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世界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近代的亚非拉

3.1 考点归纳

一、大西洋奴隶贸易

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手段。

(一)发展的三个阶段

1.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

大西洋奴隶贸易和三角贸易。

2.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后期

奴隶贸易成为非洲与欧洲、美洲之间唯一的贸易活动;英法等国相继成立贸易公司,垄断对非洲的奴隶贸易。

3.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7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甚至是资本输出场所;19世纪70年代,奴隶贸易大体上停止了。

(二)影响

1.损失了大量非洲人口。

2.破坏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治稳定。

3.掠奴战争的恐怖造成了社会的极端混乱,破坏了非洲原有的物质文化,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陷于崩溃的境地。

4.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开始泛滥。

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一)西、葡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1.设立总督区

18世纪,整个拉丁美洲都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除了巴西东北的荷属、英属和法属圭亚那、英属牙买加等岛屿、法属海地外,其余均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西、葡在拉丁美洲设总督区,由国王任命的总督进行统治。殖民地各城市一般都设有市参议会,其成员由总督指派,或由当地大地主中选出。参议院的权力很小,往往只限于讨论税收、公用建筑以及有关印第安人的问题。

2.社会阶级

(1)西属殖民地社会的最上层是“半岛人”,即直接来自西班牙的白人,占据了殖民地行政、军事和教会的高级职位,把持着殖民地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

(2)在殖民地出生的白人后裔称克列奥人,即土生白人,绝大多数是地主或资产阶级,但受到半岛人的歧视,只能充当下级官吏和教士。

(3)印欧、白黑和印黑混血人种,多半是工匠、店员、小商人、土地所有者和牧民,名义上是“自由人”,但没有公民权,不能承担公职。

(4)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处在社会最底层。

(二)海地革命

1.革命过程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首先在海地爆发。1791年8月22日夜,杜桑·卢维都尔领导黑人奴隶在海地角附近发动武装起义,先后打败了西、英军队。1801年,杜桑占领西属圣多明各,统一了整个海地岛,建立了新政府。新政府颁布了海地第一部宪法,宣布废除奴隶制。1802年,杜桑在与法军谈判时被逮捕,死于法国狱中。之后杜桑的战友克里斯多芬和戴沙林继续领导海地人民进行战斗,给法军以沉重打击。

2.革命结果

1803年10月法军被迫投降,从而结束了法国在海地100多年的殖民统治。11月29日,海地人民通过《独立宣言》。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告独立,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它揭开了整个拉丁美洲革命的序幕。

(三)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1.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独立战争

(1)伊达尔哥领导的独立战争

伊达尔哥是墨西哥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独立并以武力争取独立的先驱者。墨西哥人民尊他为“墨西哥独立之父”。

“多洛雷斯呼声”:1801年9月16日清晨,伊达尔哥带人逮捕了镇上的西班牙人,然后敲响教堂的大钟,号召印第安人武装起义。墨西哥独立战争开始。

(2)莫雷洛斯领导的独立战争

1811年底,莫雷洛斯领导起义军占领了墨西哥南部的大部分地区。1813年9月14日,莫雷洛斯召开了国民会议。11月6日,国民会议通过了《墨西哥独立宣言》,宣告墨西哥独立。

1814年10月22日,国民会议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墨西哥美洲自由制宪法》,确定墨西哥为共和政体。

(3)墨西哥共和国成立

1821年2月,伊图维德在伊瓜拉城公布了他的独立纲领,即“伊瓜拉计划”,提出:实现墨西哥国家独立,维护天主教的特权,团结一切种族。1824年,制宪大会召开,宣布墨西哥为共和国。

(4)中美洲的独立战争

1821年,中美洲地区宣布独立,1823年,组织中美洲共和国联邦。

1838年,中美洲共和国联邦解体,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分别成了独立的主权国家。

2.南美北部的独立战争

委内瑞拉是南美北部独立战争的中心。

(1)米兰达领导的独立战争

1811年3月2日,委内瑞拉首届国民代表会议在加拉加斯开幕。在米兰达和玻利瓦尔等为首的爱国力量敦促下,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委内瑞拉共和国诞生,史称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并组成了以米兰达为首的共和国政府。

(2)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战争

米兰达被捕后,玻利瓦尔继续领导委内瑞拉人民进行斗争。1813年,他率领一支队伍打回委内瑞拉,收复加拉加斯,成立了第二共和国,1814年,第二共和国失败。之后,玻利瓦尔吸取了以往斗争的经验教训,宣布废除奴隶制,承诺胜利后给战士分配土地,从而吸引了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军,壮大了军事实力,解放了大片地区。1822年,玻利瓦尔建立了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统一的共和国。南美北部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3.南美南部的独立战争

