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管出花来:棒家长、亲子教育专家谭辉28年精华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孩子天生都是学习的料

经常会听到家长感叹:“这孩子不爱学习,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将来不指望他(她)成什么材,只要不惹麻烦就算是烧了高香!”

说这话的当然是“后进生”的父母,他们也许是出于无奈,也可能是推脱责任的借口,反正“尖子生”的父母是不会这样说的。

任何发育正常的孩子,在哭声中开始了牙牙学语,从最初只张口不发声,到“爸爸”“妈妈”地叫,再到他们欢呼雀跃地去幼儿园,每个孩子热情高涨,兴趣爆棚,都是爱学、乐学、勤学的好孩子!

谁能说他们天生不爱学习呢?可是,好景不长,孩子们最先在家接受了教育,后来又进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于是,很快就出现了差别。

有一位名叫卢安克的德国青年,在偏僻的广西农村居住、教书、做农活、放牛……按他自己的说法:“其实我很自私,因为我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合的环境,我有条件选择这样的生活,我的钱在农村生活足够我用。别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必须为了生活保障而工作。”但是,卢安克又说:“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方面说佩服我,把我神化;一方面却又对我说‘你应该结婚、挣钱’,要求我像他们一样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事实上,我们对孩子所寄予的厚望以及我们自身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就是相互矛盾甚至是根本不可调和的。

卢安克写了本名为《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的书,提倡一种“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的教育方法,除了智力的教育外,还强调人的躯体、感情、意志和精神都进入教育体系。这种方法要求基础教育将艺术、体育和高级手工划入和支持理论课;不提倡学生用课本而是要求自己写自己的课本。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基础教育是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不单单是智力方面的,而是全面发展的;二是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了让学生去适应课本,却没有强调如何让课本或知识投其所好,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Federico Mayor说过这样一段话:“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孩子们去发现、发挥,并正确地加强孩子们的能力和潜能。”这种教育,将使孩子的身、心、意三方面都得到培育,使他们成为毅力、感情与思想都健全的人才。

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是一蹴而就、一考就是满分的成绩,却不关心孩子得到这个成绩是不是死记硬背来的。

这种“不与孩子天性合作”的结果,虽然能带来一个阶段孩子的成功,但却显然背离了教育规律。虽然说目前的学校教育,正竭力在向学生的天性靠拢,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效果是很难显现的。甚至说,家长是无力去改变的。

在学校,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要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学大纲讲课,要批改几十个学生的作业和试卷,要家访等,所以老师不可能因为某个孩子有问题就给他开小灶!

即便老师有能力去调教那些“问题学生”,但没时间,也没精力,最后只能靠学生自己解决。更何况很多老师并不是激发兴趣、挖掘潜力的专家,有的老师已经习惯于讲大课、求平均的思路,对于“问题学生”的确是想管也管不了。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厌学的学生就因为对学习并不热爱,或者说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所以才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作业,不喜欢考试,不认真听讲,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成绩差。

而对于原先有兴趣去学习的学生来说,并没有人刻意为他们量身定做最合适的学习方法,所以他们只能采用通用型的学习法来学习,而这些学生的成绩会忽高忽低,有时甚至一落千丈。

资料来源:[德]卢安克.与孩子的天性合作[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