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的建立
中国古典大学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自19世纪末开始发生剧烈的转变,试图以欧美大学为蓝本,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变化不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体制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时期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突变”。西方先进文化随殖民主义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以“人文”知识为价值取向的古典大学,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快速转变为以“科学”知识为价值取向的近代大学,进而向现代大学制度过渡。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与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文化教育领域表现为知识活动的取向与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多元化直接反映到校园规划与校园建筑中,无论从选址、校园形态,还是建筑造型、色彩与材料来看,都不同于其他任何历史时期,不同规划理念与建筑艺术风格在校园中并置、折衷,在对撞中彼此相互融合。
中国近代大学创立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清末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洋务派”与“维新派”先后进行了通过教育振兴国家的努力。随着洋人枪炮重新进入中国的教会,在获得很多特权后不断兴办教育,希望将西方的宗教、科学与社会观念介绍到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同化中国下一代领导者的目的,将“庚子赔款”以退款办学的形式,投入到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民国成立后,地方割据势力与各级政府以发展教育作为振兴国家与地区的重要手段,花大力气建设新的大学。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与海外华侨也是近代大学创办的重要力量,他们倾其所有在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近代早期,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群随着古典高等教育的衰落而停止了发展,新式高等学校校园建设在当时的中国并无成例可循,本土建筑师也没有类似的规划设计经验,因此我国近代早期大学校园规划多由西方建筑师完成。其中以美国建筑师为主,如墨菲、赫士、凯尔斯等,他们不但将美国校园规划经验介绍到中国,而且在探索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复兴上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吕彦直等本土建筑师在向西方建筑师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杨廷宝、梁思成等年轻才俊学成归来,很多校园规划由中国本土的建筑师来完成。他们将西方校园规划思想与本土建筑文化结合起来,并将西方教育建筑设计方法介绍到中国。这些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精华的校园建筑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