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
一、课程目标的自我解读
课程目标是育人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要努力达成的。它分不同课程、不同章节,也分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总体目标是课程性质的体现,要求明确党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分类目标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上要求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能力上重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提高自主学习、选择、探索和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强调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追求真理,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三个目标恰恰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的目标相统一,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相对应,是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发展这一理念的基本体现。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目标如何解读体现着教学努力的方向。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分类目标,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首要目标,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教材编写上,也重在体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贯穿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始终。
2.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四有”公民是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民教育,有理想是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有自己的目标追求和人生规划;有道德是能正确认识国家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服务社会、奉献人生的道德境界;有文化是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有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有纪律是要求具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这是最重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对培养什么样公民的目标定位。
3.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实施课程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突出体现。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公民,必须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重点。
4.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课程目标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要求,强调了作为公民应如何面对社会的各种问题,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国家建设承担公民应尽的义务提出了能力要求。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落实的关键。
首先,就内涵来说,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统一。课程目标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从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实施途径,以及核心、重点、基础等,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其次,就关系来说,三维目标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没有相应理论观点的掌握,能力就无从体现,也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能力目标关系是知识目标在实践中的体现,是能否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基础;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关系到学生的认知态度,影响知识的落实和能力培养。分三个维度来表达目标,是为了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和实施。
最后,就过程来说,三维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一节课、一门学科所能做到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有一个积累和内化的过程,才能形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目标的设置要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注意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