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课程流派
1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在西方,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奠基者和开创者,他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的作用
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作用大致可概括为: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该理论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材料依据,按照学科结构来确定所要学习的内容,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演变过程中,它存在三种最基本的形式,即科目设计、学术性学科设计、综合性学科设计。
①基本主张
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中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其逻辑体系将所选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课程则是把众多学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使学生能先后或同时学习各门科学。
②优点
a.明确学科知识与课程的关系,强调学科知识在课程发展中的优先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b.有助于系统地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③缺点
a.由于知识中心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b.由于知识中心课程中的学科是按照各门学科的类别组织的,容易把原本整体的知识割裂开来;
c.知识中心课程囿于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容易脱离现实社会。
(2)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主张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可取的,应代之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①儿童与课程的关系
a.杜威认为传统学校教育所教授的知识越来越脱离学生校外生活,脱离生产生活的实践,知识并没有为儿童所真正接受。
b.杜威建议从儿童的经验出发设计课程,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
②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a.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这也是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
b.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而且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否则不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动机,也就不能出现自发的活动。
③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自教育现象出现以来,实施课程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讲授。到了杜威这里,开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即“learning by doing”,通过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现。教师不能强制儿童静坐听讲,闭门读书,而要“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④活动课程论的优势
活动中心课程论极具特色,有着不可否认的合理因素和可借鉴的价值:
a.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的思想,彻底地改变了旧的课程观忽视儿童的缺陷。自杜威之后,再也没有哪一派教育家敢公开忽视儿童及其自主性了。
b.强调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以儿童的天赋本能和兴趣为出发点组织课程,这在课程论发展中是一大进步。当代教育家布鲁纳、赞科夫等人正是基于杜威这一观点而建立其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的。
c.提出以社会为原型,加强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强调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制约作用,强调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要相一致。这些主张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经验。
d.强调课程的活动性,让儿童置身于活动中,并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进行主动学习,对今天的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⑤活动课程论的局限
a.将课程的本质看成是直接经验的总和,强调儿童的本能,否定了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间接经验的教学。
b.片面强调课程的组织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和规律性,阻碍了学生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
c.强调开放型的课程内容,将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以活动作业的形式引入学校课程,大大削弱了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
d.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活动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这种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必然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杜威用这种课程论指导教学势必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它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主张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①基本观点
a.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b.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c.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②优点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客观需求,课程学习应深入社会生活,强调课程结构有意义的统一性,深刻认识到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③缺点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走向另一个极端,夸大了学校变革社会的功能,把课程设置的重心完全放在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其预想的课程目标很难实现。
(4)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最早可追溯到皮亚杰。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在与外部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①建构主义的类型
a.激进建构主义;
b.社会建构主义;
c.社会文化认知观点;
d.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e.控制系统论。
②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
a.建构主义的认识观
第一,知识是在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终从心灵内部建构而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吸纳、同化、顺应和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也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变迁、更新、再加工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第二,强调学生要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b.建构主义的课程观
第一,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课程内容作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
第二,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第三,强调学习的目的是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途径,而不是仅限于结构、概念和原理的低级学习。
第四,高级学习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情境的意义,认为对同一课程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保证每一次学习,其学习的情境都要经过改组,这就是建构主义者所言及的高级学习。
c.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第一,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第二,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第三,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课程开发
1概述
(1)课程开发的含义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现在通常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政治决策的过程、专家与权威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合作的事业。
(2)课程开发的主要特点
课程开发是在强调了课程概念的扩大与学校、教师集体在课程编制中所占据的主体作用,形成了开发体制的条件下推进的,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
①学习者中心课程
它不单从儿童的兴趣、需求、爱好出发去组织教学内容,而且重视客观的科学体系和构造,重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学习能力。
②课程概念的扩大
它不仅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课程编订计划,而且还广泛地包括学校和班级的课程实施、运筹的过程,注重学校作为完整课程研究的场所的功能。
③注重潜在课程
这里的“潜在”是指隐含于知识授受过程中的种种无法言明的因素。对学生来说,它是一种无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在起作用的固有文化样式和价值观。
④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实际,“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出诸多优势和特色,主要有:a.课程决定权以学校为中心;b.课程与教学的整合;c.民主参与。
2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社会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制约
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基础之上,即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需要,是制约特定时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制约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必须将人类已有文化及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纳入学校课程。就是说,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课程发展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尤为突出。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课程开发的制约
课程是直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要做到符合学生的水平,必须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迁就学生的现有水平,也不能大大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其他方面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会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