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城区功能结构的重构
1.历史城区结构的形成
青岛初始的城市规划由德国人制订,城市分为欧人区、大鲍岛区、台东镇、台西镇、港口区、别墅区等,欧人区与大鲍岛区为城市中心,带型结构,点状分布。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按照原先规划扩张,沿胶济铁路向北展开,填充城市空白区域,与台东镇连成一片,四方、沧口等地跳跃式发展。20世纪30年代城市向北、向东继续扩展,形成颇具规模,功能完善的城市,涵盖了当今思考保护的老城区的所有范围。
2.历史城区结构整合的模式
青岛老城发展至今,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形成当前部分功能离散的城市结构,今后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应该秉持聚心成轴,化核为带,山城共融,海城互动的总体策略,聚合中山路和台东城市中心以及现在城市功能比较发达的次级中心如辽宁路、延安三路、香港东路等区域,形成历史城区的活力发展轴。增强各个组团核心之间的联系,形成城市的发展轴和发展带。由此可以进一步实现“核心斑状+连续网络线”的历史城区结构模式,强化中心功能意向,吸引周边核心的加入,正确引导发展压力,提升历史城区生活品质,通过可见和便捷的方式联系功能、空间、景观和文化。轨道交通的批准和兴建可以有效组织历史城区的公共节点,树立新型的历史城区城市结构。
青岛历史城区可以划分成28个特色城市组团,通过轨道交通、地面快速交通、滨海步行和慢行交通等方式联系成一个整体。
通过整合青岛历史城区离散的城市结构,形成系统的历史环境结构链条,该理念可以归纳成为:两核一轴两带二区模式。通过核心规模的拓展和产业定位的转换,恢复中山路老城核心地位,通过品质的升级,强调台东商业核心的地位。一轴两带指城市商业服务轴,滨海旅游度假带,环湾文化休闲带,它们是城市“动”的部分,集中了各种公共功能。二区是指伏龙山谷特色居住区和太平山生态保留区,他们是城市“静”的部分,是特色的住区和山体绿地(图8、图9)。中山路街区和伏龙山谷居住区是城市结构中的两个重要的城市节点。
图8 青岛历史城区规划结构概念图
(来源:青岛市规划局提供)
图9 “两核一轴两带二区”概念
(来源:青岛市规划局提供)
3.中山路街区
当前青岛历史城区的衰落很大程度上与中山路街区的衰落相关。青岛东部开发之前,历史城区的发展中心在“中山路—大鲍岛—馆陶路—辽宁路—台东”一线。1992年东部开发以后,逐步形成了新的中心,而传统商业中心中山路一带,尤其是传统里院成为外来人口的集中居住地,形成“弱化核心,点状、离散的单线结构模式”。由于惯性思维,多年来想方设法恢复该街区的商业核心地位,但是始终未达到理想状态,而“保护性破坏”却比比皆是,历史街区却伤痕累累。
对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当重新评估城市遗产的价值,回归城市历史环境,升级发展理念:由单纯商业视角转化为文化视角,由简单的商业街区复兴转化为点状辐射、区域联动的社区复兴。在街区南段和青岛湾北岸提升其商业品质的同时增加北段文化和特色商业功能,重点构建文化中心,发掘、展示近代青岛特色文化。对于困扰多年的交通问题,应对街区外围交通进行合理的规划疏导,减轻街区中心的压力,增加中山路的步行空间,增强整个区段的横轴交通联动,有机联接各空间节点,使东西向距离拉近,形成轻松便捷的观光、交通网络。在保持现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街区内部高密度、低质量的居住环境给与积极整治,厘清权属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城市设施,由点及面渐次展开整体性保护。
4.伏龙山谷居住区
该片区北至贮水山山麓,西至观象山西侧,南至海洋大学边界,东至青岛山以东,面积为283.0hm2。经过德、日、民国时期的建设,该区域形成了文化特色鲜明,生活氛围浓郁的居住社区。该地段周边高,中间较低,历史上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多居住在高地,建筑品质较高,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则住在谷内,环境较差。在城市建设逐步推进的过程当中,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现代建筑盲目建设,再加上城市交通快速发展,高架快速路强硬划分片区空间,造成了很多消极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南北两侧的功能联系。
根据街区现状和当前保护的要求,该地段应该结合城市地铁站点的建设,增强谷地的社区功能,增加居住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历史建筑集中分布区,合理发展特色居住功能,强化各山体组团的特征;利用现有的山体和特色风貌街道,增加沿街绿地,沟通各街道和山体之间的空间联系,形成特色绿化带和步行带。必须停止观象山北部的不当开发,恢复历史格局,疏散人口;整治伏龙山头的突兀建筑,疏散人口;维持青岛山周边居住功能,并严格控制青岛山东侧的建设,提供便捷的进山入口;整治贮水山不协调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