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中体西用”

答:“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中体西用”的基本思想是传授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中体西用”认可西学,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2教育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包括: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等。

3班级授课制

答: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已有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学生,其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班级授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但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4道尔顿制

答: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亦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强调给儿童以自由和师生合作。要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道尔顿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行中易形成放任自流。

5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答: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用现代认知心理学来看,问题解决是人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换言之,问题解决是有目的的认知活动,而非自动化的加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个人行为,对某个人成为问题的事,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就不是问题。例如,有一辆汽车需要开走,对于初学开车的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对于熟练的司机来说就不是问题。

6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如何认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及行动研究的步骤。

答: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

(1)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

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进入到研究状态,以研究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其意义重大。这种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价值感和尊严感。

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和经验。

(2)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师教育行动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拟方案、实施尝试、反馈评价、总结等几个步骤。

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要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必须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课题应具有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等特征。

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问题,用自我追问的方式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

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动手做,要有计划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需要教师制定初步的计划,明确问题的核心、收集资料、交流合作,最后形成行动策略构想。

实践尝试的行动策略

要注意按计划及时记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感想。如果遇到问题,要随时做具体分析,随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做出全面评价,分析并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改进研究。

总结

行动研究的总结应是感性与理性、抽象与本质的整合,既要有理论上的概括,更要有鲜活的,真实的,富有感情、感悟和灵性火花的描述。

2简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答:当今社会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学制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西欧双轨制变革更为明显。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纵观当代学制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充分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了儿童在入学前智力发展水平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要重视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学制系统虽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不能把儿童学前教育的年龄视为儿童的入学年龄,因为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区别的。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都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部分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已达12年以上,即将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教育阶段是现代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不相同。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看到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质量要求。因此,普通中学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是中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且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也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向多层次化方向发展。

(5)发展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观,是改革现有教育机构的原则,其目标是组织一个提供终身学习的完善体系,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

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六艺”教育的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1)六艺的具体内容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西周小学教育从识字、书写开始。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御”是指驾车,学习驾车也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2)六艺教育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六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育并举,无一偏废。六艺教育是一个基于审美的教育范式,融艺术、德行、智能、体育教育于一体。这启示当今的教育改革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注重从生活和实践中学习

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源于自原始时代的生活习惯教育,重视从活动、从实践中学习,是六艺教育的重要特征。当今的教育改革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活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艺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学生的资质、禀赋、性情各不相同,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当代的教育改革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儿》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卢梭的教育理论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的教育,即教育应该使人保持善良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要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需给儿童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是经受命运打击却仍然能愉快生活的人。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其实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

a.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不应该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教育。

b.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的秩序来进行教育,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儿童,让儿童遵循自然规律率性发展。这需要教师做到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他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设想了教育的四个阶段。

a.婴儿期的教育(0~2岁):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

b.儿童期的教育(2~12岁):这一时期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

c.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会劳动。

d.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等。

(2)自然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揭示了教育规律

卢梭在世界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教育家,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深刻的批判,而且使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教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对于当代教育规律的探究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a.儿童是教育的主体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主张教育者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及其心理特点,否则教育就不会成功。这种儿童观的革命性变革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b.儿童的个性发展

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呼吁保护儿童纯真的人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发展心理学的贡献

卢梭为发展心理学做了贡献,他关于人心理的分析及根据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产生的特殊心理,实施不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极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这在后来的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中都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评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意义及其局限性。

答:(1)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概述

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一种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一教育运动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理论上则表现为具有浓厚自由主义色彩的理论出现。新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

a.通过自由教育发展儿童的内在潜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育。

b.重视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来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通过灌输民主、自由和合作等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c.主张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儿童自由、自主地活动。

进步主义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界发生了一场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就是进步教育运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大致上可以下分为三个阶段:

a.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最初/10年是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起阶段;

b.20世纪20~30年代是进步教育运动的高潮时期;

c.2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后期。

(2)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

从时间上看,这两场运动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性质上看,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都是对教育的改革运动,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学家;

从教育重点上看,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都注重儿童的发展,把思想重点放在儿童个人的发展上,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从教育方法上看,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都主张从做中学,强调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意义

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重视对教育对象(儿童)的研究,在反对压制儿童个性发展的原则上,与旧教育划清了界限。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新教育家们创办的一系列新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在新教育运动中形成的思想和开展的实践,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在西方教育史尤其是美国现代教育史上构成了十分重要的一章。进步教育运动使美国的学校教育更切合实际,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活动,设置了较多的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也更加注意培养青年人适应社会、个人和职业的能力,此外,科学和科研也都受到重视。进步教育在反对落后的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变革。进步教育在教育上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和当今美国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联系在一起。

(4)局限性

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又带有极其鲜明的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新教育家们思想的重点在儿童个人的发展,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活动与系统知识的矛盾;自由和纪律的矛盾以及发展个性与社会合作的矛盾等。

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不能始终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保持同步。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进步教育运动中的一些极端做法无疑降低了学校教育的质量,破坏了学校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方面应起的作用,造成了不良后果,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等。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2述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答:“生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就学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在反对传统教育,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a.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同样,生活也离不开教育。

b.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这就是指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

c.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应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

