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的一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杰出的贡献之一。两千多年来,纸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古代纸质文物,如典籍、手稿、书画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见证。两千年前发明的这项技术至今在书画、宗教、丧葬、艺术品制作等领域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系统地开展文物保护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质文物保护有两大主题,即保护其载体——纸张以及载体上面的文字、图像信息。纸张的寿命决定了纸质文物的寿命,因此研究纸张是延长纸质文物寿命的关键。中国古代典籍、书画用纸是采用传统造纸工艺手工制得的纸,称为手工纸。有别于19世纪发明造纸机后,在造纸机上抄造而成的机制纸。影响手工纸寿命、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是造纸原料、制作工艺和保存环境。文物保护首先要获取保护对象的相关属性。因此对纸张属性,如原料、成分、工艺的分析是开展文物保护的基础。
纸质文物珍贵,不可再生。文物保护学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文物材料性质研究、文物修复技术研究。文物材质的研究是文物保护的基础。使用有损的分析方法获取纸张相关属性,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原则,不能采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无损或微损分析,是当前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主题。
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文物保护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列入主要任务。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技术,而现代技术将会为传统技术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两者相容并举才是未来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发展方向。中国造纸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原料还是制作工艺都有较大改变。原料从麻到树皮、竹、草、木浆,制造方法也从简单到复杂,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制作工艺。但伴随着现代机械造纸技术的广泛普及,传统手工造纸日渐衰落。我国作为造纸术的发源地,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国传统手工纸的研究十分必要。
本书基于信息技术对传统手工纸的原料、工艺等基本属性进行了无损或微损分析,旨在提高传统手工纸分析的标准化、自动化,为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撑。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中心的老师们,特别是李晓岑教授的悉心指导;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菊华老师传授了很多纸张分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北京联合大学的孙连英教授、彭涛博士、何宁博士在图像分析方面给予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本人不胜感谢。
作者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