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石柱子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长期采用木结构,所以惯用木柱子,但这并不能说中国就没有使用石柱子的地方。在陵墓建筑的地下墓室部分,为了坚固耐久,也用石柱。在南方一些多雨潮湿的地区,有些厅堂的四边外檐柱子,为了避免雨水对柱子的浸湿,也用石柱替代木柱;有的只把这些檐柱的下段用石,而上段仍为木,变成木石混用柱。西方古代一些神庙、教堂等公共建筑长期采用石结构,所以普遍地应用石料柱子。在介绍中国建筑石柱子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西方古建筑的石柱子情况。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石木混合柱
广东潮州建筑石料檐柱
一、西方古建筑的石柱子。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直至欧洲的文艺复兴,西方古代社会出现过无数的神庙、教堂、宫室、斗兽场、浴场、图书馆、府邸等大型的公共建筑,在这些建筑上多有成排的石头柱子,这些柱子不但形体高大而且还附有各种雕饰,它们极大地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其中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石柱子发展得最为完美。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柱廊
意大利威尼斯总督府柱廊
希腊地处欧洲之南部,地中海之北,东、西分别与波斯帝国和意大利为邻,它由雅典、斯巴达、奥林匹亚等小城邦联合而成。这里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海上交通,因此很早就开展了海上的商业贸易,使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公元前8世纪这里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但是由于建立了奴隶制的民主共和政体,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的环境下,希腊的城市得到迅速生长,城市中出现了神庙、竞技场和剧场等多类公共建筑。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为庆祝对波斯帝国战争的胜利,重建了规模很大的雅典卫城,集中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古希腊人在建筑上的最高成就,使卫城上的帕特农神庙、山门等成为古代建筑不朽的典范。
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
在欧洲南部,气候既多雨又有炽烈的太阳照射,为了遮阳、避雨和通风的需要,在这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四周加一圈柱廊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这些柱廊又成为一种公共场所,市政和商业部门在这里举行集会,人们在这里聚会和进行商贸活动。所以,柱廊成了各类公共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实用功能,还增加了这些建筑的艺术性。建筑师与工匠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组成柱廊的石头柱子上,研究它们的造型,琢磨它们的装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的石柱子的造型不断得到完善,经过数百年的实践,终于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制度,这就是西方古代建筑的“柱式”。
所谓柱式是指由柱子的上下组合而成的全称,它由檐部、柱子、基座三部分组成,其中的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小的部分,为了简化在这里只介绍柱子的部分。柱子形体细而高,自上而下分为柱头、柱身和柱础三部分。自柱身高度的三分之一开始,其断面逐渐缩小到顶端与柱头相连,一般柱身顶端的直径为下端的四分之三至三分之二,这种向上收缩的方法称“收分”,收分有的成直线,有的成略向外突的曲线,与同中国木柱子柱身上段的卷刹。这样的收分在视觉上能够增加柱子的稳定感。由于各类建筑的大小不同,在艺术形象上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无法规定柱式的固定尺寸。为了求得柱式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总体上的合宜,特别把柱身下端横断面之半径作为基本的度量单位,称为“母度”。凡柱身、柱头、柱础之高,以及柱式檐部、基座的各部分皆以此“母度”为单位定出大小,这种看似呆板机械的做法既能保证柱子在结构上的安全,又能保持合宜而得体的造型。
