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神医扁鹊
战国晚期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无论是学医,还是治病,扁鹊的故事中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战国时期,郑国有一个名医,姓秦氏,名越人,因住在齐国的卢村,所以人们也叫他卢医。秦缓少时曾学医于长桑君。他虚心好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一代名医。他在战乱中走南闯北,行医舍药,往往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扁鹊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因为秦缓医术高明,医德卓著,所以人们就干脆把他称为扁鹊。渐渐地,秦缓这个本名反而被人们忘却了。
扁鹊成名后周游列国行医,常因地域不同,随俗而变。在赵国时,听说当地妇女病多,即为“带下医”(妇科);到周国,见该地敬重老人,便以治疗“耳目”等老年人疾患为主;入秦国,知秦人以小儿为重,则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他还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四诊疗法。在这四种疗法中,扁鹊尤为擅长望诊和切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简子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即蔡桓公)的病。
◆ 扁鹊铜像
有一次,扁鹊路过齐国都城临淄的时候,见到了齐国的国君齐桓侯(前374~前357在位)。扁鹊看齐桓侯的气色不好,就直言不讳地对他说:“大王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我没病。”扁鹊见他不听劝告就走了。这时,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凡是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他们没有本事,就把没有病的人当有病的来治,以显示本领,窃取功利。”过了五天,扁鹊又来拜见齐桓侯,默视了一会儿,对齐桓侯说:“你的病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桓侯听了很不高兴,根本没有把扁鹊的话放在心上。再过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侯,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病进入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听了很生气,当然还是没有理睬扁鹊的话。等到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他只瞥了一眼,一句话也没说就走开了。齐桓侯觉得很奇怪,就派人询问。扁鹊说:“病在肤表,用汤熨可以治好;病进入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肠胃,用酒剂也能治愈。如今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再也没法治了,我只好躲开。”又过了五天,齐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请扁鹊来治,扁鹊早已逃离齐国,而齐桓侯因误了治病时机,不久也就死了。在医学并不很先进的春秋时代,扁鹊就能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
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各种病症。扁鹊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上对中国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称扁鹊是“中国的医圣”。
扁鹊行医有“六不治”的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在春秋时代,巫师一直是医生的死敌,这些人用所谓的“巫术”为病人治病,让很多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扁鹊非常痛恨巫师的行为,曾经明确说过所谓的“六不治”,坚决不给信任巫术的人治病。当时,秦王有病,召请扁鹊来治。秦国的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胡说秦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万一扁鹊出点差错,秦王很可能耳朵失聪,眼睛失明。听了这些人的胡说八道后,扁鹊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大王您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秦国恐怕没几年就会灭亡!”秦王见扁鹊这么生气,只好让扁鹊给自己治病。结果,扁鹊果然治好了秦王的病,受到了贵宾一样的待遇。
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见扁鹊这么驳自己的面子,恶向胆边生,就派杀手杀害了扁鹊。一代名医,就这样丧生在了小人之手,可扁鹊对中华医学的贡献却永远铭刻在了史册上。
◆ 战国·金盏、金勺
早在商代,中国已有了黄金制品。春秋时代,黄金多用作镶嵌,以表珍贵。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一次出土了金器5件,金箔900余件,说明金器在南方颇为流行。这件金盏仿铜盏制作,饰有云纹、雷纹和蟠螭纹,金勺则饰有镂孔变形龙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