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激情说人情
科学上说:饭吃七分饱,均衡健康好。
人情就是:无论亲人客人,都一再要人家吃饱,吃很饱。高蛋白、高脂肪撑死他最好!
友人送你三条软“中华”烟——
科学上说:上千毫克尼古丁会让你少活几百天。
人高兴地说:这可是个大人情啊!
可吃的人、抽的人、劝的人、卖的人,都笑眯眯地说“我愿意”。
看来道理不管用。
想想人世间,未必一定有什么道理,更未必一定有什么应该。有的,只是人的不同角度,才有了“都有点儿道理”。其实——愿意,才是硬道理。
原来,所谓道理,根本就是出自于人情。
理已如此,更何况“法”呢?
天地生万物,是道,也是情。
天地生人,更是情。
人有情,方合乎天道。
有情,而后有理,而后有典章法度。
世上,过得了法,过得了理,过不了人情的,比比皆是。
心上,对得起人,对得起事,对不起自己的,比比皆是。
都是这个“人”,总少不了“情”:性情,交情,世情。
社会,生于人情,长于人情。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处之“道”,乃是人们已经习惯的道理之“道”,而非天地人本源之道,所以这个“道”自然胜不过那个真道。人也无奈,只好用“魔”字来表达那个真道了——情魔,心魔。在不知不觉中主宰人的眼耳鼻舌身和心脑。
于是总有时候,我们知道,但做不到。
所谓“人情大过债”,便是中国普通百姓的基本意识,基于契约精神的债可以少还、后还甚至不还,但人情绝不可不还。所以要在中国的基层社会普及“契约精神”,历来、将来都是很不容易的。中国文化的“面、命、恩”三座女神,都是一个人情。
对中国人,“人情”这个词,大概是最说不清、说不全,甚至是说不对的,可又不能不说,更不能不做。当然,首先是绝不能不理会。
终于,学术权威们在汉语词典中概括出了4个解释:
①人之通常的心情事理;②交情,情面;③人际往来应酬的礼节习俗;④礼物。
这些解释既虚也实,是大白话,我这里倒更愿意换个角度尝试一下:
人情是个人、人群乃至民族的心智惯性。
人情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血缘、环境、教育、经历的影响,逐渐形成的相对固化的思维、观念和表达的模式。
观念,是人或人群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与态度;思维,是人或人群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的角度与程序;表达,是人或人群沟通的形式与工具。
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列御寇写了《愚公移山》,两千多年后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写了篇重要文章《愚公移山》,还有同名的油画、电影、歌曲,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和中学课文,当然全都是褒扬愚公的。可中国人里面,还是智叟远远多过愚公,且赞曰“随机应变聪明人”,这就是中国的人情。
闲情如茶,激情如酒,两种人情水,一样蕴情性。有闲情让人能够看得细点,有激情让人能够说得真些,当然可想可写的也就洋洋洒洒了。
礼义廉耻是人情,温良恭俭让是人情,法术势是人情,七情六欲是人情,生活沟通是人情,追名逐利是人情,政治历史是人情,几百块或几十亿的物件也是人情,琴棋书画诗酒茶、衣食住行养乐花都是人情……
人是核心,中国人的血缘也是和水土气候乃至饮食有关的,我总觉得,饮食是人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如中国的包子和欧洲的Pizza(比萨),就很有得一比:包子含蓄与Pizza张扬,仅仅是一个方面;包子厚积而后发,与Pizza一入目便夺目相比,是另一方面;外表光鲜诱人而饼胚都是一块死面的Pizza,与外表相似而内馅大不相同的包子所体现的“和而不同”,才是更重要的又一方面。
吃法当然影响性格,西辣东酸,南甜北咸,中国人内在的差别也不小,广东人敢吃敢闯,好荤多欲,前戏开场;川湘麻辣出坚忍顽强,打天下适合,但后戏就得精菜细做的江浙鲁人来收拾了;看来做管理、玩政治的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善吃蔬菜面食。
商字才一张口,官字却有两张口,这30多年广东人虽以钱财扬名,可后劲明显不足,当公务员的就大大少于华东。粤菜好但人情口碑不好,不但有“非典”的病从口入,也有乱吃的祸从口出,全国各地拦截前往广东屠宰活烹的猫、狗的运输车事件此起彼伏。
唉,人情的悲哀之一,便是一些人相信对狗猫好比对人好要好。
孟母三迁,除自然因素以外,环境与文化的后天熏陶、改造,成就了人情的差异,所以同为中国血统的台湾人和港澳人,心智模式的表现就颇为不同,前者更能把握大陆人的心理文化取向,台企在大陆的生存发展力比港企更强,后者的“合不来”之处更多些。
食色性也,写人情光说吃不说色不行。女性人口比例一贯偏少,以稀为贵,所以汉语有“女色”一词,当代汉语又称另一性为“难人”,所以最复杂的人情,当然是婚姻了。
食色不离酒,凡是卖得好的酒,广告里都不乏色,继而酒色财气,酒与钱都是很重要的沟通工具,是人情利器,焉能不提?