南美南部独立战争的中心在拉普拉塔地区。

1816年,圣马丁敦促国民议会宣告阿根廷独立;1825年,秘鲁宣告独立;1826年1月,南美最后一个据点卡亚俄港的西班牙殖民军残部,向秘鲁政府投降。至此,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四)巴西的独立运动

西属殖民地取得独立时,巴西也以和平方式取得独立。

1822年12月1日,佩德罗一世在巴西种植园主和大地主的拥护下,举行了加冕典礼,宣告巴西独立。

(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

(1)不仅摧毁了拉丁美洲的殖民体系,而且打击了欧洲的殖民势力和复辟势力。

(2)重新确认和传播了自由、独立、改革的观念。

(3)基本形成了当今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

(4)独立的各国都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巴西、海地除外),用本国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了殖民者的专制统治。

(5)废除了奴隶制,取消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专卖制和对工商业的种种限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

(1)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旧的社会经济基础。

(2)保留了原有的大土地所有制,促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三、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

(一)大地产制的发展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大地产制。殖民地时期绝大多数克里奥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又利用有利条件,霸占了从殖民者那里没收来的大量土地,同时又以极不光彩的手段兼并印第安人的土地,剥夺广大农民的耕地,建立起大庄园。这些克里奥地主的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严重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考迪罗的统治

考迪罗原意为首领或领袖,后成为拉美国家中央和地方军事独裁者的专名。考迪罗独裁者取得政权和维持统治主要是依靠暴力,即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实质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度,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拉丁美洲各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大地产制占优势的状况。

(三)墨西哥胡亚雷斯改革

1.目的

削弱教会与军人权利,并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现代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

2.主要内容

(1)颁布《胡亚雷斯法》,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1857年,通过了自由主义的新宪法。

(3)宣布没收教会的全部土地财产,将这些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4)实行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取消什一税和教会其他捐税等

3.影响

改革引起墨西哥社会内各种势力的强烈反应。胡亚雷斯领导的自由派政府取得胜利,经过大选,胡亚雷斯成为美洲历史上第一个印第安人总统。1867年,墨西哥人民彻底赶走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胡亚雷斯领导的改革运动和卫国战争成为拉美国家捍卫国家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一个范例。

(四)巴拉圭战争

1.经过

1864~1870年,巴拉圭因领土和关税等方面的纷争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三国同盟之间进行的战争,史称巴拉圭战争或三国同盟战争。

2.影响

这场战争使双方付出了巨大代价,三国同盟在战争中死伤士兵10万人以上。巴拉圭更是伤亡惨重,领土丧失了一半,人口锐减,经济几乎完全毁灭。

(五)巴西共和国的建立

1.建立

1888年5月,佩德罗二世的女儿伊莎贝拉公主签署议会通过的废奴法令,宣布解放全部黑人奴隶,标志着伴随近代殖民主义产生的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终结。废奴运动的胜利为共和政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889年11月15日,在种植园主的支持下,陆军元帅丰塞卡发动军事政变,宣布成立联邦共和国。

2.意义

(1)废奴运动的胜利和共和国的建立是巴西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2)摧毁了奴隶制度和君主政体,消除了巴西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使巴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六)古巴独立战争

1.第一次独立战争

1868~1878年,古巴爆发了史称“十年战争”的第一次独立战争。1878年,古巴与西班牙举行谈判,签订了《桑洪条约》。西班牙允诺进行改革,同意古巴派代表进入西班牙议会,实行大赦,并承诺在1880~1886年废除奴隶制。

2.第二次独立战争

1895年,何塞·马蒂发动了第二次独立战争。1898年,美国进行武装干涉,对西班牙进行宣战,之后美西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承认古巴独立。1901年,美国通过《普拉特修正案》在古巴取得了建立军事基地等特权。1902年,古巴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七)门罗宣言与泛美主义

1.门罗宣言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年度咨文中阐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史称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宣言表示:已获独立的美洲大陆各国,今后不得被任何欧洲列强当做将来的殖民对象:任何欧洲列强以压迫或控制它们命运的方式而进行的干涉,美国将视之为对美国的不友好表现。

2.泛美主义

19世纪末,美国为排挤英国,鼓吹“美洲人民利益一致”,提出“泛美主义”口号。1889年,美国发起在华盛顿召开18个国家出席的美洲国家会议。会议成立了“美洲共和国国家联盟”(1901年改称泛美联盟),并在华盛顿设立由美国国务卿领导的“美洲各国商务局”作为常设机构。

四、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

(一)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巴布教

(1)兴起

巴布教是19世纪40年代伊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条件下出现的伊斯兰教的一个教派,创始人是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1844年他自称为“巴布”(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的“门”),意即人们所渴望的“救世主”马赫迪的意志将通过此“门”传达给人民,他本人就是真主与人民的中介人。

(2)教义

巴布教的经典是《默示录》。巴布的教义要点是:

