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
经济学是一个系统学科。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这个系统学科中的一门,是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即把政治经济学当作政治理论来看待,亦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例如,在我国教育领域,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把政治经济学当作政治课来讲,考试也是当政治课来考试,普通高考如此,研究生入学考试也是如此。其实,“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
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一词早在我国的古籍中就已经出现,将“经”“济”二字连用,始见于《晋书》。在隋朝王通所著的《文中子·礼乐篇》中,曾有“经济之道”之说。唐朝诗人杜甫在其《上水遣怀》的诗作中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之句。明朝冯琦曾编著了《经济类编》一书。但古汉语中所用的“经济”一词,与今天的“经济”一词,其含义差距甚大。古汉语中的“经济”,是“经邦济世”“经世济民”,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拯救庶民。
在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则具有另外的含义。西方文献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活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英语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有含义就是家政管理的意思。后来在法语中,经济和经济学的含义扩展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19世纪日本学者把西方著作中的economy一词译作现代含义的“经济”,这一概念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从日本引进到中国。最初有“生计”“理财”“经济”等不同译名,最后才统一译作“经济”。
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奴隶占有制在其初期曾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残酷剥削和奴役奴隶的基础上发展了人类文化。在奴隶社会科学文化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反映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学。古希腊是古代西方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由于古希腊奴隶制的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奴隶进行的,因此,奴隶主阶级把组织和管理奴隶的各种经济问题纳入家庭管理的范围内。这种家庭管理学,实际上是奴隶主的经济学。色诺芬的《经济论》就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此后,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首次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由于最早的经济学出现在奴隶制社会,所以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便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竭力维护奴隶制度,颂扬自然经济。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并表现为宗教的经院哲学形式。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贷放行为增多,僧侣本身也参加了这一行列,因而对商品货币行为日益采取宽容和妥协的态度。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一些重要的经济过程,在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以及在古代埃及、罗马、中国、印度等不少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考察,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公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最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1683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也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他们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目的,在于说明他们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经济学原有的含义即家庭或庄园的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1767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第一个把“政治经济学”用作书名,接着在1771年,维里也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思考》。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虽然没有用“政治经济学”作为书名,但该书的第四篇篇名就是“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到了19世纪,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都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1817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已经不是按文字学把经济理解为理家之道了,而是把它看作对财产的保护和节约性的管理。而且我们是分别把对私人财产的管理称为家庭经济,把对国家财产的管理称为政治经济了。1820年,英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尔萨斯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此之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相继出版,如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纲要》、麦克库洛赫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直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是,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在西方国家具有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讲道,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名词都还存在,两者基本上可以看作同义语。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更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政治学。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拓展,经济学现已成为一个涵盖面很广的学科门类,被称为系统学科。目前,经济学所包括的学科很多,大致上可以分为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两大类。应用经济学又可分为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军事经济学等,技术经济学包括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其中政治经济学是各个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相比之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侧重于量的分析而较少进行质的研究,它们一般不涉及社会经济制度问题,表现出一种超阶级、超时空的姿态。而政治经济学则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性,不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表明其鲜明的阶级性,即使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也不回避它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侧重于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质的研究,但也不忽视必要的量的分析。
如上所述,既然“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不是马克思的发明,那么“政治经济学”就不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不过,政治经济学因其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3)马克思说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到18世纪末叶结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建立在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的。其理论来源主要来自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第(1623—1687)始创,亚当·斯密(1723—1790)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最后完成。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比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阐明了财富的增长和分配的规律,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理论上坚持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对立关系以及在分配领域中的表现,作了比亚当·斯密更深刻的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克服了重商主义只局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缺陷,将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使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得以创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4)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它能够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有科学价值的成果。例如,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触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发展,特别是进入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重大转折。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于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让·萨伊、英国的托马斯·马尔萨斯和詹姆斯·穆勒。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工人阶级斗争,也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在这一时期还出现过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如法国的西斯蒙第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如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里叶等。空想社会主义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和不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并提出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都存在着非科学的因素。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的事实,但受阶级利益的局限,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空想社会主义既不能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又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尚未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制度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拒绝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寄希望于资产阶级中的明智之士接受他们的方案,以期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革命和创新,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第一部政治经济学笔记形成于1843年10月至1845年1月,这本笔记后来被称为《巴黎笔记》,它对马克思初期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1844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一次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马克思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该书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实质。1847年7月,马克思发表了《哲学的贫困》,第一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揭示了价值是个历史范畴,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年冬,马克思发表了《雇佣劳动与资本》,该书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来源,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考察了资本积累及其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著作。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该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规律,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59年马克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3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完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手稿的整理编辑工作,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正式出版。1954年至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马克思的手稿,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资本论》改造和发展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规律。《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在物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的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二重性,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详细研究,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的结论,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竟没有亲眼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而只能对未来社会做出一些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告诉人们研究未来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结论。更何况社会主义实践远比马克思、恩格斯想象得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一个历史的、科学的而不是僵化的、教条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方法论而不是结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发展,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恩格斯曾多次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5)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不是某些结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他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所得出的某些结论,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实践的变化而过时,但是马克思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更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对于不同时代的任务、不同的问题,只能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加以完成和解决,这本身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其适应和解释变化了的实践。对于那些被实践证明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敢于放弃、敢于修正,这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本身的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应该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的合理成分,无视各种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孤立地、教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果只能使其偏离世界文明的发展,最终导致落后直至失去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始终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第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列宁。列宁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揭露了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经济实质和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并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确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建立了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列宁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新特点,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以前的社会条件做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指导俄国无产阶级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问题做了开创性的研究,确立了社会主义还不能消除而是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付诸实践。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以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基础,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书的基本体系是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精辟地剖析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土地问题。毛泽东把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建立农村红色政权,并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在转向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毛泽东又进一步探索和提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邓小平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新世纪战略目标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新探索,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21世纪后,根据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党的十六大在经济理论上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主要内容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党的十八大提出既不走封闭自守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理论上的创新,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这门科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