柱式图
古希腊人在探索“柱式”上花费大量精力,经过不断的实践创造出了这个时期的三种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它们在造型上除了整体的粗壮和峻峭之不同外,主要表现在柱头的形象上:陶立克柱式的柱头是由方形冠板和方板下圆形的馒形托组成;爱奥尼柱式的柱头是由柱上的植物形雕饰和其上两边伸出的涡卷组成;科林斯柱式柱头是由下面有成排的植物莨苕叶和其上向四角伸出的涡卷组成。这些柱头包括柱式形象的产生自然都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不断修改、充实而成定制。
古希腊三种柱式图
关于这些形象最初来源,西方学者多有不同的认识,以最简单的陶立克柱式为例,有的学者认为是继承原来木柱子的形态而保留下来的。早期建筑多用泥砖墙和木料柱子,当为了房屋的坚固而逐渐改为石结构后,所用石柱子不免仍采用原来木柱子的形式。例如,木材做柱由于自然生长使木柱子上部比下部细小,石柱子仿此而做成上段收分;木料柱身上经过人工用斧子加工而留下的许多棱形小面,在石柱上即形成为成排的沟槽;木柱子为了更稳妥地承托上面的横梁而在顶端置放一块比柱子剖面大的垫板,由此保留到石柱子上而成为向四周挑出的柱头。当然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认识,他们认为石柱子的种种形态都是由建筑师与工匠依据石料本身的特性而逐步创造出来的。不管怎么认识,这三种柱式的出现都表现了古希腊的建设者力图创造出一种形式,使它们除了符合房屋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能表达出某种艺术上的感染力。事实也如此,诚如古希腊人所希望的那样,我们从陶立克柱式上的确能感到一种粗壮、坚实之美,仿佛具有一种男性人体的阳刚之美;而在科林斯柱式上却能感到另一种峻峭、华丽之美,具有一种女性的灵秀之美。
古罗马时期在应用古希腊的柱式中又创造了两种新的柱式,即比陶立克柱式更为简练的塔斯干柱式,以及由爱奥尼和科林斯两种柱头相叠加的复合式柱式。公元15世纪,意大利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各国建造的大量教堂、宫室、府邸等建筑上广泛地应用了希腊、罗马时期的各种柱式,在大量应用和对古老建筑深入测绘和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对各种柱式制定出了严格的形制,各部分之间规定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使柱式成为一种法式。从古希腊、古罗马而至文艺复兴,时间经历了两千多年,石料建筑的柱式由初创而发展成法式,其中凝聚了无数建筑师和工匠的智慧与精力,柱式在长时间的建筑创作中无疑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各个时期都创造出不少不朽的经典作品。
古罗马柱式图
二、中国古建筑的石柱子。在扼要介绍了西方古代建筑的石柱子之后,可以回头看看中国古建筑的石柱子。
在南方一些潮湿多雨的地区,为了防止雨水对木柱子的浸湿,一些厅堂等建筑的外檐柱用了石柱,或者下石上木的混合柱。这些石柱的整体造型都和木柱子相同,但既为石料柱,工匠也多利用石料的特征在柱子上进行雕凿等装饰处理。在一些寺庙殿堂的外檐柱子上,常能见到在柱身上悬挂木楹联,楹联的内容多为与庙堂有关的诗词骈句,而当这些木柱子换成石柱子后,这类楹联就直接书刻在柱身上了。浅色的花岗石或青石,刻上字句,有的还将字体染成金色、蓝色或者绿色,使楹联不但表达了内容,而且还具有装饰效果。也有的将石柱的剖面做成讹角正方形或者瓜棱形的。广东潮州有一座开元寺,它的山门是五开间,其六根檐柱为下石上木的混合柱,下段的石料部分占全柱身的三分之二,这部分的柱身为圆形瓜棱柱,上面承托直径比它略小的圆形木柱,柱下有圆鼓形的石柱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广东潮州祠堂的石柱
福建厦门佛殿石柱(组图)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龙柱(组图)
