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的个性化追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教学内容的大胆取舍

一、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设置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门必修课程和《科学思维常识》《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多门选修课,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公民。深化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知识拓展类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亦应当是国家课程的拓展和补充。同时,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作为学科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并以公民的素质培养为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突出了三个方面:

就理论教育来说,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如必修1《经济生活》,主要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为架构,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必修2《政治生活》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以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主制度为架构,促进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点,努力建设政治文明。必修4《生活与哲学》更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就社会认识来说,主要是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如必修1《经济生活》,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等角色,解析其各自的行为、作用和价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来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必修2《政治生活》,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国家管理的三大政治制度,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和途径,进而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生活能力和世界眼光。必修3《文化生活》,以人在文化生活中的发展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必修4《生活与哲学》,以学生的生活关切和需要为起点,如生活的反思、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选择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既引导学生领悟并用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面前,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就公民教育来说,主要是公民意识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意识主要是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它体现在所有必修和选修的国家课程中,是政治课程设置的目标与归宿。

如必修1《经济生活》,课程始终以公民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角度,沿着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线索,以满足和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生产目的,来确立公民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应有权益。必修2《政治生活》,以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为切入点,阐述了作为主人在国家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各种保障和体现。必修3《文化生活》,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解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通过文化传承、创新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公民在文化建设中的如何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必修4《生活与哲学》,通过对事物本质的终极追问,培养公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应对社会的生活智慧。在社会史观中,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来追问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他的选修课程,则以知识拓展的方式,从深度和广度上来培养公民的世界眼光和全面素质。

总之,高中政治新课程以理论为支撑,以生活为起点,以培养学生政治素质为核心,既体现了政治课程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包含了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它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无法类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