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教高中作文50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章 怎样为作文语言“美容”?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又云:“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韩愈《答尉迟生书》)可见文采对于一篇成功作文的重要性。所谓为作文语言“美容”,就是在作文时要善于遣词造句,善于美化润饰自己的语言,使之如靓妆仕女,文采闪耀,为自己的作文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在笔者看来,为作文语言“美容”,不是一般的标准,而是对学生作文语言素养提出的高境界。而执教者要想引领自己的学生及早步入这样的高境界,就得善于借鉴相关招数。训练学生为自己的作文语言“美容”,我建议运用如下五招:

第一招:引导学生常读名著佳作,涵咏吸纳丰富词语。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学生头脑中积贮的词语越多,使用时就能兵多将广,调遣自如,从而挑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准确、简洁、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细致入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丰富词语的得来,要靠日积月累,要靠磨杵成针的功夫。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挤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名著、报纸杂志、时文精粹、范文佳作,对其中或优美、或精辟、或机警、或深沉的词语,要反复涵咏,要像海绵吸水那样尽可能地吸纳。胸中有墨,清词丽句自然汩汩而来。请看《感谢生活》中的两段:

欢乐少年时,我们甩开了双腿,漫山遍野地奔跑,有时高卷了裤腿,在清浅可见的小河里打水仗,摸鱼虾。玩疯了一天,累了困了,倚在老人们的怀里,慢慢地睡着了,梦里有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飘飘的云霞,细细的雨丝,还有童年的小伙伴,可爱的“白雪公主”……这一切,好像生活中本来就该有的。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登山,高诵“一行白鹭上青天”“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我们下水,吟哦“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也来点“逝者如斯夫”的感兴;我们观察星空,信手拈来“天街夜色凉如水”;我们三五结伴,踏青郊游,“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挥洒着青春的亮丽,走在路上,会随口唱出“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时,我们的心头会涌起无限的温馨。

这两段文字,词语生动传神,文采灿若锦绣。作者用“甩开”“奔跑”“高卷”“打”“摸”等词语,活画出少年生活的欢乐美好;驱遣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这些无不透露出作者的语言功力。如果没有平时厚实的阅读积淀,临场挥毫是难以显出如此文笔风采的。我们应从这里悟出多读名篇佳作的好处。

第二招:引导学生打磨润饰语言,追求语言之高境界。王安石有两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集》)它充分道出了追求语言艺术高境界之不易。由于思维具有相当大的流动性和变幻性,它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以下情况:一是特别精当出彩的部分,即“神来之笔”;二是一般化,缺少新意的部分;三是比较粗疏,不够妥当的部分。既然表达缺少新意,不够妥当,就需要打磨、润饰、加工、完善。教师在指导学生打磨润饰语言时,让他们既要考虑行文与题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又要考虑取与舍、详与略的关系,还要考虑先与后、总与分的关系等。下面是我指导学生就习作《谈友谊》所做的修改润饰:

【原稿】谈到友谊,我便想到小时候听到过的一个故事:一天,两个好朋友走在森林里,突然出现一头熊,其中一个人迅速爬到树上,而另一个不会爬树,他却置之不理,还好树下那个人机智地装死,熊过去,闻了闻,对着他的耳朵似乎说了什么,等熊走后,树上那个人下来问树下那个人,熊对你说了什么,树下那个人对他说,“患难见真情”。

原稿不足之处有四:一是不注意叙述角度,是从“他”的角度还是从“朋友的”角度叙述材料,作者并未考虑好,因此叙述有些乱;二是未能顾及行文与题目、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题目是“谈友谊”,而行文并没有紧紧扣住朋友之间的情谊来表达;三是未突出关键词,叙述过程中几乎见不到“朋友”这样的关键性字眼;四是用词欠准确、妥帖,比如,“置之不理”意思是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态度冷淡,应改为“置之不管”。

【改稿】谈到友谊,我便想到小时候听到过的一个故事:一天,他和朋友走在森林里。朋友信誓旦旦地对他说:“你有了困难,我会帮助你的。”他很感动,庆幸自己交了一个好朋友。他们走着走着,突然遇到了一头熊。大黑熊露出狰狞的面目,直奔过来。朋友迅速爬到树上躲起来,把诺言忘到了九霄云外。他不会爬树,情急之下只好躺在地上装死,他知道熊是不吃死人的。熊走到他跟前,嗅了嗅,好像对着他的耳朵说什么。熊走了,朋友从树上下来,问他:“熊对你说了什么?”他说:“熊告诉我,在关键时候离开你的朋友,不要相信他的话。”

与原稿相比较,改稿经过打磨润饰,表达效果大大增强。一是叙述角度明确了:“他”叙述自己亲历的一件“朋友”在关键时刻违背诺言的故事。二是条理清楚了:朋友由“信誓旦旦”到熊来时抛弃“他”不管。三是行文与题目扣合了:改稿“在关键时候离开你的朋友,不要相信他的话”,较原稿“患难见真情”,更切题,更有针对性。四是材料与观点一致了:“关键时候离开你的”不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毫无“友谊”可言。五是关键词突出了:“他和朋友走……”“朋友信誓旦旦……”“庆幸自己交了一个好朋友”“朋友迅速……”“朋友从……”。六是遣词造句讲究了:删掉了“置之不理”一词,把“闻一闻”改成“嗅一嗅”,更合乎熊的行为特征。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话不假。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大都不是一挥笔就成功了的,而是经过了艰辛的修改润饰才臻于完善的。《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巴尔扎克写作,少则改五六次,多则改十五六次;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不难看出,打磨润饰语言,是追求语言艺术高境界的重要一环。

