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面试高分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致读者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这是“师”之常情。我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也是如何让自己的学员在考场上“征服”他人,包括考官和其他考生。

到底什么样的训练体系最有效?是不是一定要进行基础语言训练?到底是破题重要还是长相、说话流畅重要?考官最看重考生的哪些方面?应该是“流畅”给“内容”让步,还是“内容”给“流畅”让步?……这一系列问题是教与学的参与者都应审慎思考并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如下因素限制了这些问题的解决。

第一,学员求知若渴,心急如焚,但不一定能遇到好老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问题在面试培训领域比较突出。我甚至见过一些没有半点儿实践经验和对面试未做过认真研究的“老师”堂而皇之地以“培训名师”自居。作为同行,我实在为这个行业的门槛过低与鱼目混珠现象之泛滥而备感惶恐。这惶恐有二:一是信息不对称,而广大考生过于依赖大众传播、广告来作为自己几乎是唯一的信息获取方式。这就难以区分孰真孰假,其结果自然是乱象横生。而这一问题却广泛存在于我国培训界。由于我国教育产业起步较晚,职业培训仍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整体并不成熟,但市场潜力又很大,使得培训业成了投资热门之一。那么,“发展不成熟+行业火热”就很容易乱象丛生。二是体验感较差导致的信任危机。好比酒家吹嘘自己的酒是好酒,但品之却不怎么好,不挨骂才怪——甚至使人再也不相信有所谓好酒存世。所以,平心而论,学员在面试培训中能遇到的好老师是极少的,因此,常常导致学员在参加完“名师”的培训后深感失望。好老师可能分身乏术,但是书籍却可以随时分享。这便是常年研究和讲授面试课程的老师很有必要写出面试备考经验分享给大家的意义所在。

第二,面试的准备期比较短,加剧了功利化心态。如果一次筛选、招考包括笔试、面试环节,而这个程序又是制度化的、可预期的,那么,参与者就可以很早开始复习准备了。但有谁是一开始就在复习准备面试呢?除非没有笔试环节。我经常见到一些考公务员的学员,其笔试备考复习时间竟长达两年,也就是说,如果是大学生考生,从大二就开始专门备考了(考试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比较一下,面试的备考时间就显得很紧张。例如,在各省组织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有些省的招考部门(或说有计划的)把面试考试的日期定在笔试成绩公布后四天左右进行(如内蒙古、浙江等,多地曾出现过这样的安排)。时间短,又要出成绩,那就逼着大家剑走偏锋,出奇招、怪招。考试结果的影响之巨大往往导致选拔本身的异化,但又必须如此选拔——这样的两难问题我们并不陌生。于是,有人跑去整容,有人找所谓的“考官”进行内部指导,有人背了“高、大、上”的好句子几百条……慌乱之中,往往更摸不着头脑,更不得章法。

从事面试培训和研究工作八年来,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没有停止过。学员们的无数次索求和时间的推移,也使我觉得写一本全新思路的面试辅导书的紧迫性。原因有二:一是市面上的面试辅导书几乎个个是“大部头”,高、大、厚的一本书活生生像字典,但有用的东西并不多。考生光是看完这一部“大著作”都要花上好几周时间,其学习效率自然很勉强。二是作为行业内的一员,深感有必要、有责任把在教学研究中的有用成果浓缩成一本不会成为“鸡肋”的书。因此,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书中讲的全是我们(这里讲“我们”,是因为我和李培营老师的同事、学员,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的意见建议,对于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本书的成书帮助巨大)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不会受到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这是指:没有和不熟悉的作者合编,不会出现思路上的分歧,使本书内容上能够保持高度一致,训练方法更具有系统性,并且书中内容精练有用。

第二,我们努力使本书的语言风格通俗化,避免生硬的教科书感。说得高端一些,是在追求“学术散文”的风格。读这本书时,若配上本人的照片,就好像我们在面对面聊天,聊面试备考方法,若有必要,还可以漫谈开去,共同启迪发散思路、陶冶情操,这样既亲切又实在。大家不要小看或对我们这里讲的“启迪发散”有偏见,这是我们面试破题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给你一个杯子,让你展开联想,能不能想到至少五个分论点?①作为容器,有容乃大,可以讲度量、胸怀、眼界;②杯子要干净、敞亮,可以讲做人的道理;③我们说一杯咖啡、一杯茶、一杯饮料等,可以讲角色意识,敢当幕后,愿作嫁衣;④在前一点的基础上,可以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⑤杯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可从“必需品”入题,讲我们和我们的服务如何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以及作为必需品所应履行的职责有哪些。这就是发散思维的强大之处。但如果这种思路展开的脉络被视为“满嘴跑火车”“瞎扯”,那就混同了“有的放矢”与“无的放矢”。关于这种思路的展开,也将是本书要教给大家的重点内容之一。

另外,书中有相同的题目在不同章节出现,但其分析方法不同,请考生注意。

总之,如果我们只是在书中抱怨面试备考的难度有多么大,质量上乘的辅导书又多么少,而不努力解决问题,那这本书就真成了“裹脚布”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开启面试高手的修炼旅程。

本书成书过程中,王丰先生给予了重要支持,贡献了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特此鸣谢!

作者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