多园林主人都作有描写乘船的诗文。北方冬季寒冷,池水坚冰,可以乘坐一种叫作“冰床”的乘具,类似雪橇,以人力拉牵,在园中水池的冰面上奔走如飞,十分畅快,非南方所能见。
一些私园不惜工本营造瀑布,例如西晋石崇的金谷园和清代北京的郑王府惠园,这些瀑布都被认为是奇景。现在北京清华园的假山西北角仍保留着一个小瀑布,水声潺潺,当年被园主奕誴誉为“三弄笛”和“七弦琴”(图1-2-45)。
北京内城很多宅园无活水可引,一般会挖一口水井,以人工利用辘轳等器具注水入池;此外还会在建筑台基下开辟一条条明沟,名曰“堂溜”,全部通向水池,下雨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蓄满水池。此外,很多北方私家园林的水池和南方一样,也种植荷花,形成荷塘之景。
历史上一些著名园林的水景营造手法已经失传了,例如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代天宝年间御史大夫王鉷位于长安太平坊的宅园中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5)北宋司马光的洛阳独乐园中有“虎爪泉”和“象鼻泉”,前者“疏水为五派,注沼中,状若虎爪”,后者“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下,状若象鼻”(6)(图1-2-46)。又如《洛阳名园记》载董氏东园中:“西有大池,中为堂,榜之曰‘含碧’,水四面喷泻池中而阴出之,故朝夕如飞瀑,而池不溢。洛人盛醉者,走登其堂,辄醒,故俗目曰‘醒酒池’。”(7)这些水景都极有动感,情趣盎然。
图1-2-45 北京熙春园瀑布(贾珺 摄)
图1-2-46 明代仇英绘《独乐园图》中的弄水轩——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藏
五、植栽
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桃红柳绿,菊黄松青,带来丰富的色彩感;嫩芽勃发,枯枝残叶,展现鲜活的生命力;春华秋实,夏荣冬凋,体现季节的微妙变迁。
中国南方地区大多属于温带和亚热带,雨水充沛,非常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相对而言,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要逊色很多,降水量小,冬季漫长,温度明显比南方要低,一年中草绿花红的周期也比较短,而且很多重要的花木品种在北方难以成活,这导致北方私家园林在植物造景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但历代北方私家花园也常常因地制宜,创造出很成功的植物景致,如唐代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记录了其洛阳郊园中收罗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种珍木异卉,荟萃一园之内。
园林植物大致可以分为乔木、灌木、花草、藤蔓、蔬果等不同类型,分别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
乔木比较高大,又分常绿和落叶两大类。松柏属于常绿乔木,一年四季保持青翠。松树除了常见的青松之外(图1-2-47),还有一种白皮松,树皮呈粉白色(图1-2-48),叶为针束状,姿态更为优美。柏树枝干最为挺直,树冠呈广圆形,枝叶茂盛(图1-2-49)。
图1-2-47 明代《五同会图卷》中的青松——引自: 杨新.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明清肖像画[M]. 香港:商务印书馆,2008.
图1-2-48 北京盛园白皮松(贾珺 摄)
图1-2-49 青州偶园古柏(贾珺 摄)
槐、柳、榆、杨、枣、枫、银杏、梧桐等都是北方常见的落叶乔木。槐树(图1-2-50)可以通过嫁接形成盘曲遒劲的特殊枝干形态,称“龙爪槐”;柳树常种于水边或土山上(图1-2-51),或与榆树杂植在一起形成茂密的树林效果;枣树叶绿,还可以开黄绿色小花,果熟后为暗红色,累累坠枝,很有富足的感觉;银杏属于名贵乔木,又名白果树、公孙树,春夏青翠浓郁,入秋转为金黄,非常悦目;梧桐又名青桐(图1-2-52),为落叶大乔木,枝干挺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凤凰联系在一起,并具有秋意、悲愁等特殊意味;枫树叶子秋天转为红色,可衬托出艳丽的秋色;杏树在北方园林中经常成片种植,春天时节极为烂漫,有时还可以替代梅花成为欣赏的对象;楸树也是一种名贵树种,生长很慢,树姿昂然雄伟,至今北京一些宅园中存有一两株古楸,引为珍奇。
北方园林中常见的灌木品种是海棠(图1-2-53)、丁香、木槿、紫荆等,高度有限,花叶繁茂,且含有吉祥寓意,多种于厅堂之前。
图1-2-50 太谷孟氏郊园古槐(贾珺 摄)
图1-2-51 北京熙春园柳树(贾珺 摄)
图1-2-52 北京礼王园梧桐(贾珺 摄)
图1-2-53 曲阜铁山园海棠(贾珺 摄)
