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
疑义相与析
[1]岱宗:泰山别名称岱,因其居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fú):语气助词。未了(liǎo):无穷无尽。这句意指泰山横跨齐鲁,峰峦青翠,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2]造化:大自然。钟:聚集,赋予。阴:山北,日光不到,故称昏。阳:山南,日光先照,故称阳。割:划分。[3]眦:眼眶。这句意指山高鸟小,远望归鸟,眼睛睁得几乎裂开。[4]会当:终当,一定要。凌:登上。
大话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义(今属河南)。官至工部员外郎,后人因此也称之为“杜工部”。杜甫一生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作为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又被后人尊为“诗圣”。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十四五岁就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前辈的重视。20岁时,诗人开始了他为期十余年的漫游生活,他先游吴越,到过金陵、姑苏,曾经泛舟剡溪直到天姥山下。这个时期的漫游使诗人接触到祖国众多的文化古迹和壮丽山河,结交了不少造诣深厚的良师益友,为他诗歌创作的发展成熟做好了准备。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绘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晚年漂泊于荆、湘,以舟为家,居无常所,欲北返而不得,最后病死湘江之上。杜诗一向以反映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备受推崇,他的作品有“诗史”之称。
煮酒论诗词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游历天下。在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时候,杜甫写下了三首《望岳》诗,分别吟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这一首就是望东岳泰山所作。作为现存最早的杜甫诗作,全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青年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词句间气势磅礴,情调高昂,风格明快,具有诗人早期诗歌开朗豪放的特色。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写诗人刚见到巍峨耸立的泰山时,那种喜不自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惊叹仰慕之情,传神至极。“夫”字在古文中通常用于句首作为语气助词,诗人在本诗中却把它融入诗句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的“齐鲁青未了”一句,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地形容泰山之高,而是通过远近距离来衬托泰山之高,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那泰山高到了何等的地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仔细的观望,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随之荡漾。因为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泰山,甚至感到眼眶都要瞪裂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可见一斑。末尾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逼真地描写出了一个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青年诗人形象。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清代诗人浦起龙甚至认为杜甫的诗“当以是为首”。后来,这首《望岳》被后人刻于石上,立于泰山山麓,以纪念杜甫。
诗人佳作
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