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节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一、国内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主要有:

(1)“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

(2)“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

(3)“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

(4)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

(5)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身体力行等教学方法论;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

2孟子

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3荀子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劝学》篇较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以及“教使之然”的结果。由此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礼记》中的《学记》为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其中也包含荀子的思想影响。《学记》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教育专著。

4韩愈

韩愈是我国唐代文学家、教育家,其作《师说》发表对师道问题的新见解,认为学者必有师,师之任务为“传道、授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要求发展学校教育,称“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他以性三品说为教育理论基础,认为学校教育在于培养德艺具备的君子,必以六艺为学科,进行仁、礼、信、义、智的五常之教,要注重个人修养。

5陶行知

陶行知,原名文浚,后改名为知行、行知,近代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和社会改革事业,留下大量著述,汇编为《陶行知全集》等。同时,他系统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

6蔡元培

蔡元培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其著述汇编为《蔡元培全集》。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主张“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

7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主要教育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8叶圣陶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关于教育的目的,叶圣陶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同时,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真题链接】

【例1.6 单项选择题】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2016年下半年真题]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答案】A

【解析】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来的,出自《论语·卫灵公》。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是孔子提出来的,出自儒家《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

二、国外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坚持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这一方法被人们称为“产婆术”。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体、德、智、美要和谐发展:训练其身体;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音乐教育是和谐发展的核心。

3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世界图解》《母育学校》等。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它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4洛克

英国教育家洛克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等。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即有道德、有学问、有礼貌的人。

5卢梭

法国教育家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6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提出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真题链接】

【例1.7 单项选择题】提岀了普及初等教育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2018年下半年真题]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论》

D.《教育漫话》

【答案】B

【解析】B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书中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体现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体现了普及教育的思想。A项,《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著,他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不能仅仅依赖于以往的经验、习惯,应当具有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他要求把哲学作为整个教育学的指导方向;用伦理学来决定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该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项,《教育论》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主要教育著作。该书主要从理论上论证与宣传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对教育的新要求,书中贯穿了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D项,《教育漫话》是2011年5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约翰·洛克。全书都在论述“绅士教育”,从德智体三方面来阐述如何教育绅士。

7马卡连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篇》《塔上旗》《父母必读》等。他认为,苏维埃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为此,他提出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平行教育影响、前景教育原则等观点。

8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

9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有最完整详尽的阐述。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坚持“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提出作为问题解决法的教学五步: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的所在;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验证或修改假设。

10皮亚杰

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心理学》《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导论》《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86等。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的、自发的学习;儿童必须通过动作进行学习;教育应该按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

11布鲁纳

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教育的适合性》等。他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12霍华德·加德纳

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答案】C

【解析】1806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本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不能仅仅依赖于以往的经验、习惯,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学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去进行。

2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人是(  )。

A.夸美纽斯

B.亚里士多德

C.赫尔巴特

D.卢梭

【答案】C

【解析】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其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答案】D

【解析】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绅士教育”的观点,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这是他针对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子弟的教育而提出来的。

4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的观点。

A.外铄论

B.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C.内发论

D.本能论

【答案】C

【解析】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5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互补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A

【解析】A项,互补性是指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B项,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C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D项,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如男女性别的差异等。

6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目前为止关于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的最早表述。

7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答案】D

【解析】社会本位论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等。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8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

A.质量规格

B.社会价值

C.发展方向

D.发展速度

【答案】B

【解析】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对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哪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二、辨析题

1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答:错误。

理由: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特殊功能。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无论是低估遗传、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还是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

2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答:正确。

理由:现代社会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答:错误。

理由: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1)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

(2)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

(3)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

(4)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自己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可以加速个体的发展。学校教育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是受社会委托来教育学生的,他们明确教育目的与教学任务,熟悉教育内容,掌握教育方法与手段,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因而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3)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地终身发展垫底基础。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人的许多素质发展的关键期都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此,基础教育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2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答: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革命使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世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使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简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教育目的是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系列要求。它一般以成文的形式表现,通常是从哲学的高度提出的,只有进一步具体化才对教育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总教育目标和自身情况确定的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设想。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四、材料分析题

前日在某地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两位分别是15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揠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

问题:

请运用与全面发展教育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

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一般来说,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智的发展,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教育目的中所说的“有文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智的方面发展。

德的发展,除了伦理学上所说的道德品质外,还包括思想观点、政治态度,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中所说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献身精神”“科学精神”等,都是指德的发展。

美的发展,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高尚的审美情操的发展,主要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追求。

(2)对于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五个组成部分,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它们相对独立、缺一不可;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因此,必须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其整体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时需要针对某种倾向,着重强调或抓好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松其他方面的教育,否则,就会出现重大的缺陷或失误。正如材料中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