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漳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9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辨析题
1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数量和价值量。
【答案】×
【解析】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成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部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因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变。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如果个别厂商劳动生产率提高,则该厂商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因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增加。
2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答案】×
【解析】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把分散的资本合并成为一个更大的资本,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资本的积聚。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又有明显的区别:①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不以积累为必要的前提。②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较少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限制。③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或联合的途径,则一般不能直接增大社会总资本,但可以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④通过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3企业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答案】×
【解析】商业利润的获取是通过价格差额的方法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其中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指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在量上等于平均利润,体现了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共同分配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4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应影响积累的增加,不能超过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答案】√
【解析】消费水平如果影响了积累,会直接影响下一时期的产出,从而减少下一时期的可消费的产品数量,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如果消费水平的提高超过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会对未来的产出乃至消费产生影响。
5经济增长实质就是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目前要力争经济的高速增长。
【答案】×
【解析】经济发展是与经济增长既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两者的不同体现在:
(1)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如果情况是,在经济领域中本身没有这样的变化发生,而我们所称的经济发展现象在实际上只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即数据在变化而经济则继续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于这种数据。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
(3)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简答题
6为什么说商品和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是并非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只有当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但由于使用价值在质上或在量上往往难以符合市场的需要,交换发生困难,以致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也不能实现。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生产者实现其价值,使消费者得到其使用价值。
7简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1)主要内容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2)意义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8简述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或“仿人机”等生产自动化装置不断投入到生产线,使生产现场的工人人数相对或绝对减少,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而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也迅猛增加。
(1)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总体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因为,在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不仅是生产现场直接操纵自动化装置的普通工人,而且还包括间接参加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的“总体工人”或“总体劳动者”。
(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劳动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带来了普通工人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比例的变化,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可归结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比例的变化。
(3)包括“机器人”在内的生产资料,它自身的价值是作为产品生产时就已确定了的,以后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照磨损程度,由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丝毫不会增加。它只能影响到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增加,不能成为形成商品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自动化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如果个别企业率先采用自动化生产,就在同一生产部门内有比其他企业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它所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就大大低于社会价值,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得较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一旦社会各主要生产部门都使用自动化生产,个别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虽然消失了,但由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劳动力价值降低,整个资本家阶级便能获得比过去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9简述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的双重作用。
答:(1)资本输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很有必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
②扩大市场;
③控制原料产地和重要资源;
④争夺霸权地位等。
(2)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都有影响,其中对输出国的双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其他经济利益;
②有时会导致产业竞争力下降等不利影响。
(3)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双重作用:
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缓解各种生产要素的短缺;
②不利于传统工业和落后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等负面影响。
10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清晰
产权清晰就是以法律的形式界定企业的出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产权关系表现为:出资者享有的财产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分离,即企业出资者拥有企业资产的法律所有权。但这种终极所有权仅表现为企业财产的所有权证书,作为终极财产所有权的凭证和对资产使用收益和剩余财产索取权的凭证。出资人投入的企业现实资本则独立化为法人财产权归企业法人所有。企业依法享有排他的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出资人和企业法人对企业财产各自拥有的权利、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照向企业的投资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包括资产收益权、股权转让权、剩余财产分配权和经营管理者的选择权等。当企业破产时,出资者以其向企业的投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政企分开
政企职责分开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行政、社会管理职能要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分开。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和经济手段来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一种职能,企业不是政府行政机关,不承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政府不能按行政机构来管理企业。此外,企业不承担社会福利、教育职能、就业职能,这些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通常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来承担。
(4)管理科学
产权制度的创新带来了企业内部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依法形成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和执行机构、监督机构,职责明确,相互制约而又各司其职;企业内部一系列涉及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市场营销等科学管理制度以及劳动用工制度、工资等收入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调节着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论述题
11试述个别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答:(1)个别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
①并存性。产业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能同时存在于循环的某一个阶段上和处于某一种资本形态上,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使其不发生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中断。
②继起性。产业资本家的三部分资本,其中每一种职能资本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顺次通过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形式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
(2)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①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快。
②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工具。
(3)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循环也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企业资金只有在不断循环中才能保值和增值。要保证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顺利进行,也必须根据生产规模、技术构成、购销时间的长短等情况,把全部资金合理地按一定比例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上,并使它们各自顺利循环。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均衡生产,产品要适销对路,从而加速资金的循环。
②资本周转原理指导我们认识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意义和途径。资本周转原理阐明:加速资本周转,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而且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一原理在以下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现实意义:
a.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金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金,增加盈利。
b.要加速资金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金利用率等。
c.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也必须要努力保证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合理发展,保持合理的、协调的比例关系,努力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结构上和总量上保持基本平衡。为此,在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2试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原因和特点。
答:(1)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原因
①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每一种所有制形式都必然产生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中居主体地位,必然要求按劳分配成为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要分配方式。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必然要求在分配体制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②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使公有制经济中不可能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广泛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和租赁经营责任制,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承担着生产经营的责任和风险,在他们的法定收入中,除按劳分配收入外还包含有一部分风险补偿收入。股份制企业发行股票也会使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购买股票获得股息收入;购买企业债券,也可以获得债券利息收入等,从而形成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职工的个人收入中,除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外,还包含一部分企业的市场经营收入和市场机会收入,以及企业积累、追加投资带来的收入。社会上各类成员参与市场经营活动,都能获得一定的市场经营收入。
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加速国民经济现代化。
(3)特点
①按劳分配的实现要采取商品、货币形式。在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劳动者劳动后取得的是一定量的货币工资,然后利用这些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样,商品价格、货币币值、市场供求等商品经济的范畴和机制就会对按劳分配的实现必然要发生影响。
②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在作为劳动者联合体的一个层次——企业的范围内,才按统一的标准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同量劳动取得同量报酬的原则,只能在一个个公有制企业范围内实行。从全社会范围来看,在不同的公有制企业之间,同量劳动所获的报酬常常是不相等的。
③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形式不仅存在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而且也影响到公有制内部。在公有制经济中,包括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除了按劳分配以外,也还存在由于产权关系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某些非按劳分配因素。总之,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分配主体、分配形式、分配渠道都会出现多元化。
④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进入市场,这也是在现阶段按劳分配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甚至比其他生产要素更严格地由国家统一计划调配。因此,劳动力不是商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都将进入市场。因此,通常所说的“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等就应运而生了。人们的就业、择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招募聘任,都将越来越通过这些市场来实现。
13如何认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及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答:(1)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或行业之间总体上保持较密切的有机关联性和比例协调性,使结构不均衡的损失最小化或协调性效益最大化,引导经济增长过程朝稳态运行。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通过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使资源或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格局,即产业结构由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演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效应显著提高的过程。
(2)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趋势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及建设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①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②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④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⑤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⑦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⑧加快城镇化进程,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在我国,城市劳动力剩余现象已相当严重,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大量流向城市,必然同城市本身的劳动力剩余产生尖锐的矛盾。因此,应采取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