社会即学校

a.“社会即学校”是指“以社会为学校”。主张必须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他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指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b.“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最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良苦用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

a.“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b.“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c.“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教有学”;

d.“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2)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评价

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的起点和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生活教育要培养自觉追求真理,能为真理而献身的人;能为整个国家谋幸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团体自治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能为实现真理去创造、去探索、去奋斗的人。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局限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

3论述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制约着教育效果的好坏。

(1)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

不同性质师生关系的形成往往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由此影响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人类的教育发展历史上,师生关系的性质不断发生着变化,它体现了人们不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断追寻教育主体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

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是传统社会中典型的师生关系。之所以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是因为传统社会把知识教学看作是教育的主要活动。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支配与从属、控制与服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与此同时也丧失了教师的主体性,因为他们也同样被知识所奴役,丧失了自己的精神自由。

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

以儿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即学生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在这一阶段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一味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顺应的结果常常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放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学生中心尽管是对教师中心的一种反叛,但它使师生关系从一种不平等又滑向了另一种不平等。没有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意义。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

这一阶段我国教育理论界又提出了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以及师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等学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即作为社会的代表以及闻道在先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主导作用,而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则是其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二者都不可偏废。师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就是说教师既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学生既是教师改造的客体,同时又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双方是主客体的统一。

(2)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显然不利于双方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学说力图打破以往“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二元对立,在它们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然而这种学说仍然没有跳出“主体与客体”的思维模式,仍然在认识论的范畴中将师生这两个完整生命之间丰富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性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交互关系,交互性是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从主客对立走向了交互主体,昭示了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一系列教学理念的革新。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现代“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以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它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其结果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的全面生成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

4结合中学生的时代特点谈谈你对于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理解。

答: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作为基础教育的对象,有着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1)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现代的中学生同过去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宽阔的视野

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对于中学生来讲,由于他们本身的特点(如敏感、吸收快、求知欲强,并善于接受新刺激、新事物和新观念等)使得他们在信息时代如鱼得水。这突出表现在:他们往往比教师更先了解和掌握一些新信息;他们在新技术的使用中能最先接受和适应;他们对信息的撷取没有固定的模式等。所有这些,都既丰富了他们的大脑,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其知识广度和信息广度都有了相当的提高。

解放的个性

首先,他们表现出的是思想新异;其次,他们表现出的是装束新潮;再次,他们表现出的是行为大胆。开放的时代铸就了人们开放的心理,新时代中学生的敢想、敢说、敢干,就是其个性解放的主要标志。

突出的自我

与上一辈人相比,当代中学生的又一特征就是具有着突出的自我意识。这是竞争时代的“成果”。中学阶段学生本身就处在一个“自我”觉醒的阶段,其具体表现为:他们既要求老师的尊重,也要求家长的尊重;对于阻碍到个性自由与发展的一切人和事,他们会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敌对意识和行为;他们注重特长展示,注重别人对其形象的认可;他们会主动争取一些自己应得的权益;他们还开始在意自己的成绩和荣誉是自己努力得来的还是别人照顾得来的,如果是前者,他们会倍加珍惜,分外自豪,而如果是后者,他们则会耿耿于怀,宁可弃之,等等。

经营的头脑

在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的冲击下,当今的中学生虽未真正踏入社会,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经营”,有了一个经营的头脑。这主要是由竞争引发的效率问题的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经营意识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两个方面。

a.在学习活动中,对于学习过程,他们更看重实效和成绩;对于学习方式,他们喜欢经济快捷的途径。

b.在人际交往与集体活动中,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选择性特点,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他们的某种“经营”意识。与单纯的伙伴相比,他们更愿意跟能在知识、情感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自己一定收获和帮助的人结交朋友。

(2)中学生的时代特点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信息时代对学生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信息时代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隐患和问题,使人们面临着一定的诱惑和困惑。针对上述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应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a.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过滤信息,这包括对信息良莠的辨别和对信息轻重的处理。

b.自身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只有教育者也有与学生同样的知识广度和视野广度,有同样接收新生事物的敏度与热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找到共同的话题和语言,进而更好地调控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行为。

中学生解放的个性对教育者有更高的要求

当代中学生解放的个性特点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a.爱护和鼓励中学生的个性意识与开放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解放了思想又解放了手脚的一代新人。

b.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个性自由的方向,应朝着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个人的目标发展。

突出自我既是竞争时代的特点,也是竞争取胜的一种手段

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自我”不是不切实际的放大或抬高的自我,也不是盲目地置他人于不顾或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自我,它应该是一种努力的自我、争取的自我、拼搏的自我和创造的自我。只有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坚持不懈地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智慧及能力进行脚踏实地的努力、争取、拼搏和创造,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教育者应特别注意防止两种偏差的出现

a.不重过程只重结果:只看重结果不重过程就会使人轻视或放弃在过程中应有的努力,而结果一旦不如人意时又极易造成心理的失落、烦恼与沮丧。

b.不讲诚信只讲利益:有些学生在交往中钻营为本,急功近利,惟利是图。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时代同样会给学生带来便利和诱惑,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我专业水平,注意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