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黑户不容易——户籍制度
“哎,叫你呢,过来过来,看你贼头贼脑的,哪儿的人啊?叫什么名字?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乱跑遇上警察叔叔,哦,不,遇上户曹(汉代官职,主管户籍、农桑、祭祀)叔叔了吧,一番查问不要觉得意外,你没听错也别慌,这就是传说中的“查户口”。
什么是户籍
户籍制度古已有之,汉朝当然也不能例外。只不过叫法不太一样,汉代户籍又叫作户版、名数、名籍。《周礼·官伯》上记载:“版,名籍也,以版为之,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
这个户籍制度有啥用呢?这就说来话长了。所谓户籍制度,就是中央或者地方政权对所辖区域内的人口进行申报、登记、立户,以便于统计人口、征调赋役、控制人口滚动、进行社会管理的档案系统。
《中论·民数》中说:“民数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
看懂了吧,户籍就是用来登记你从出生到死亡的唯一凭证,从你什么时候出生,家里几户几口开始,到让你分田分地、交税、服兵役,最后到你离开人世,都会有所记录。
你仔细回想一下,生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得早早办理“准生证”等一系列证明文件,生完孩子后,还要在户口本上登记上孩子的名字。虽然事情烦琐,但不得不做,为的就是给孩子登名造册,在地方档案中占有一个“窝儿”。
你可能要问,虽然表面上是有户口了,可谁都知道,重男轻女、暗地里生孩子的人还是很多,按规定去登记就免不了要被罚款,但没钱交罚款啊,只好隐瞒着,让孩子变成了黑户。这些问题避免不了,有人来检查,就躲起来让你找不着,等风声过了再跑回来,就像是和工作人员捉迷藏。但说实话,有时也真是没办法,漏网之鱼总是有的。可是在汉朝,户口清查相当严格,你想要成为漏网之鱼,还是需要一点运气和策略的。
各人有各户
汉朝的户籍制度,基本上是从秦朝承袭过来的,《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道,刘邦入咸阳后,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由此可见,萧何是有准备的,用“拿来主义”的策略承袭秦之制度。当然光拿是不够的,还是要改进一下,不然如何体现政绩呢?所以萧何制定了《户律》,可惜啊,到了现在,却已经失传了。
游大汉指南
在户籍的类别方面,汉代也存在一般平民户籍与各种特殊户籍的区分。特殊户籍中,也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而增加了封通侯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宫廷后妃的“后妃籍”及“博士弟子籍”等名目。这些都是在秦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萧丞相具体的改进措施,但根据一些史料还是可以略见一斑。比如汉代户籍增加了“户等”的概念,也就是根据家庭资产做了划分。这本来是个细化的好方法,但是呢,因为历史条件等原因,又没有制定很明确的标准,只是做了一些很粗略的户等划分,大致分为三个种类:“小家”“中家”“大家”。可作为比较标准的东西就是家里的“家訾”,三万家訾以下的,就是小家;家訾十万的,就是中家;家訾十万甚至百万以上的,就是大家。
“大家”能富到什么程度?看看这些取自史书的片段吧,“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所居宅一区,直百万”……啥意思呢?