中国人讲究用巧不斗力,所以没玩儿斯巴达克斯那样的角斗士,没玩儿西班牙斗牛士,更多的是玩儿斗蟋蟀、斗鸡这些奇巧,那个精、那个趣,就是没有那个险。还有就是玩儿鸟玩儿鱼的传统,弄个精致笼子气派缸,限制小精灵们的自由,是不是也有点儿像中国的社会人情味儿——
喜欢谁,就限制谁。
言为心声,说人情,不说说中国话哪儿行?光“差不多”“不好意思”这两句话七个字,就够写上几本书了,太丰富。中国男人一看就懂的“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厕所格言,我就搜集到了几十条不同的英语翻译,拿去请教几个外国人,读得实在很囧。哈哈,说外国话,可真的很减人情味儿啊。
中国史上,大凡是个“人物”的,都是在人情上大有建树的,都是创建了一套系统有效的人情理论和方法的,无论是超然世外的老庄,还是入世励志的孔孟,或是荀子墨子等;《战国策》实乃人情之策,《史记》更是人情之记,《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人情之鉴,更不用说让人战战兢兢的韩非子、鬼谷子了;名垂青史的刘备、曹操、诸葛亮,嵇康、韩愈、苏东坡,关羽、孔融、蔺相如,名人乃因人情而名;再从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到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禁止佛徒饮酒食荤的梁武帝,美女情乱礼法的唐高宗、唐太宗,杀尽功臣的明太祖……政治亦是人情,如近代人情大师的巅峰大概就是曾国藩了,甚至毛主席在1937年的《反对自由主义》中列举了自由主义的11种表现,其实也是一篇关于中国人情的分析文章。
中国人有“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名言,可此言出处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写出空前绝后奇文,在人世间却颇为潦倒。书里,他把这句话放在了“十二钗”中凤姐的房间,暗喻她才够人情练达。
所以真正人情练达的人,是以人际关系周旋之事做文章的,乐此不疲,从市井角力到政坛风云。而在纸上做文章的,倒是很少在人际间练达,实属于看得清但做不出的“文人书呆子”。
好在多数中国人习惯于对“书呆子”的公论,真的把“书呆子”当成不懂人情世故了,在他们面前便无顾忌地淋漓展现,于是活添了好多的纸上文章素材,人情成就了书理。所以古往今来,但凡真正治人得权的中国“人物”,一定都读过些书,且能把书读“薄”,读进去,也读出来了。
其实,多数中国人,是能够接受在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中常来常往的,得失算计,有聊天之资,有玩味之趣,有学习之得,起码可以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也许还可以延年益寿。
虽然人情世故世代相传,处世格言人人信手拈来,随时可以高谈阔论,但绝大多数人依然抱怨终日为人情所困,很多人费心耗财追索奇效妙方,有家教规,有畅销书,有大师课,头头是道,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却是七窍通六窍。
究其缘由,还是因为脱不开自己心底那个“情”。
自古不乏阅历超群看透世情的高人,也就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的“道”,有“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这样的“告诫”,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感慨,我自己也曾说过,最强大的人没有爱人只有敌人,最幸福的人只有爱人没有敌人。
可自觉当已该知天命之际,依然看不透“情”字,于是才有诸多文章。大怒伤肝,大思失爱,我更愿意认为情如水,人无水不生。虽然,死在火里的人,总是比死于水的人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