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介绍
农业是国民经济之根本,是工业、服务业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农业的发展先后共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常规农业三个阶段。常规农业为人类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食品安全是人类健康的根本,常规农业所产出的部分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过去几年里,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食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在食品中、食品添加剂过量、羊尿腌制的老鼠肉充当羊肉、激素喂养畜禽、“三聚氰胺”牛奶、“苏丹红”鸭蛋、“速成鸡”等,还有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产品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米、转基因水果以及转基因甜菜等。这些使人们对现代农产品存在的隐性危害越来越担心。常规农业在种养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杀虫剂、除草剂、农膜等农用化学制品。这些农用化学制品在提高常规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给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大气、土壤、食物造成极大的污染,也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例如,常规农业施用的化肥会引起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减少,生产能力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喷洒的化学农药在毒死害虫的同时也给益虫或其他鸟兽带来一定的伤害或伤亡,使生物物种不断减少。生产化肥、农药需要消耗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使能源越来越紧张、不可再生资源更加稀缺。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我国常规农业的发展对化学制品的依赖越来越强,常规农业利用农用化学制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人口、食品安全、健康饮食、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显然,常规农业不是可持续发展农业。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常规农业的生产方式。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既能满足我国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又可以修复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对土壤、水、大气的污染,同时又能使农村摆脱贫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常规农业的替代农业逐渐产生,有机农业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强调利用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减少外部物质的投入,既可以利用农村的废弃物,也可以减轻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有机农业采用间作或轮作形式,在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采用物理或生物方式防治病虫害。所以,发展有机农业,第一,可以为人类提供相对无化学制剂作用的安全农产品;第二,可以减少农用化学制品对自然环境的直接与间接污染;第三,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生产量,从而降低人类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可以减轻使用生产化肥、农药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污染。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加快这些地区的生态治理和恢复,特别有利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发展有机农业特别需要大力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证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种植有机农业的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有机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安全的有机农产品。
在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北京市也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并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化。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的前端。北京市种植的有机农产品品种比较多,有机农产品消费量在全国排第一。同时,北京是国际性大都市,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以及文化中心。虽然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生态环境不理想,所以北京是我国特大及巨大城市的典型代表,研究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具有代表意义。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和有机农场带动型。这些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将有机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每种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不同。首先,本书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有机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分别在综合效益中的重要性系数以及对每种效益中所包含的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次,分析每种模式产生的每种效益的重要性系数;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加快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我国从全国层面上实施的政策建议,全国规模类型不同的城市根据区域特征、经济特征,生态环境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结合不同模式产生的各种效益的重要性系数,选出适合地区的最优模式,然后提出规模类型不同的城市促进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理论与实际意义
第一,研究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对有机农业的认识和关注度,有机农业是环保型农业,不但可以为人类提供健康、相对安全、质优味美的有机农产品,还可以修复肥力下降的土地,减少农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户收入,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二,借鉴国外有机农业发展成功经验及其产业化模式,对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模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第三,研究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模式所产生的各种效益的重要性系数,有助于比较有机农业公司带动模式、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有机农场带动型模式在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三种效益中哪种效益比较突出,有利于我国不同规模类型城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水平、社会状况、生态特征选出本地区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的最优模式。
第四,提出不同规模类型的城市促进最优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的政策建议以及全国促进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我国在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定以及政策倾斜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对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有机农业产业化保险机制和利益机制的改进以及对完善有机农业认证程序及有机认证体系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