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华等你来(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考马拉松的慢热型选手

周清原

▼ 专业:电子工程

周清原,毕业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曾参加清华大学领军人才选拔,并获得40分加分认定,高考总成绩704分,最擅长保持平常心,对“冲状元”一路随遇而安,最终成为新疆2015年高考理科第一名。

就像一场马拉松

真正想冲刺“第一”,出现在高二的寒假。周清原从年级12名一跃到年级前3名。“说不清楚的原因,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周清原这样说。

2012年的9月,周清原从哈密市石油外国语学校毕业,来到了乌市第一中学,并通过“理科实验班”的选拔考试,成为两个班级同学中的一员。这个以理科为长的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在过去的几年中,考出过无数个新疆理科状元。

不过,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周清原来说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他常常在竞赛课上偷偷溜出去打三国杀,高一的最好成绩也只冲到过年级第十。

高二刚放寒假,他突然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以高二下学期为始,每天晚上周清原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列出当天的学习计划,并坚决一项一项地完成。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他养成了写日记自我激励的习惯,他常常在日记的结尾提醒自己“拒绝三分钟热度”。

周清原将自己的高中分为三个阶段:高一到高二上学期的懵懂期;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的冲刺期;高三下学期的稳定期。

第一次模拟考,他考了全班第1名、年级第3名。随之而来的三次模拟考,他的成绩却呈现了“稳步下降”的趋势:二模年级第7名、三模年级第8名、以及在学校自组织的四模中,排到了年级第9名。虽然这样的成绩波动出乎了他的预料,但他还是不慌不忙地应对。“高三下半学期就开始平常心了”,周清原说。

爱和鼓励是动力

周清原一家世居哈密市,父母在中国石化新疆哈密石油分公司工作。为了能照顾远在乌市读高中的儿子,他们请求将工作地点调到乌鲁木齐。现在,周清原一家已定居于乌市。

周清原读高中的三年间,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位于乌市繁华地带的一中,交通便利,也意味着高峰期的格外拥堵。父母开车上班,单程就需要40分钟。早8:00出发上班,母亲6:30就得起床给儿子准备早餐和午饭,三年以来,日日如此。东六区的乌鲁木齐,有着比北京晚两个小时的时差。早上6:30,即便是夏天,天也才刚刚放明。周清原提起他的父母,言辞间满是感激,他说,父母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周清原的小学和初中都在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就读。小学班里,4个人考上清华和1个人考上北大,一直是小学同学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周清原说,大家公认,这一成绩离不开小学班主任的付出。12年前,她还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老师,拥有对教育极大的热情和对学生最深厚的爱,身体力行地教会了周清原责任与坚持。

在这里,他也结识了一辈子的挚友。他们小学同班,初中邻班,高中同班,大学同校。在周清原高中第一次考试只考了年级第32名时,给了他最大的鼓舞。“他是学习委员,班主任问他,我这次的成绩是否与我的水平相当。他告诉班主任‘周清原没问题,肯定会冲上来的’”。这件事对周清原的激励很大。在接下来的几次考试中,他的成绩有了稳步的提高。

从园子里再次出发

凌晨一点睡,早上七点半起床,一天中保持一定时间的午休。周清原保持着高中的作息习惯。“我们这个专业,如果能坚持高中的学习方法,会很有用。”周清原说。

电子系的课程多而难,大一下学期,一周五天的时间里有四天的早上第一节有必修课。“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周清原说,他当初就觉得难,现在依然觉得难。

“国内大学,如果选理工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清华啊。”周清原笑着说。他曾考虑过汽车工程系,但经过向清华的学长学姐的请教和了解,最终选择了电子工程系。

清华的资源多、大神多,是近一年的大学生活留给周清原最深的印象。但是“不气馁、继续努力”仍是周清原的行事准则。见他的时候,他手里拿着几张刚刚打印好的“周时间规划表”,他说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会从园子里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