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传说中的郯子鹿乳奉亲故事发生在周朝,具体说是春秋时期的事情。当时距鲁国不远,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二十里有一诸侯小国,就是郯国。著名学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对郯国有过简介:郯音谈,国名,据《左传·鲁昭公十七年传》记载,为少皞之后,则为己姓;然而《史记·秦本纪赞》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有郯国,可见郯国至战国犹存。
少皞,姓己,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是一个由以挚(鸷)鸟为主,以众鸟为百官组成的鸟图腾崇拜联盟诸侯国,是生活在东部沿海一带东夷集团中的一个小国。炎,古音读谈,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郯子,己姓,子爵,据说是春秋时期郯国国君,自称是神话人物少皞的后裔。郯子除了正宗血统的传承外,有丰富的学识,还有孝行,这些大概都是郯子能成为国君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动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人们把郯子看作是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郯子最为出名的事迹,还是孔子师郯子。《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鲁昭公十七年(前525),郯子第二次来到鲁国朝见昭公,昭公盛宴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皞氏用鸟来命名官爵的原因。郯子非常博学,数典述祖,侃侃而谈。
郯子说:少氏是我高祖,我知道为什么。从前黄帝以云作为百官名号,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作为百官名号,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以水为百官名号,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作为百官名号,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我的高祖少皞挚即位的时候,恰遇有凤凰飞来,因此用鸟记事,作为百官的名号也以鸟命名,于是百官的名号。如凤鸟氏为主管历数正天时的历正官名,玄鸟氏为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名,伯赵氏为掌管夏至冬至的官名,青鸟氏为掌管立春立夏的官名,丹鸟氏为掌管立秋立冬的官名,祝鸠氏为主管教育的官名……
满座人无不佩服郯子的学识渊博。孔子当时只有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向他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唐代韩愈《师说》中有“孔子师郯子”就出于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说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孔子师郯子问官后,就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推动了古代官制,但有关古代官制的学问都保存在四方的蛮夷小国’,这话很对。”“问官”这个与郯国有关的历史典故,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珍视,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
在《二十四孝图》中郯子鹿乳奉亲是唯一一个中外合璧、儒释合一的孝子人物故事。民间广为传布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故事,就是从古代印度传来的睒子孝亲故事,经过千年流传改造本土化、世俗化后,融入我国社会生活,从而转变为中国孝道故事的。
郯子鹿乳奉亲故事源自佛经,而睒子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盲父盲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故事是由佛经的汉译才来到了中国的,诸经中故事人物、基本情节、孝行主题等基本上一样,是说睒子至仁至孝,年过十岁,穿鹿皮之衣,提瓶为父母取水,被迦夷国王射死。睒子父母为其祈祷,释梵四天为睒子口灌神药,拔下他身上的箭,使他复活,父母惊喜,双目皆开。睒子故事何时传入我国?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较早收有该故事的译经是三国时吴国康僧会《六度集经》,可见最迟三国时睒子故事已在我国流传。
康僧会的译本将孝的观念加以发挥而使之迅速流传,睒子本生故事(本生故事,即利用佛教的说唱形式讲述的蕴含忠孝仁义的民间寓言故事——编辑注)从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受到重视,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画和雕刻。出现在各类石窟中,都是以睒子的至孝事迹感动天帝为主要内容。在敦煌藏经洞唐宋遗书之中也有睒子本生故事,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就记载了睒子行孝事迹。睒子故事虽早已传入中国,但一开始只在佛教界传布,尚未融入中国孝行人物之中。
在现存文献中,首见引睒子故事入孝行的是成书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一、六十二“忠孝篇·睒子部”。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互渗透融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睒子本生故事就是佛儒合流的一个典型例证。睒子行孝的故事进入二十四孝之列,大约在晚唐五代之时,敦煌遗书晚唐五代抄卷中前引伯3680拟名“孝子传”内已有了睒子故事,直到河南林县城关发现的宋神宗熙宁至徽宗政和年间(1068—1117)墓葬砖雕,宋代赵子固《二十四孝书画合璧》、元代郭居敬编《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等,始见睒子以“郯子”出现,可见把佛教睒子故事中国化后收入二十四孝的时间应在晚唐至北宋时。
人们将这一具有孝悌内容的外来佛教故事加以改编,与中国古代贤人郯子融为一体,将睒子改为郯子,还将披鹿皮取水变成取鹿乳孝亲。这样一来,古代印度的睒子故事,也就形成了周王朝时的郯子故事,融入了中国社会,外来佛教故事本土化后,老百姓对睒子孝亲故事就更加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