这种对石柱身的装饰加工最显著的是龙柱,在前面介绍的木质蟠龙柱都是用木雕或者灰塑的龙体盘绕在木柱身上,而石料蟠龙柱却是石柱身上直接雕出龙体。山东曲阜孔庙最主要的殿堂是大成殿,它是历朝封建皇帝亲临举行祭孔礼仪的地方,所以大成殿具有很高的规格。面阔七开间加周围廊共九开间,屋顶采用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铺黄琉璃瓦,檐下梁枋彩绘和玺彩画。在大殿正面的十根石柱子身上均雕有蟠龙绕柱,每根立柱上都雕有蟠龙两条,一上一下,中间雕有宝珠和朵朵祥云,下端雕有水浪纹和山石,构成一幅在云水中双龙戏珠的立体场景。一排龙柱柱身高约6米,柱粗近1米,但由于柱身龙纹均采用起伏较大的深雕,因此这成排的柱子显得粗壮有力而不笨拙。大殿进深五间,两侧檐柱也用石柱,但不是龙柱,而是在八角形的柱身上用极浅的近乎线雕的手法雕出植物花叶等装饰,远观不易觉察,近看又很细致。这两侧的八角石柱使正面的十根龙柱更加突出,极大地增添了大成殿的表现力。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明、清两代朝廷都规定除皇家建筑之外不许用龙作装饰,大成殿既为皇帝祭孔之殿堂,在这里用蟠龙大柱自然也不算逾规了。但在各地民间,也如同木柱子上用龙一样,这种蟠龙石柱也出现在各地一些寺庙的殿堂上。在广东潮州开元寺的观音阁和浙江奉化溪口的雪窦寺藏经阁上都用了石雕的蟠龙石柱,尽管这两座殿阁都是近代重建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到神龙的象征意义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广东潮州开元寺木石混合石柱
孔庙大成殿山面八角石柱及局部(组图)
广东潮州开元寺观音阁石龙柱
浙江奉化雪窦寺藏经阁石龙柱
除了在柱身雕刻神龙和植物等花饰以外,还见到一种对柱身整体形象加工美化的石柱子,广东潮州彩塘镇金沙村有一座从熙祠堂,我们在这座祠堂里可以见到多种形状的石柱子。潮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三角洲地带,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出外经商者多,自隋朝有潮州建置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地区的木雕艺术远近闻名,在建筑、家具、神器上多有表现,由于喜好在木雕表面涂金,显得金碧辉煌,被称为“金漆木雕”,潮州成为与东阳木雕齐名的国内著名的木雕之乡。从熙祠堂是当地旅居马来西亚的著名华侨陈旭年在自己家乡建造的祭祖祠堂。它是当地金沙村的中心建筑,所以,陈旭年花费巨资,请远近著名工匠,经14年之久,将这座祠堂建得十分讲究。
广东潮州从熙祠堂平面示意图
这座建筑不但充分应用了当地的木雕艺术,而且为了建筑的坚固和持久,也充分应用了石雕艺术来装饰祠堂。祠堂本身并不大,前后只有两进,前为门厅,后为祀厅,两侧有廊屋围合成院,在祀厅之前,有一拜亭立于天井之中。在祠堂入口的门厅上,除了用石柱子外,柱上的梁枋、雀替、垂柱等都用石料制作,在这些构件表面都有雕刻装饰。在祀厅、拜亭和廊屋上除屋顶的梁架为木结构以外,所有立柱皆用石料制成,而且这些石柱随所处位置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形状。现在让我们从门厅开始,由前往后来观察这些石柱。
从熙祠堂门厅石雕装饰
从熙祠堂门厅石雕构件
从熙祠堂门厅石雕梁架
最前面的门厅面阔五开间,前有三开间的门廊,中央两根立柱的断面为正八角,而其中四个斜面为柿花鸡心状,上下同径没有收分和卷刹。门厅内立四柱,靠外侧二柱断面为正八角,断面呈柿花形,为梭柱,上下有卷刹;内侧二柱断面比外侧柱略小,也是正八角柿花形,但上下同粗无卷刹。天井内拜亭四角各有二柱,一外一内,外角柱断面为正八角,每面均为柿花形,因而总体上接近圆形,上下直立无卷刹;内角柱断面为正八角,斜边呈柿花,上下亦无卷刹。祀厅前廊檐柱断面为四方双棱角,上下无卷刹;厅内外柱断面为四方圆角线,上下无卷刹,内柱断面为正八角,上下有卷刹的梭柱,天井两侧廊房各用四根立柱,断面为四方讹角,上下无卷刹。
门厅外檐石柱
门厅外檐石柱柱础
门厅内柱
门厅内柱柱础(组图)
祠堂从外至内,因位置不同而有九种不同的石柱,它们的断面或方或八角,各具有不同的边角处理,柱身也有是否为梭柱之分,具有明显上下均卷刹而成梭柱的只有门厅和祀厅内的中央立柱,可见用梭形柱是表示了立柱位置的重要。这些不同的外理,除了因立柱所处位置不同,结构上需要不同而采取不同大小的断面之外,其他在柱身和柱础上所用的不同线脚似乎没有一定之规,很可能是随工匠的意愿和不同爱好而决定。但这些柱子和祠堂的石雕、木雕的梁枋等构件一样,都显示出古代工匠无比高超的技艺。当我们仔细观赏那梁枋上人物、植物所组成的画面,以及那玲珑剔透的石雕垂花柱头,不由发出深深的惊叹。而屹立在梁枋下的柱子呢,它虽没有人物、植物的雕刻,只有直立的柱身和花瓣状的柱础,但只要细细地观察,甚至亲手去抚摸,那些完全用手工在坚硬的石料上凿出来的高大柱身和如花的柱础竟找不出一处破损与瑕疵,上下卷刹的柱身显得如此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与那些雕梁画栋一样,同样表现了古代工匠的无比智慧和精良手艺,他们创造的这些石柱比一般木柱更富有艺术的表现力。
祀厅内柱(组图)
祀厅内柱柱础
拜厅二柱
拜厅二柱柱础
从熙祠堂石柱子(组图)
从熙祠堂石柱子的柱础(组图)
从熙祠堂石柱础(组图)
广东潮州石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