第三招:引导学生把握句式特点,灵活搭配各种句式。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作文要文采斐然,句子就要多变化,即能根据表达的对象、目的和具体语言环境灵活使用各种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丰富多彩,各有特点:短句短小精悍,节奏紧凑,活泼明快;长句节奏舒缓,严密细致,语意贯通;整句形式对称,庄重有力,音节和谐;散句灵活自然,错落有致,能加强表达的亲切感。此外,还有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它们有序合理地组合,能使语言多姿多彩,曲尽其意。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整齐中求变化,从常式中求变式,从重复中求省略,从和谐中求灵活,善于训练学生将偶句和散句、排比和参差、复叠与单说、长句和短句、反问与直陈、文言句式和白话句式等交错使用,巧妙搭配,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达到“美容”语言之目的,步入“言之有文”之佳境。示例《幸福的答案不止一个》中的两段:

有人说,一生最幸福的时光,是青年;因为年青的我们敢于搏击长空,乐于挑战自我。的确,年青的定义是尝试,幸福的定义是挑战。幸福对于年青的人们,便是一个棱角突出的三角形,是一个最锐利的形状。年青的我们可以泪雨滂沱,也可以仰天大笑;可以笑谈朝代更迭,也可以静对苍穹变幻;可以用激情去撞击珠穆朗玛峰,也可以用理智将自我与社会磨合。

年青的我们少不了激情、偏执、狂热,但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洗礼,我们在生活的重金属般的沸腾中学会了自我审视,在迷茫的寻找中学会了自我把握,在对天长啸的激情中明白了复杂的社会是我们的人生舞台,在跌倒了爬起来的挣扎中明白了幻想和着理智才能经受风吹雨打,享受雨露阳光。年青的幸福便是敢于展示属于自己的锐利,敢于做那些可能无法实现的梦。

这两段言辞丰富亮丽的文字,不求逻辑推理的严密,却以文采飞扬的铺陈见长。作者在排比中融入对偶,字数由少而多,整齐而富于变化;长短结合,参差错落,形成了起伏有致、回合自然的韵律美。

第四招:引导学生追求语言美感,恰当使用各种辞格。教师要通过范例,启发学生追求语言美感时,首先应当注意美感要适合不同的文体。比如:记叙文讲究真实美、情感美;议论文讲究气势美,雄辩美;散文则讲究清丽美、雅致美等。文体不同,其语言美感是明显不同的。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也有人说“修辞是语言亮丽的外衣”。这话一点不假。追求语言美感,还要引导学生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对偶句整齐明快,朗朗上口;排比句信息密集,气势磅礴;反问句观点鲜明,铿锵有力;比拟句描绘形象,有亲切意味。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教引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使他们的文章文采斑斓,满篇生辉。我们一起欣赏范例《走不倦的人生》:

李白再飘逸,他不懂上网;你再英雄,也成不了刘邦。毛泽东不会弯弓射大雕,照样不妨碍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人生中最难的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抚平自己的心态,走好自己的路。也许命运会剥夺你活得富有的权利,但不会剥夺你活得快乐的权利;也许生活会剥夺你活得显赫的权利,但不会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如果热爱生活,你可以做覆盖土地的青草,可以做点缀草间的小花,可以做花瓣上第一滴露珠,可以做露珠反射的第一缕阳光。如果懂得生活,你尽可去做沙滩上清晨泛着珠光的粉红色贝壳,去做密林中雪夜尚未冻僵的精神抖擞的松枝。在某个夕阳西下的黄昏,不妨静立着读一首诗,画一幅画,欣赏一掠鸢影,勾勒一个名字,回味一段往事,咀嚼一份心情,你也许就此醒悟:人生中,痛苦不多啊。

作者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撷华掇英,文采灿然;整散结合,可圈可点,其视野之开阔,联想之丰富,信息之密集,语言之精彩,读来美不胜收。这样的文笔怎能不让阅卷者产生偏爱之情呢?

第五招:引导学生丰富生活阅历,力求文句富有意蕴。文句的含义有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两个层面:前者更多地强调读者的感受,往往给人的是表层意义;后者则更多地注重表达者的主观意愿,往往给人的是深层的意蕴。但是,文句若要有意蕴,则胸中就要有文墨。要使作文的语言富有意蕴,就得以语文修养、理论水平和生活阅历做基础,尤其是后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的确如此;学生的生活积淀越厚实,鲜活的语言便容易喷薄而出。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多途径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坐进图书馆,让他们通过耳闻、目见、心感、手记,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淬炼自己的情感体验,涵养自己的表达内功。由于有了厚实的生活根基,真切的情感体验,以及较高的语文素养,因此出手写成的文章,也就具有了令人欣喜的丰富含蕴。请看习作《走近秋天》中的一段:

露从今在白。秋天的眸子,这般圆!晶莹中折射着七彩,透明中叠印着丰姿,纯净里飘逸着辉煌。流霞,被赤橙黄绿青蓝紫包装;山里,被赤橙黄绿青蓝紫尽染。七色构成的韵致,在洒,在滴,在泻,在淌——从坠着石榴、柿子、栗子的枝头上滴下来,从挂着扁豆、丝瓜、葡萄的藤蔓上滴下来,从结着稻谷、高粱、玉米的穗子上滴下来。如果说,春天是水粉画,夏天是国画,那么秋天一定是油画了!

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晋·陆机《文赋》),驰骋联想和想象,把秋天写得有声有色,具体可感。读着这如诗般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语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秋景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

正如音乐借助旋律、节奏,绘画借助线条、色彩展现它们的艺术魅力一样,作文通过对语言的“美容”,能够把人、物、事、理抒写得形象鲜明,精辟透彻,淋漓尽致,能使全篇文句流畅,生动感人,富有神韵。人们读着这样的文章,自然会兴趣盎然,神清气爽,美不胜收。这样的文章也必然因为“言之有文”而行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