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建筑布置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特点

半坡和姜寨遗址所反映的建筑布置情况,对于已经步入文明社会的现代居民来说会感到陌生,甚至不十分理解,这是因为依据今天的社会生活已经产生了新的居住建筑形式。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世界上某些尚保持着氏族制度的地区或民族,为了强调血缘的联系,加强集体的防御手段,那里的住房往往依然遗存有原始社会的建筑布置特点。例如北美大草原印第安人的营帐、澳洲土人的村落、非洲富尔贝族的居住点,等等,都是像姜寨遗址一样围成圆圈形或者是半圆形、方形,周围有土墙或栅栏围绕,中间有广场、畜栏等,有时还有一些公共性的建筑物。在我国福建省南部永定、龙岩一带居住的客家族居民,虽然早已摆脱了原始社会生产方式,但由于他们是从外地迁入福建的,是侨居的客户,故长期以来聚族而居。他们的住宅即建成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大堡垒,全族人住在里面(图16)。大者直径达70米,三圈环形房屋相套,多达300余间房屋。外圈房屋高4层,底层为厨房杂用,二层储粮,三层以上住人。中央建造祠堂,为族人议事、举办婚丧典礼之处。这个例子也说明这种封闭的圆形建筑布置形式是为了维持家族血缘联系,共同防御外人侵袭的社会生活目的而产生的。

图16:福建南靖梅林乡坎下村怀远楼

又如半坡、姜寨遗址中,围绕大房子周围布置的供成年女子过对偶生活的小房子的布局方式,也可以从民族学材料中得到例证。直到解放前尚保留母系氏族制度的云南省宁蒗县永宁区的住房就是一例(图17)。在那里,一个母系家族住着一所单独的院落,其中大房间(主室)一间,小房间(客房)若干间。主室住着家长、老年人和未婚的青少年,中央以火塘为界,左右立两根柱子,以男左女右之序分别为男女青年举行进入成年期的仪式,此外,全家举行会议及宗教仪式也在主室。客房分配给正过着婚姻生活的妇女,作为晚上接待男朋友的居室,室内仅有火塘一口,作为取暖之用。这种奇怪的住宅正是原始社会家族形态的反映。

图17:云南宁蒗永宁区摩梭人住宅平面图

长期以来中国奉行的宗族体制,鼓励数世同居,形成巨大的家庭组合,家庭经济由家长掌握,家庭成员生活统一安排。为了适应这种状况,其住宅设计成行列式的、集体吃住、男女分行的模式,如同兵营一般(图18)。这种状况也是家庭生活状态的反映。

图18:南海霍氏四世同堂而居的住宅图

通过研究早已消亡的原始社会状况,历史学家不仅从考古学的发展中获得了大批实证材料,同时也可以从民族学研究中发现不少旁证材料。考古学和民族学成为解开原始社会之谜的两把钥匙,建筑的历史发展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