也就是说,这大户人家家大业大,财大气粗,光是养一匹马的费用,就相当于中等人家六口人的花费;他们的住宅也气派呀,和我们现在的富人区别墅一样,动不动就成百上千万,奢侈啊!所以你要是见到“大家”人,不要犹豫,不要客气,直接上去高呼:“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南郡使人簿》木牍·西汉
⊙荆州博物馆藏。该木牍长22.5厘米,宽6.4厘米,上面写满了字,荆州纪南松柏1号墓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统治者根据这块木牍上的记录制定了赋税、兵役等一系列政策。它就是西汉时南郡的“人口普查表”,木牍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江陵使大男四千七百二十一人大女六千七百六十一人小男五千三百一十五人小女二千九百三十八人……”统计的就是南郡下辖的各县及侯国的人口数量。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说这个户籍的问题。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很多东西,除了一些叫法不同之外,分类也详细了很多。比如针对“大家”,登记的不只是这家人的名字,还有年龄、机关、职务、爵级、家中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的名称和估价等。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要是个有钱人,你的家族在国家可是有“名籍”的,你有多少房子多少车,家中几口人,每年收入多少,都别想逃过官府的眼睛。要是遇上什么天灾,朝廷要求在民间征粮征钱的话,估计你会是第一拨被请到县衙的人。
这名籍还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着不同的登记内容。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属于“计訾名籍”,这一统计主要是为了配合征收“訾算”的制度,所以很强调家中财产的估价。除此之外,还有“戍卒名籍”,要求写清楚姓名、年龄、籍贯以及所任的职务、所受封的爵级等。如果职位低一些,则还需注明所任职的地区和单位。第三种是记录官吏功劳的名籍,这种名籍除了标准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内容之外,还需要记录此人的劳赐、数量,还有此人的特长,比如“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等内容。
不仅如此,官府还专门有“通缉令”名籍,和我们今天的通缉令类似,有名有姓,有出生年月,还有详细的体貌特征,只是少了一张照片而已。
总之,不管是什么款式的名籍,都尊崇一个基本模式,就像颜师古所说的:“名,其人名也;县,所属县也;爵,其身之官爵也;里,所居邑里也。”这些是所有名籍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
户口这事儿没法弄虚作假
名籍有了,证明你不是一个黑户,但你可能会想到,那些超生的,没有户口的,官府要怎么查?
在汉朝,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清查户口。西汉初每年清查两次,分别为三月和八月,到后来才统一到八月,并延续到了东汉。这查户口的第一步,先“自占”,也就是说,作为大头百姓的你,要自觉、自愿、主动地将自家成员的籍贯、爵位、姓名、性别、年龄以及纳税情况、赋役情况、健康状况还有每个人同户主的关系、家里的财产数额等全部信息整理出来,上报到里长那里,再由官府整理好之后层层上报。
你说啥?“偷税漏税”“逃避徭役”“谎报漏报”?这些情况当然有。因此在各家各户自占之后,官府还要派人进行“案比”,就是有官员拿着你家自占的名册上门来一一进行对比。官员常常都是搞突袭,要是你的自占内容有鬼,往往防不胜防。好吧,被揭穿了也不怕,汉朝的律法还是比较宽容的,一次两次不计较,但如果累计三次误报,你就等着受刑吧。知道“沦为司寇”是什么概念吗?就是司法机关判处徒刑,将你派到边疆去服劳役,并且随时准备抵御外寇。
怎么?作为一个从邻县逃婚出来的丫头,你和这家主人的关系不错,人家都认你当了通房大丫头,户口的事情自然会替你隐瞒?哎,恐怕没那么好的运气。按照规定,居民间有相互纠察监督的责任和义务,你天天在这里生活,隔壁邻居不可能不认识你吧?最重要的是无户籍者与藏匿者同罪,你怎么敢保证人人都会为了你担风险?所以还是不要心存侥幸的好!
你又要问,是不是正房死了,你就能顶上人家的户口?我想说的是,这样也不行!历史上最恨小三的第一人吕雉太后,已经把你这点小心思提前防得死死的,不信看《户律》的规定:“诸不为户,有田宅,附令人名,及为人名田宅者,皆令以卒戍边二岁,没入田宅县官。”
哎,这小小贱婢还想僭越,真是无法无天!这下你就不必再想着户籍的事情啦,直接成为主人家的财产登记造册了。财产是什么概念?就是可以拿出来买卖的……你认命吧!
《悬泉置户籍》木简·西汉
⊙汉景帝后,西部羌人不断归附于汉,一旦归附,便被登记于朝廷户籍册上,载其所属部落、种姓等,如图中右1简“归义聊(部落)藏耶茈(种姓)种羌男子东怜(人名)”。左2简则是内地流民或官奴性质的人的户口登记,“步进里上造尹恽年十八”,此人名尹恽,18岁,工匠。可见汉代户籍管理之严格。
总之,事实证明,要想在社会上混,咱还是先弄个户口本。别以为政策不严,你没户口就可以偷税漏税,不服劳役不服兵役,想得美,没户籍可是寸步难行啊,还买房开店不?还结婚生子不?还出国旅游不?做梦吧你。
那怎么办户口呢?按照汉朝官方要求,每年的八月统计一次,《后汉书·礼仪志》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所谓“仲秋之月”,即每年八月。多出来的登记,少出来的划掉,没电脑的时代,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啊。汉代6000万人口,啧啧,这信息量,书法家都能练出几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