人类社会是新时代代替旧时代、新制度和法律代替旧制度和法律、新的先知代替旧的先知的过程;

巴布教的任务是建立保障人身自由权、私有权和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正义王国”;

以伊朗5省为圣地,凡不信教者,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赶出圣地并没收其财产。

2.起义过程与结果

(1)1848~1849年,第一次巴布教徒起义在马赞德兰省发生。

(2)1850年5月8日,巴布教徒又在里海西南的津章发动起义。

(3)1850年7月19日,巴布被杀害,巴布教运动转入低潮。巴布教的一些领导人开始走上了进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道路。

(4)1852年8月,巴布教徒在德黑兰谋刺国王未遂,致使数百名教徒惨遭屠杀。至此,历经4年之久的巴布教徒起义失败。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导火线

1857年初的“涂油子弹事件”。

2.影响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次最大的起义,在印度民族运动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成果

1858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东印度公司;内阁中设立了印度事务部;印度总督为副王,代表女王实施管理。11月女王颁发诏书表示:“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不干涉臣民中任何人的宗教信仰或崇拜”。

(三)越南反法斗争

法国通过两次《西贡条约》和《顺化条约》,在越南进行殖民统治。沦为法国殖民地以后,越南人民进行了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1.“安世农民起义”

安世地区的农民进行了长达20年(1884~1913年)的游击战,重创法国殖民统治者。1913年,在敌人优势兵力下,游击队逐渐处于不利地位,不久安世农民起义失败。

2.勤王运动(文绅运动)

勤王运动是1885~1896年,越南“文绅”领导的爱国抗法斗争,但在殖民当局的军事“围剿”和政治诱降下,各地勤王运动先后失败。

(四)朝鲜反日斗争

1.背景

1876年,日本迫使朝鲜在江华府缔结了不平等条约《朝日修好条约》,即《江华条约》。《江华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开放釜山等通商口岸;在指定港口内设领事馆,赋予日本领事裁判权;日本有权自由测量朝鲜沿海岛屿和绘制海图。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政府的腐败,加深了朝鲜的社会危机。

2.经过

(1)1894年(甲午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亦称“甲午农民战争”,日本政府则以保护使馆、帮助改革为名,出兵朝鲜,扶植亲日政权,起义被镇压。

(2)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中国解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朝鲜实际上变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3)1910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五)菲律宾民族解放运动

1.经过

(1)菲律宾联盟

1872~1896年,以何塞·黎萨尔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史称“宣传运动”。黎萨尔建立了改良主义组织“菲律宾联盟”。

(2)卡蒂普南

1892年7月7日,“联盟”成员安得列斯·波尼法秀建立了秘密组织“卡蒂普南”(“人民儿女高尚和尊贵的联合会”)。其宗旨是人人一律平等和热爱祖国。

(3)《破石洞条约》

1897年,起义方兴未艾之际,“卡蒂普南”发生内讧,军事领袖阿奎那多杀害了波尼法秀,自任总统,之后面对胁迫和利诱,阿奎那多同西班牙殖民当局签订《破石洞条约》,停止军事行动,缴械离开菲律宾。

(4)爱国委员会

随着革命运动的重新高涨,阿奎那多在香港成立了“爱国委员会”。1898年5月,阿奎那多回到菲律宾,重新领导革命,并于6月12日发表独立宣言,成立革命政府,选举产生了菲律宾议会。1899年1月,菲律宾议会颁布菲律宾共和国宪法,阿奎那多出任共和国总统。

2.结果

1898年12月,美国与西班牙缔结《巴黎和约》,菲律宾被划归美国。之后美国拒绝菲律宾共和国政府独立的要求。1899年2月,美军开始对革命军发动进攻,阿奎那多等人相继被俘。1902年4月,菲律宾被美国占领。

3.意义

(1)菲律宾独立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结束了西班牙300多年的殖民统治。

(2)菲律宾革命是亚洲第一场近代民族主义革命,菲律宾共和国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

(六)印度民族主义启蒙运动

1.梵社

1828年,兰姆·摩罕·罗易在加尔各答创建了以改革印度教及其社会的惯为宗旨的梵社。梵社热心于印度的现代化教育事业,反对压迫农民的土地法和抗议对出版事业的限制,反对寡妇殉葬。

2.印度国民经济学派

19世纪后半期,印度国民经济学派在孟买出现。学派的奠基人为“印度复兴之父”马哈捷瓦·戈文达·伦那德。印度国民经济学派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只征收捐税、维持秩序和保护边疆而未增加国民财富、提高人民物质和道德生活水平。

3.印度国民大会党

(1)成立

资产阶级争取改革的启蒙运动的开展,为成立印度民族统一组织奠定了基础。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在孟买成立,班纳吉为主席。印度国民大会党要求民族主权和自治。国大党成立初期的活动,只限于宣传鼓动、向英国议会呈递请愿书和每年12月召开例行年会。

