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钗
晚唐时期,妇女多体态丰腴,重视化妆,脸用粉与胭脂,画眉、贴花,使皮肤娇艳,发式丰富多彩,有倭堕髻、高髻、低髻、风髻、小髻、乌蛮髻、同心髻、花髻等。唐代还十分流行妇女头戴“假髻”,如吐鲁番地区出土唐代“假髻”实物,以麻布为衬里,把棕毛缠绕在麻布上制成〔2.13〕。因为发鬓高大,簪插的装饰也日益增多,这在当时的诗词中多有表现,如岑参《后庭歌》:“美人红妆争艳丽,侧垂高髻插金钿。”随着唐代金银工艺的成熟,出现了一种钗头錾刻、镂空成不同纹样花形的花钗。为了适应女性高髻,开始流行长达30~40厘米的长钗。钗是一种用来绾发的两根簪脚首饰。其安插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通常,一副花钗纹样相同、两两相对,分别左右对称地插在发髻上。在敦煌出土绢画《引路菩萨》中菩萨身前的贵族女子头梳高髻,髻上有一支白花红蕊菊花状的金钿,旁边插有三个黄色金钗。两侧发髻上,还有金钗的簪脚〔2.14〕。
2.13 唐代妇女戴的“假髻”
2.14 《引路菩萨》中的贵族女子
唐代花钗作为地位等级的象征,佩戴的多寡有其定制。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内外命服花钗,施两博鬓,宝钿饰也”,“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又,《唐六典》:“钿钗礼衣,外命妇朝参、辞见及昏会则服之”;“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以下妻及女嫁则服之”“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嫁女则服之。”《新唐书·车服志》:“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连裳,青质,青衣,革带,袜、履同裳色。”可见此类发饰的使用遍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尤以宫中贵妇为甚。
花钗的佩戴者为贵族阶层而非大众百姓,因而其制作工艺、纹样都极尽奢华。通常而言,一副花钗纹样相同,簪戴时左右相对地插在发髻上。在錾刻镂空之前,手工艺者先绘制出粉本,通过粉本进行形态的复制,从而使钗头两两纹样基本一样。其整体锤鍱成型,通体鎏金,钗头采用錾刻、镂空工艺,做成不同纹样的花形,形态与今天人们常见的皮影、剪纸中的雕镂部分十分相似。制作时需要将花钗固定在胶版上,再用锋利的刻刀錾刻出来,剔除不要的部分。其实物如1952年陕西省博物馆收购吴云樵旧藏唐代鎏金刻花摩羯纹莲叶纹银钗和唐代鎏金菊花纹银钗〔2.15〕〔2.16〕。后者其一残长29.8厘米,最宽处7.5厘米,重30克。其二长34.5厘米,最宽处7.5厘米,重30克。簪头镂空五朵盛开的菊花,花朵间枝叶缠绕。又如,浙江长兴唐墓出土鎏金银花钗〔2.17〕和1956年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墓出土鎏金蔓草蝴蝶纹银钗(见第八章元夕·闹蛾)。
2.15 [唐]鎏金刻花摩羯纹莲叶纹银钗
2.16 [唐]鎏金菊花纹银钗
2.17 [唐]鎏金银花钗
唐代还有凤鸟和佛教内容的花钗,如私人收藏的唐代迦陵频伽花鸟金钗和唐代凤鸟卷草纹金钗〔2.19〕。后者钗头底纹为卷草纹,右边是背生双翅、手捧花篮的迦陵频伽和,左边是花卉和枝叶。迦陵频伽,梵语kalavinka,巴利语karavi^ka,又作歌罗频伽鸟、羯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毗伽鸟等,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传说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
2.18 [唐]迦陵频伽花鸟金钗
2.19 [唐]凤鸟卷草纹金钗
唐代末期,工匠们将步摇与花钗的形式结合,新创制出来一种步摇花钗,即在花钗上吊坠步摇装饰。其一,安徽合肥南唐墓出土的南唐金镶玉步摇花钗〔2.20.a〕。其二,南唐金镶玉四蝶银步摇花钗,高23厘米,在鎏金的钗股上,以金丝镶嵌玉片,制成一对展开的蝴蝶翅膀。蝶翼之下和钗梁顶端也有以银丝编成的缀饰,极其精巧别致〔2.20.b〕。其三,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南唐汤氏墓出土四蝶银步摇花钗,长19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银丝编成饰有玉片的串饰。其四,安徽合肥五代墓出土的南唐银镶琥珀双蝶簪〔2.20.d〕。
2.20.a [唐]金镶玉步摇花钗
2.20.b [唐]金镶玉四蝶银步摇花钗
2.20.c [唐]四蝶银步摇花钗
2.20.d [南唐]银镶琥珀双蝶簪
这种步摇花钗有四种佩戴方式,第一种,插在发髻上前端,如传唐代画家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中五位贵妇的云髻顶端都簪插鲜花,前侧则簪插步摇花钗〔2.21〕。又如,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石刻也有发髻前面插步摇花钗的唐代仕女〔2.22〕。第二种,插在发髻的侧面,如1961年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永泰公主阴线仕女画拓片〔2.23〕、唐代吴道子绘《送子天王图》中王后〔2.24〕和敦煌莫高窟61窟五代女供养人壁画的发髻侧面〔2.25〕。尤其是《簪花仕女图》中第二位仕女发髻侧下方簪的发钗与金镶玉步摇花钗颇为相似。第三种,插在发髻的后面,如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木俑的头后部还有簪插花钗的实物〔2.26〕。这与同墓出土的银鎏金花钗实物〔2.27〕极其相似。由此可见,每式花钗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分辨左右分插。第四种,从发髻顶端往下簪插,如湖北武昌第283号唐墓出土唐俑发髻顶部有插花钗花孔〔2.28〕。
2.21 《簪花仕女》局部
2.22 头插步摇花钗的唐代仕女
2.23 永泰公主阴线仕女画拓片
2.24 《送子天王》之王后
2.25 五代女供养人壁画
2.26 [五代·南唐]木俑背景
2.27 [五代]树叶形錾花银钗
2.28 唐俑发髻顶部的花钗花孔
唐代的步摇花钗到了宋代演变成女性发髻两边展开的博鬓。其实物如四川阆中市双龙镇宋墓出土一支金步摇,也称“博鬓簪”,长约23厘米〔2.29〕。钗首为镞镂打制纹样相同的两片金片扣合而成,两道连珠纹勾出卷草边框,镂刻芙蓉、牡丹和菊花等形,外镶框又饰荷叶和花果。下缘做出两相扣合的六个小系,系下悬一溜六枚带着叶子的小桃。钗脚另外打制,然后与钗首套接。在南薰殿旧藏《宋宣祖杜皇后坐像》〔2.30〕和《宋高宗皇后像》〔2.31〕中均有博鬓的形象。明代亦沿袭此式样花钗,如唐寅《吹箫仕女图》中的仕女图像〔2.32〕。《中东宫冠服》中“双凤翊龙冠”的两后侧也有博鬓〔2.33〕,与之对应的南薰殿旧藏《孝安皇后像》〔2.34〕、《孝贞纯皇后像》中首服式样〔2.35〕。
2.29 宋代金步摇
2.30 《宋宣祖杜皇后坐像》南薰殿旧藏
2.31 《宋高宗皇后像》南薰殿旧藏
2.32 [明]唐寅《吹箫仕女》局部
2.33 “双凤翊龙冠”插北京市文物局藏
2.34 《孝安皇后像》南薰殿旧藏
2.35 《孝贞纯皇后像》南薰殿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