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
在当今社会,有的父母年老体弱被子女遗弃,甚至被赶出家门沦为乞丐。看看这些子女侍奉父母双亲的做法,真是禽兽不如。我们今天更应向子路学习,竭力弘扬古人恪尽孝道的精神。其实,父母在世时,我们即使没有丰厚的供给,但只要我们事事以父母为先,处处以父母为主,时时想着父母,这就是真正的孝行了。
子路负米养亲的故事起码有两点可以警示今人,首先,子女侍养父母双亲要尽心竭力,比如子路为了让双亲能吃到米饭,不辞辛苦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这是孝养亲人的一个典型。诚如郭居敬题诗所说:“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为了让父母双亲尝到米饭的好味道,宁愿不顾百里之遥背米回家。其次,子女尽孝要及时,父母双亲还健在时一定要尽心尽力,如郭居敬题诗所说:“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等到父母双亲去世了,即使你念念不忘旧时父母养育的种种辛劳,但你再要孝敬父母却没有机会了,哪怕你已经荣华富贵,这时候,留下的只能是终身的巨大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名言是子路同时代的皋鱼说的,《韩诗外传》卷九记载,孔子一行外出,听到有人在哭,哭声非常凄惨哀痛。他们赶紧驱车到前面一看,原来是皋鱼正在路旁哭。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没有丧事吧,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皋鱼悲切地说,他一生犯下了三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年轻时忙于出外学习,周游列国,想着日后再奉养双亲,可是双亲却没有如他所愿等到这一天……最后皋鱼说: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子女想要赡养双亲可他们却等不及了。过去了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间;失去了永远见不到的,是父母双亲。这话打动了孔子的弟子,有十三人立即辞别孔子,归还家里去侍养亲人。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重复着皋鱼的这句名言,发出一声声感叹,表露出不可重新再来一次的巨大遗憾。子路负米养亲的故事中子路的感叹,也就是这样的心绪。
行孝要及时,千万不要等将来,更不能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或去世后若干年后才明白,没能对父母及时尽孝已成为自己终身的遗憾。对孩子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更应该向子路学习。在现代社会里,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要离家外出读书,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以我为例,当年才十几岁就离开父母下放农村,接着上大学,然后参加工作,一直不在父母身边,结果就忽视了对父母的行孝。父亲辛劳一辈子,把我们兄妹三人都培养成人,自己年纪大了,本该颐养天年,可恨天不假年,父亲身患重病,不幸去世。我以为等我成家立业之后,就有时间好好孝敬父亲了,可父亲的离去,使我抱恨终身。我再没有机会孝养父亲了,这一直是我的心病,深深内疚,睡梦中经常惊醒,一想到父亲养育我的种种辛劳,总觉得深深对不起父亲,心中有愧,痛恨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儿子应尽的孝心。可惜这种彻悟为时已晚,我也只能发出一声感叹了。所以,我要告诫大家的是,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时,才思亲、痛亲之不在。《论语·里仁》记载,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住啊,一是为他们年寿的增长而感到高兴,一是为他们随着年寿的增长而日益衰老感到恐惧。是啊,在我们的人生中,与父母相处的日子是在一天一天地减少,既然我们能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是这么短暂,那么我们就更应该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地孝敬他们,最好是不要成家立业之后发出后悔的感叹。
孔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是因为尽孝的标准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一个人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子又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尽管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一日一日地递减,但只要我们对父母心存诚敬,及时行孝,就不会有徒留终身的遗憾,就不会发出悲哀地感叹。古人孝顺父母之心,确实是我们今天一些人没有办法体会的。我们向子路学习,不是去模仿子路孝亲、养亲的具体做法,而是应该学习其对父母诚敬的内核,其实,父母物质上的享受并不意味着父母的幸福,子女物质上的奉献也并不等同于孝心的多少。对于父母来说,精神上的愉快与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远在外面学习的莘莘学子时时想到父母,学习之余或常回家看看,这就足以让父母双亲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