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青岛历史城区问题现状

1.建筑与街区:忽视价值,盲目旧改

像许多其他的历史城市一样,以旧城改造的名义推进城市化建设。老城的开发强度并非通过城市的承载容量、景观品质来控制,而是与开发商讨价还价确定方案,致使近年来大量新建项目逐步蚕食历史城区,城市文化不断萎缩,如青岛云南路和小港历史文化街区的消失,中山路街区随意拆除和插建。在重要的单体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方面,也有许多建设性的破坏,如对沿街外立面修饰粉刷却忽视内部生活设施;拆除历史建筑,却又仿制复建,对非文物历史建筑随心所欲地处置等(图1、图2)。

图1 青岛历史城区现状问题总结

(来源:青岛市规划局提供)

图2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策略图

(来源:青岛市规划局提供)

2.居住形态:标准低下、居民弱势

青岛历史城区中心地带人口密度和建设密度居高不下,由此产生了更大的公共设施、交通、市政的压力。虽然城市总体规划等文件都提出过疏散老城的策略,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全面落实。许多社区人口密集,设施简陋,居住环境恶劣,可为市民服务的公共绿地非常匮乏,尤其历史城区北部和台西区域。能够自我改善的居民陆续搬离,将住房租给更为弱势的外来务工人员,导致历史社区老龄化、弱势化现象。此外,一个重要的保护难题是历史城区居住建筑产权关系非常复杂,置换困难,严重制约了老城街区的更新进程(图3、图4)。

图3 青岛历史城区的社区人口密度分布

(来源:青岛市规划局提供)

图4 青岛历史城区人口调整图

(来源:青岛市规划局提供)

3.城市结构现状:功能衰落、结构离散

青岛老城的功能结构在特定的时期内是合理稳定的,但是经过近年来城市不均衡发展,问题愈发显现。最初的城市规划采用了带型城市的理念,老城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核心维系正常的机能。然而随着东部新城的发展,老商业中心功能衰落,各功能组团相互离散,各区域的商业服务节点只能通过一些破碎的线型产生联系,造成了城市肌理中断,城市区域分割,缺乏有机紧密联系和整体逻辑,城市发展被动受限。中心功能衰弱导致“内塌”连锁反应,造成物质条件降低和居民弱势化恶性循环。近些年许多开发项目见缝插针般地入驻老城,使得历史城区功能混杂,工业、仓储等功能没有得到置换,在台西、辽宁路沿线、大港等区域衰落的产业用地和居住功能混杂在一起,城市结构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