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教高中作文50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章 “言之有理”有何金点子?

大家知道,议论文以表达作者的见解主张见长,其主要任务是以理服人,因此,“言之有理”是对议论文写作的又一基本要求。“言之有理”的“理”,指的就是“道理”。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思想可以说就是道理。对此,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有个恰当的比喻,他说:“论如析薪,贵在破理。”意思是议论事理好像劈柴,要按照木柴的纹理去劈。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要写好议论文,就要善于析理,就要将所论之理向最广处拓展,向最深处开掘,力求说理高远深刻。亲爱的同仁,你想自己的学生笔下“言之有理”吗?这里,我为你送上五个金点子。

金点子一:开宗明义。中心论点的提出,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特地向你推荐“开宗明义”法。所谓“开宗明义”,就是在文章的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让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的观点或主张,不做半点掩饰,给人一种简洁明朗的感觉。开篇在80字左右,最好能把看法“是什么”揭示出来,务必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以收到观点正确、合理、鲜明之效果。但是,一定要提醒学生,开篇真正做到“开宗明义”可不太容易。我们先看一道作文命题,命题者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材料如下:

一天,有两个人去买盾牌。一个人站在卖盾人的左边,说:“这盾是金盾。”一个人站在卖盾人的右边,说:“这盾是银盾。”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卖盾人说:“你们两人说得都不对。这盾既不是金盾,也不是银盾,它一面是金的,一面是银的,是个金银盾。”

根据这段材料来写议论文,有的学生开头表明“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干什么都要有群众观点”的见解;有的学生起笔端出“做什么都不要随便下结论,要深思熟虑,想好了再发表意见”的主张。显然,这些观点都离开了原材料的主旨,显得不着边际。像这样的观点,虽然也是“开宗明义”,但由于不正确、不合理,因此也就不会有说服力。

在老师的点拨下,有位学生在概述原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的中心论点:

面对一个“金银盾”,如果你仅从左面或右面去看,势必得出“金盾”或“银盾”的错误结论。由此可见,我们在看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总之,看问题要全面,忌片面。

其观点抓住了原材料的“牛鼻子”,正确而鲜明,简洁而有说服力。这样的开篇才是合乎要求的“开宗明义”。

金点子二:以事证理。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首先要教会学生“以事证理”。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本身有着极强的说服力,而这样的事实论据又不计其数:自然社会的、历史现实的、中国外国的、具体概括的、名家凡人的等。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论据,可以单举,亦可以排举等。所选择的事实论据,除了确凿、典型之外,还要注意其与论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证明论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例如《谈谈“人尽其才”》中的一段:

是伯乐,就让他去相马;是庖丁,就让他去解牛;是鲁班,就让他去弄斧;是华佗,就让他去治病。这就叫人尽其才。反之,是伯乐,让他去解牛;是庖丁,让他去相马;是鲁班,让他去治病;是华佗,让他去弄斧,那就是糟蹋人才。

这段文字,作者先排举出伯乐相马、庖丁解牛、鲁班弄斧、华佗治病等事例,正向证明什么叫“人尽其才”;接着又排举出伯乐解牛、庖丁相马、鲁班治病、华佗弄斧等假定事实,反向说明“糟蹋人才”的危害。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事实成串,观点便论证得确凿无疑,具有一种雄辩的力量。

金点子三:辩证析理。议论文重在说理,说理贵在全面。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不少学生写作议论文,开头的立论是正确的,但在论述时,却偏执一方,使文章难见全面深刻。为避免此种现象,就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训练学生运用实践与认识、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联系与发展、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普遍与特殊、主观与客观、对立与统一等朴素的哲学原理去辩证析理,以体现观点的全面性,深刻性。

尤其是对关系类的作文话题或标题,如,“巧与拙”“材与非材”“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等,更需要用到“辩证析理”法。练写这类作文,应引导学生可倒换方向,开启思维的逆向性;可选点辐射,调动思维的发散性;可切换角度,发挥思维的多重性。行文中既要论此,又要议彼;既两点兼论,又有所侧重;务求论述辩证而深刻。例如《人生难得“十全十美”》一文:

上帝是不公平的,于是便有了世间的穷与富、善与恶、美与丑、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上帝又是公平的,他给了你金钱,往往就要夺走你的真诚和善良;他给了你成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青春和纯真;他给了你美貌,往往就要夺走你的智慧和毅力;他给了你成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健康和幸福。

作者先说“上帝是不公平的”一面,接着论及“上帝又是公平的”另一面,思维缜密,两面对举,论述辩证,无懈可击。

金点子四:比中出理。对比论述,最能见出论证的厚度和说理的力度。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把它作为重点技法来反复训练学生,直至他们能娴熟运用。对比之法所以重要,是因为把两种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所含蕴的道理,就能凸显出来。说理中的比较,包括纵比和横比。纵比,即把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状况加以比较,以揭示事物在发展中的异同点。横比,即把不同地方的同一事物的状况加以对比,以揭示事物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差异。对比论证的方式运用广泛,可用作对比的事物也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增强论说的力量。例如《过清论》一文:

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

这是一个运用对比论证的成功范例,习作者把“老者”与“少者”、“思既往”与“思将来”、“生留恋心”与“生希望心”、“保守”与“进取”、“永旧”与“日新”、“技穷”与“艺高”等一一对照,使对比双方的特点凸显,比中出理,无可辩驳;气势流走,文笔老辣。

不过,学生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二是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三是用来对比的可以是人与人,可以是物与物,也可以是纵向或横向。

金点子五:类比显理。我们教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深为邹忌高超的语言技巧所折服。邹忌的语言极富鼓动性,堪称齐之国嘴。邹忌的一番话,使齐王龙颜大悦,欣然下令纳谏除弊,进而使齐国走上了内政修明的道路。那么,邹忌到底是用什么办法使齐王心悦诚服的呢?他用的正是类比显理法。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其本质属性存在某种共同点的俯拾皆是。类比论证,就是把这种相同点进行比较,从已知的一种事物的存在或正确,推出另一种事物的存在或正确。从逻辑上说,这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通过类比,证明某个观点,显示某种道理,让人口服心服。

在训练学生运用类比显理这一技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只有两个同类或近似的事物方可进行类比;二是被类比的事物不能有与结论相矛盾的性质,否则结论就会是虚假的。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与徐公比美,明白了“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道理,于是他向齐王进谏的时候,分析了齐王的情况,类推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道理,进而由自己受蒙蔽推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由此及彼,委婉艺术,富于启发性,易于读者接受。

为了突出类比显理的益处,我们不妨从学生习作《“美”谈》中再拈取一例:

鸟儿爱美,不仅需要羽毛之美,还需要鸣声婉转之美;鱼儿爱美,不仅需要鳞甲之美,还需要浮沉活泼之美;人之爱美,不仅需要服饰居室之美,还需要心灵品德之美。

这段文字运用类比的手法,用鸟儿的“羽毛之美”与“鸣声婉转之美”、鱼儿的“鳞甲之美”与“浮沉活泼之美”类比人的“服饰居室之美”与“心灵品德之美”,着意强调了人之爱美,不仅要有外在美,更要有内在美。语言形象易懂,表现出作者说理之机巧睿智。

值得一提的是,一篇好的议论文,常常将多种“金点子”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做对比,又用类比;既正面论述,又反面阐发。于丰富多变的论证中,使作者所论之理更加充分,令读者口头佩服,由衷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