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1)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

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要素,即系统是由各个要素集合而成的,这就是系统的集合性。

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系统从总体上看,有宏观和微观之分,而微观上,还有各种层次。由于系统层次的普遍性,因而系统概念本身也就具有层次性,有系统、子系统、子子系统等。

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子系统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各子系统本身的发展,就要受到系统的制约。

(3)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的启示

系统原理的要点有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对这些要点原理的把握,有助于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从整体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

整体性原理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在现实情形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系统中,重局部、轻全局,特别是局部之间不协调,互相扯皮,从而损害了全局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子系统的功能虽好,但不利于达到整体的目的,效果当然不会好;相反,有时候子系统的效益虽然低一些,但有利于实现系统的功能,有利于达到整体的目的,其效果自然一定是好的。

从动态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

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运动是系统的生命。因此,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管理者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从开放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

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的做法,都只会导致失败。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从环境适应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

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因此,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1)责任管理

责任原理是管理原理之一,认为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管理者要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保证及提高组织的效益和效率。

(2)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的启示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责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责任。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责任,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

a.职责界限要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近,职责越容易明确;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远,职责越容易模糊。应按照与实体成果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出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实时责任和事后责任。其次,职责内容要具体,并要作出明文规定。

b.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在规定某个岗位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同其他单位、个人协同配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整体的功效。

c.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将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无人负责,结果必然导致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

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权限、利益、能力。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

a.权限。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权、物权、财权,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任何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所以,明智的管理者必须克制自己的权力欲,要把下级完成职责所必需的权限全部委授给下级,由他独立决策,自己只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b.利益。权限的合理委授只是完全负责所必需的必要条件之一。完全负责就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去承担这种风险。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感。所以管理者在下放权力的时候,要给员工一定的利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c.能力。这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既要有生产、技术、经济、社会、管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又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才能,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的时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并且每个人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每个人所承担的职责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管理者,提高自己的能力,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注意发挥智囊的作用,审慎使用权利,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奖惩要分明、公正、及时

a.公正的奖惩要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若考核不细致或不准确,奖惩就难以做到恰如其分。因此,首先要明确工作绩效的考核标准。

b.有成绩有贡献的人员,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使他们的积极行为维持下去。

c.及时、公正的惩罚。惩罚是利用令人不喜欢的东西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改变人们的工作行为。

d.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使奖惩工作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奖惩公正、及时的可靠保证。

3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答:(1)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的含义

“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是指管理活动要围绕人展开,其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其主要观点如下: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的途径

要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不仅是关注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尊重员工的需求,关注员工的发展,关心员工的生活,提供满足员工成就需求的工作环境,这是因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

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有效途径是适度分权、民主治厂,让职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使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因为企业职工是管理的主体。

只有管理者的人性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才能使企业职工的人性得到完美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管理者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引导员工的人性发展,使其走向完美。其次,在实施每一项管理措施、制度、方法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其取得的经济效果,而且要考虑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一定要从尊重人,尊重人的种族、信仰、文化、爱好、兴趣出发,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户是企业存在的社会土壤,是企业的利润来源。因此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实质是企业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4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人类管理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

答:(1)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追求高效益。管理有效性是管理效果的深刻内涵,是由于主观有效努力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讲求实效,使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对社会做出贡献。“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两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费与产出的数量比;后者属于“质”的概念,反映产出的实际意义。

(2)管理活动要遵循效益原理的原因在于:

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追求效益的不断提高,应该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追求效益要学会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例如,必须学会运用价值规律,随时掌握市场情况,制定灵活的经营方针,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满足社会需求。

效益是管理的重要目的。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遵循以下规律:

a.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b.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c.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d.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企业效益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这种生存与发展能力是市场对企业效益的评价结果。市场评价体现的主要是经济效益。

5何谓适度原理?为什么说适度原理是管理实践中艺术地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答:(1)管理活动中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选择。比如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专业化经营可以使企业拥有稳定的业务方向和顾客队伍,从而有利于企业完善管理,改进技术。多角化经营可以使企业有广阔的市场,从而承受着较小的管理风险。在这个相互矛盾的选择中,前者的优点恰好是后者的局限所在,而后者的贡献恰好构成了前者的劣势。因此,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恰当的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适度组合。

(2)适度管理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管理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以及与这种不确定性相关的管理实践的艺术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组织管理是对面向外部、伸向未来的活动的协调。活动类型的选择、活动条件的获取、活动成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外部环境的特征。这个制约内部活动的外部环境不仅其构成错综复杂,而且其特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不仅是组织不可控的,甚至是组织不可预测的。组织活动因环境的这种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充满不确定性。

组织内部的人因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差异,对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认知判断以及据此选择的应对措施也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出现两种以上完全对立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者需要艺术地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矛盾对立的背景中审慎地作出适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