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咸鱼翻身记——“公务员”体制
要问男人有多难,家庭事业一肩担,不管是21世纪新时代,还是2000多年前的汉朝,大多数男人都要承担赚钱养家的责任。只不过,与现代人多元化的求职机会相比,汉朝人的选择就少得可怜了,无外乎士、农、工、商四类。对于想要“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的汉朝青年们来说,求得一官半职,无疑是职业生涯的最佳选择。
青年班固之烦恼
那是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的一个春天,按照中国人习惯使用的“虚岁”计算,班固已经23岁了。自16岁起他便在洛阳太学求学,7年里,他不仅学习刻苦,贯通诸子百家,年年都被评为“优秀三好太学生”,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为自己的职场仕途铺平了道路。升职加薪、在朝堂之上挥洒翰墨、指点江山的大好前程就在眼前,想到这点,班固的心里还真是有点小激动呢。
然而,天不遂人愿,这一年班固的父亲班彪撒手人寰,班固伤心落泪之余,更失去了经济来源,再三权衡之后,班固最终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的(今陕西咸阳东北)老家居住。
鲤鱼没有跃成龙门,反而被晒成一条咸鱼,人生的大起大落,简直太刺激了!
这样的打击,如果落在常人身上,即使不会万念俱灰,恐怕也得消沉个一年半载,但是班固却毫不气馁,他决心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在父亲撰写的《史记后传》基础上,开始撰写《汉书》。
不过从事文化创作的班固,也并非就此打算一门心思当个文艺青年,学而优则仕才是那个年代的最高目标,写作之余,班固时刻留意着合适的工作机会。
就这样一直到了汉明帝永平元年(58),前一年光武帝刘秀龙驭归天,结束了他传奇而光荣的一生,其子汉明帝继位,次年改元永平。新朝新气象,登基不久的新皇帝任命自己的亲弟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并允许他挑选40名属官。
“机会来了!”待业青年班固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大声呐喊。他连夜奋笔疾书,写了篇名为《奏记东平王苍》的书信,在信中大谈“幕府新开,广延群俊,四方之士,颠倒衣裳”的理论,并向东平王推荐了多名自己的老同学,进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求职意向。东平王收到信后十分感动,录用了班固举荐的多名人才,然而却拒绝了班固的求职。
班固像
⊙班固(32—92),东汉历史学家。他在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说之外,又分出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合为十家。
面对这样的结果,班固恐怕只能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来安慰自己了,但是班固万万没想到,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他。
永平五年(62),已过而立之年的班固同学,本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写《汉书》”的理念,一门心思在家搞他的创作。不曾想,却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汉明帝下诏扶风郡逮捕班固,将其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
班固《汉书》书影·清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班家上下乱成了一锅粥,班固这样的文艺青年进了班房,如何挨得住折磨!弟弟班超更是关心其安危,这位日后仅凭36人便收服鄯善、平定西域50余国的“开挂达人”在家里坐不住了,他决定采取行动。
班超骑上快马,穿华阴、过潼关,一路赶到洛阳上书,为哥哥申冤。班超这一驰书诣阙、告御状的举动在京城引起不小的轰动,并且得到汉明帝的重视,他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
朝堂之上,20出头的班超已初显“开挂达人”的雄姿,他热血沸腾地讲述着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及宣扬“汉德”的夙愿,让同样20多岁的汉明帝备受感动。与此同时,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汉明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阅读了班固的作品,结果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啧啧称奇,立即下令释放班固,并将其召进京都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订皇家图书。终于,班固这条曾经跃龙门未遂的咸鱼,在而立之年因祸得福,得以翻身。
大汉“公务员”制度
身为汉朝最具学识的青年才俊之一,班固的求职道路可谓是一波三折,直到而立之年,才算是谋到了一官半职。虽然说是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赖政府,但是班固之所以会经历如此多的挫折,跟汉朝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朝时期,后世所流行的科举制度尚未诞生,公务员选拔制度主要有两种:征辟制、察举制。
所谓“征辟”,就是国家自上而下地擢拔人才,皇帝征召称之为“征”,官府征召称之为“辟”。一般情况下,皇帝或者官府征辟的对象,大多是上层社会名流,毕竟一个人的名字能够传到皇帝耳朵里,肯定不会是等闲之辈。而受征辟对象,一般也都会被授予较高的官职,有的直接成为天子近臣,平步青云。
征辟制在东汉时期最为盛行,王侯公卿皆以能够招揽到文艺圈的知名大咖为荣。许多有志青年,为了能够得到组织的垂青,更是四处交游,今天混沙龙,明天参加高端party,为的就是在圈内混个脸熟。
不过汉代也有不少著名学者,一门心思搞研究,对当官发财不感兴趣。例如东汉名士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后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名流,为了彰显自己的格调,皆以拒绝征辟为荣。
当时班固作为一名尚未崭露头角的无名文青,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在圈内的声名,显然都不足以被执政者重视。所以当他的那封《奏记东平王苍》邮寄出去后,自然是泥牛入海。
察举制是汉朝时期另外一种公务员选拔制度,同时也是当时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与征辟制自上而下选拔人才所不同的是,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察举制的具体操作程序是,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科目可分为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其中最主要的为孝廉科。随后由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者候补官职。
察举制与科举制最大的不同在于,读书人想做官,必须得到领导的推荐。察举制诞生之初,举荐者尚能实事求是地举荐那些品行端正、学识过人的青年才俊。但是任何优秀的制度,都会遇到不同的阻力。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抵不过官二代们凑到察举人跟前“叔叔”“大爷”地攀一通关系。最终察举制渐渐变成了“拼爹游戏”。
到东汉时期,察举制已经基本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各大家族结成团伙,互相提携对方家族中的后辈。对豪门子弟来说,入朝为官如探囊取物,他们在各种三叔四舅的关照下,基本上是三年升一级,用不了几年就能混到二千石级别的高官,倘若自己再争点气,位列三公九卿也是指日可待。
但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能不能被举荐,被举荐能不能通过考核,都是未知数。通过了考核能不能受到朝廷任命,好不容易做了官能不能升迁,更是不在个人掌控范围之内。这就好比一场马拉松比赛,本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寒门子弟,还要面对一群穿着火箭靴的对手,就算全程都以刘翔110米栏的速度飞奔,恐怕也赢不了。
除了征辟制和察举制之外,汉朝还有一种名为“任子制”的公务员选拔制度。顾名思义,任子制就是直接任用官员子弟为官。汉朝政府规定,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即可在其兄弟子侄中挑选一人,任命为郎官。
如果说察举制中,富二代们是通过各种作弊手段赢得比赛的话,那么任子制基本上就是连上场都不需要,直接就上台领奖牌了。
《帝鉴图说》之《蒲轮征贤》·明·无款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蒲轮征贤》讲述的是汉武帝为了征聘当时的大儒申公,特地派人前去迎接。因申公年纪高迈,特地用蒲草将车轮缠裹,以防颠簸,表现了汉武帝求贤若渴的心情,也是汉代征辟制的典型案例。
我们的班固同学,本来是有一次成为官二代、赢在起跑线机会的,只是他的父亲班彪没能把握住,在没给儿子安排好后路的情况下,便撒手人寰了,所以班固没法“拼爹”,只能“拼命”。幸好他才华了得,学习的信念也够坚定,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等到了翻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