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对思想政治这门课,我一直抱有敬畏之心。
从课程性质看,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始终保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从课程目标看,思想政治课兼具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双重功能,以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根本任务,既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从课程内容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就素质教育而言,它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就学科背景而言,它包括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国际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它是一门既具有比其他学科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特殊德育功能的课程。
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科价值的指向性,这是一门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课程,是一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进行价值选择的课程,是一门面向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课程。这样的一门课,无论对教师还是教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说,我们所承担的不仅是一份职责,也是一种使命;而对于教学而言,从内容到形式,无处不在挑战着教师的智慧和能力。从这门课中,我们体会到了为什么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我心中一直是忐忑的。
我们曾经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教学,以理论的科学性来确立课程的地位,在具体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当时的教学大纲和其他学科一样重在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教材的编写理论系统、逻辑严密,成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教教材,作业落实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教学重视概念、关系、原理的准确解读,努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也把这门课当作一门学科来学习,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发现这门课讲的主要是一些大道理,不能给他们一技之长,不能凭此生存立足于社会,况且这些道理他们也不一定真正理解。于是思想上不再重视,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往往被动应付。
曾经的高考,文、理都要考政治,课程开得很足,学生学得很认真,教师教得很努力,但都是为了高考成绩。内容上瞄着考点、采分点,方式上往往死记硬背。有见地的政治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偏离了政治课作为德育主导渠道的性质和方向,并为此忧心忡忡。后来,高考分文、理科,政治不再列入理科高考,很多教师认为这下有了自主空间,可以好好地实践新课程理念,回归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质功能。但结果却发现,学生不重视,课时被挤占,教学的理想和努力成了一厢情愿。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育人始终是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一直在为如何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努力,但效果却总是不理想。政治课堂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上面一二三四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却是冷眼旁观或无动于衷。枯燥乏味、没意思是学生对政治课的总体印象。在学科调查中,政治课往往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
多年来,政治教师的处境也总是很尴尬。学科的异化,地位的下降,效果的不理想,不但使政治教师的价值难以体现,考核、收入等受影响,还时常要遭受非议的眼光。在其他主科教师眼里,思想政治课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排课时总拿此科“填空”;社会上当你说自己是政治教师,一般都会受到轻视或冷遇,在人们的观念里,思想政治课缺乏“学术”性,政治教师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空谈理论,没什么真本事。政治教师的价值和尊严也因此而时时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