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8 “南旺导汶”通运河

时间:1411

成祖朱棣即位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和军事中心,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了便于南方的财物和粮食北运,南北交通线的沟通成为当务之急。

南北运输线

古代的陆路运输因为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只能靠肩挑车拉,运输线长,时间久,耗费大,运输量小。明太祖时,沿用元朝的办法,北方供给从海路运输。但海运风险太大,不仅海船有可能被风浪掀翻,沿海还常有倭寇抢掳。这样,靠海运供应辽东和北平的军需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还要供给大批官员和皇帝北巡时的各项需要了。于是,南北大运河就成了联接北京和江南的经济命脉。

大运河分为南河、中河、北河三大段。北河中从徐州北的茶城到临清(今山东临清)的这一段叫会通河。元朝末年,会通河有些地方已经淤塞。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口,大水漫过山东安山湖(今山东东平安山镇西),东入大海,把北起临清、南到济宁这段运河淤成了平地。

永乐九年(1411),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给明成祖上了一道奏折,建议疏浚旧会通河淤塞的河道,这样不仅山东的老百姓可以免除转运的劳苦,对国家也大有利处。明成祖采纳了潘叔正的建议,下令让工部尚书宋礼负责调山东、直隶、徐州民工16.5万人疏浚会通河。

村叟献策

宋礼到了山东,首先勘察地形。那时候,黄河从河南兰阳(今河南兰考)向东南经徐州东流入海,从临清到济宁这段运河只有汶水(今山东大汶河)的水可以利用。元代时,为了解决这段运河的水量在汶水边的(gāng)城筑,使汶水南流,会合泗水,宁南注入会通河。同时又在宁修一座水闸,提高济宁以北段运河的水位。由于济宁以的南旺是个南北狭长的小丘陵,地势比济宁高出好几丈。所以,水向北流不动,反而向南倒灌。这个问题元代一直没解决。

永乐大钟·明

宋礼察看完地形之后,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解决汶水倒灌的问题。一天晚上,宋礼借着烛光边看着地图,边伏案思考。门卫禀报有个老农前来求见,说他有疏浚运河的办法要和宋礼面谈。老人见到宋礼说:“小民本山野农夫,家住汶水边戴村,姓白名英。见大人几天来察看汶水,想是在为疏浚运河的事费心吧?”宋礼听老人似乎胸有成竹,忙向老人请教治水之道。白英说:“小民和乡亲们为转运官粮,备尝辛苦,都盼早日修通运河。因此,在运送官粮的时候,常留心观察各处地势高低,河流走向。这一带数南旺地势最高,如能修筑大坝截住汶水,把水引到南旺来,沿运河分别向南北流去,南支流到济宁天井闸,北支流到张秋入卫河,粮船就畅通无阻了。”宋礼听完,连连击掌叫好。

明成祖朱棣像

南旺导汶

白英的这个建议,就是著名的“南旺导汶”策。宋礼根据这个建议制订疏浚会通河的计划。他组织人力兴建了四项工程:在戴村筑坝截住汶水,不让汶水北流大清河入海;从戴村挖一条100多里长的新渠,把截住的汶水导入会通河;在城附近的(guāng)河上筑坝,截住汶水流入河的老路;在坎河口筑坝,防止汶水水位升高以后从这里绕过戴村再北经故道入海。

完成了这四项工程,就解决了会通河水量的问题。宋礼还在南旺湖的南北和运河衔接的地方各修一个水闸,关闭北面的水闸,水就往南流向济宁;关闭南面的水闸,水就往北流向临清,起到调济南北两段运河水量的作用。又在这段运河上修了38座水闸,及时蓄水和排泄。整个工程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后来朝廷又派平江伯陈治理了南河,使大运河全线畅通。

大运河修通后,宋礼和陈都受到明成祖的褒扬和奖赏。而在疏通会通河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的白英老人,因为只是一个农夫,不仅没得到奖励,就连史书上也只是寥寥数语的记载。

历史词典

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钟。明永乐年间(1403~1424),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下令铸造大钟。永乐大钟用铜、锡、铅合金铸成,其合金成分为:铜80.54%,锡16.40%,铅1.12%。永乐大钟的铸造沿袭了中国的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钟身用圈形,外范分为7层,逐层与范心套合,至钟顶部,将先铸成的钟纽嵌入,浇铸后成为一体。永乐大钟通高6.75米,肩外径2.4米,口沿外径3.3米,钟壁厚度不等,最薄处在钟腰部,厚94毫米;最厚处在钟唇部,厚185毫米,大钟重约46吨。钟身铸满了阳文楷书、佛教经咒22.7万多字,字体工整、坚韧,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每当重大法事必击钟10余下。永乐大钟构造合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形体宏伟,无论从其体量之巨、铸造之精还是铭文之多,都堪称世界佛钟的典范。它历时500多年,至今仍音响圆润宏亮,穿透性强,具有明显的音乐效果,钟声可传四五十千米,余音达2分钟之久。今存于北京大钟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