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科学素养”
数理类
郭庭温
说实话,在《从一到无穷大》前,有很多科普书籍都给过我许多启发和灵感。梁衡《数理化通俗演义》纵横古今中外三千年勾连数理化生乃至计算机众多学科,以人文视角记录了一幕幕变革大戏;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将万物拟人,使我思考科学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共通之处;法布尔《趣味化学》通过孩童成长承载科学发展精神,寓不凡的真理于平凡的生活。
但当我看到这位巨擘以亲切却堪称“万能”的姿态出现在一张泛黄的纸张上,却如维吉尔般带领读者们遨游宇宙时,我不禁在想,是什么给了20世纪这些伟人以无穷魅力,让后世所有学习者都以他们为楷模,立志要成为爱因斯坦,成为薛定谔,成为德布罗意,成为“科学诗人”,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再者说,我们能轻松地辨别出一位名教授与失业者,二者气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但这中间究竟是差在了什么地方呢?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伽莫夫的思考和介绍是有逻辑的——从抽象到具象,从微观到宏观;伽莫夫的学习和钻研是广泛的——从物理到历史,从数学到神话;伽莫夫的思维方式是连贯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质疑引申。
科学素养的内涵多种多样,却并没有一个多么统一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胆大心细的汤姆孙·卢瑟福,可以看到谨小慎微的欧拉·卡尔丹,但还有灵光乍现不拘一格的费马·爱因斯坦。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早年的积累——不仅仅是知识基础,还有属于自己风格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做学问方式。他们无疑将自身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才能在合适的领域有所建树。试想把康德扔在苹果树下让一个苹果砸他,那么这个悲剧的结果不仅仅是万有引力不会被发现,宇宙创造学说不会被提出,还有可能让这位以严格而著称的哲学家陷入突发事件带来的崩溃中。
科学素养的外延,也就是科学家区别于平凡人的表现。通过种种照片和资料我们得以瞻仰前辈们,神光内敛,眼神深邃,或许“呆若木鸡”。在学校遇到教授,不是所有人都从容镇定,而是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找到并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或许这才是“科学素养”给予所有学习者的馈赠。
作者简介
郭庭温,男,北京“土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8年考入清华大学数理大类材料学院,喜好读书、写作,崇拜自然科学。
寄语母校
读书学习,思维跳跃,里里外外,深深浅浅,妙趣横生。
愿奋斗拼搏的学弟学妹们学习不止,苦中作乐。
愿敬爱的母校取往昔之灿烂,继春晖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