北方地区的私家园林多以花卉取胜。在所有花卉中,牡丹、芍药最有富贵之气,历来很受上层贵族府园的青睐。相比其他花卉而言,牡丹和芍药更适合北方水土,中原地区的洛阳、齐鲁地区的曹州(今山东菏泽)都是著名的牡丹之乡,而北京丰台地区则盛产芍药,因此北方很多名园都以牡丹、芍药见长。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他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如此。”(8)邵雍亦有《洛阳春吟》诗赞美牡丹:“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牡丹花发酒增佳,夜半游人犹未归。”(9)元代廉希宪所筑万柳堂曾经拥有几万本名花,号称京城第一,以至于当时工部营建太子东宫时,特意请求廉希宪同意移植一些。明代惠安伯张元善的北京西郊别业就叫“牡丹园”,在数百亩的范围内种植了很多牡丹和芍药,花开之时,群蝴飞舞,总是吸引京城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菊花是秋天主要的观赏花卉,也非常普及。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无法在露天种植梅花,只能通过盆栽的方式来种,冬天必须移入暖窖保存。北方私家园林往往设置暖窖,又称花洞,是冬天储存珍贵花木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园林常以田圃草庐之景来显示高逸遁世之意,因此很多宅园都辟有菜圃。魏晋时期的一些庄园兼有生产性质,还设有大片农田。这类田圃很有质朴的乡土气息,与草堂之类的建筑很相衬。
藤蔓类植物最常见的是紫藤,北方不少园林会搭建专门的紫藤架,年久的紫藤枝干形如龙蛇,花叶绿荫都很浓密的,非常清雅(图1-2-54)。葡萄、葫芦也经常用专门的架子来缠绕,而爬山虎则主要用在假山山石上。
图1-2-54 曲阜铁山园的古藤(贾珺 摄)
竹子是一类特殊的园林植物,素有君子之喻,气质清新脱俗,很受文人学士的喜爱,既可以种三两竿与石头配合,组成竹石小景,也可以种上一片,形成幽篁丛生的竹林(图1-2-55)。
北方园林的水池中常种荷花,也有些受南方影响的园林在水池中种芦苇和野茨。北宋范祖禹有《莲池》诗赞颂李氏松岛园中的荷花:“藻荇遍回塘,芙蕖出清水。红灯迭照映,翠盖相磨倚。”(10)后期某些北方宅园因为缺乏条件,无法在池塘中直接种植荷花,改以大缸栽培,置于池中,称“盆荷”。
图1-2-55 明代《竹园寿集图》中的北京宅园竹林形象——故宫博物院藏
北方私家园林没有设置平整草坪的习惯,在空地或山坡上种植二月兰,比较有野趣,但缺点是秋天黄得比较早。
唐宋时期北方大型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多采用成行或成片栽种的配植方式,呈现出连绵壮观的视觉效果。明清时期的园林中经常将高大的银杏、榆树等乔木与石榴、丁香等花灌木成对种植在庭院厅堂之前,强化了院落空间的端正感。对珍贵的花卉则经常辟有专门的“花池”,形如不规则的花坛,面积不大,例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记载:“牡丹称花王,芍药称花相,俱花中贵裔。栽植赏玩,不可毫涉酸气。用文石为栏,参差数级,以次列种。……忌二种并列,忌置木桶及盆盎中。”(11)后期园林仍经常在空地或土山上采用群植的手法,但规模不及早期。姿态上佳的松、槐等树木往往单株成景,与山石、墙垣相伴,或掩映亭榭、水池,形成优雅的局部景致。
(贾珺)
(1) (宋)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
(2) (明)计成,著. 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63.
(3) (北魏)杨衒之,著. 范祥雍,校注. 洛阳伽蓝记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01.
(4) (清)潘耒. 遂初堂诗集·梦游草[M]. 清代康熙年间刻本,卷中,赠张陶庵山人.
(5) (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5.
(6) (宋)司马光.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卷71,独乐园记.
(7) (宋)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3-4.
(8) (宋)欧阳修,著. 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1,卷75,洛阳牡丹记·花品序第一.
(9) (宋)邵雍,著. 郭彧,整理. 伊川击壤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13:311-312.
(10) (宋)范祖禹. 范太史集[M]. 清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1,游李少师园十题·莲池.
(11) (明)文震亨,原著. 陈植,校注. 杨伯超,校订. 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