(2)温和派和激进派

19世纪末由于大量中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参加国大党,国大党内部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即以班纳吉为首的掌握领导权的温和派和以提拉克为首的激进派。提拉克是一位坚强的正统印度教徒,精通梵文,1880年创办《狮报》,揭露英国殖民统治罪行,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妥协行为,主张同英国殖民当局做一切形式包括武装暴力在内的斗争,以实现印度自主。

(3)影响

国大党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动,尤其是以提拉克为代表的“极端派”的活动,把印度的启蒙运动推向了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阶段。提拉克作为国大党新一代领袖的特征是强调群众性的革命政治行动,而国大党正是以这个特征迎接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时代。

五、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一)英国东印度公司

1.成立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是英国侵略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主要殖民工具。

2.经营内容

(1)建立商站、从事海上贸易外,还动用武力侵占土地,收取巨额土地税。

(2)开办种植场,种植鸦片,向中国走私输入,实行烟、盐专卖,铸造货币,进行海盗式私掠。

(二)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171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莫卧儿皇帝那里获得了对英国商站所在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周围地区的征税权,东印度公司由此开始逐步扩张。

2.英国在1746~1749年、1751~1752年、1756~1761年和法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将法国势力排挤出印度。

3.1757年,东印度公司的陆军上校克莱武在普拉西战役中战胜了当地省督,取得了孟加拉地区的税收权。

4.英国在1767~1769年、1780~1784年、1790~1792年、1799年进行了四次侵略迈索尔王国的战争,占领了南部印度。

5.英国在1775~1782年、1803年、1817~1819年三次侵略马拉塔,占领了中部印度。

6.1849年吞并旁遮普,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三)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政策

1.管理制度的演变

(1)普拉西战役之后,英国在印度各地实行双重管理制度。

(2)英国国会把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权从官商公司转移给英印政府。

(3)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管理制度”。

(4)1784年,英国政府获得了统治印度的最高权力。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2.田赋制度

(1)内容

1793年,总督康华礼在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等省实行“固定柴明达尔制”,规定柴明达尔缴纳的田赋数额固定不变。之后哈斯丁总督推行了两种田赋制度:“莱特瓦尔制”和“不固定的柴明达尔制”。“莱特瓦尔制”规定莱特(村社农民)缴纳相当于全年收成50%左右的田赋;“不固定的柴明达尔制”规定定期修改柴明达尔(包税人)向农民征收的田赋数额。

(2)意义

这些田赋制度实际上确立了私有土地制度,加速了印度村社制度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六、瓜分非洲

(一)西方列强对非洲的争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主要对象是非洲。北非的埃及、苏丹先后落入英国手中;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三国先后落入法国手中。帝国主义瓜分的主要对象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柏林会议(1884~1885年)

(1)议题

协商非洲问题。

(2)内容

会议最终同意将“刚果自由邦”划为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财产,刚果河流域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通航,尼日尔河自由通航;规定任何国家今后在非洲取得土地以“有效占领”为原则,并必须通知其他缔约国。

(3)影响

柏林会议结束后,欧洲列强掀起了抢占非洲土地的狂潮。

2.法绍达事件

1898年,法国和英国军队在苏丹南部尼罗河上游的法绍达村(今科多克)迎头相遇。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最终法军因实力不济被迫撤退。1899年3月,英法划出边界线,苏丹南部和白尼罗河流域归英国,苏丹以西的赤道非洲则属于法国。

(二)英布战争(1899~1902年)

1.内容

英布战争是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2.结果

1902年,布尔人战败议和,签订《费雷尼欣条约》,根据条约,英国确立了在南非的最高统治权。1910年5月,英国将德兰士瓦、奥兰治、纳塔尔和开普敦合并组成南非联邦,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地。

(三)非洲反殖民斗争

1.阿拉比领导的埃及反英斗争

1882年7月11日,英国舰队炮击亚历山大港,悍然挑起侵埃战争。阿拉比领导军民进行英勇抵抗,9月,英军占领开罗,阿拉比等抗战领袖被俘。抗英战争遭到失败,埃及逐渐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

2.苏丹马赫迪起义

(1)经过

1881年,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了非洲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反殖民主义的全民起义——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到1885年夏,除沿海的萨瓦金港外,起义军解放了苏丹全境。1885年,马赫迪死后,阿卜杜拉建立了新政权,定都恩图曼。1898年4月,苏丹军民在阿特巴拉河激战中被英军击败,9月2日在恩图曼决战之后,苏丹军队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2)结果

1899年11月,阿卜杜拉在英军偷袭中牺牲,1900年1月,起义最后失败。此后,在“英埃共管”名义下,苏丹沦为英国殖民地。

3.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

(1)经过

1889年5月2日,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了《永久友好条约》,但条约带有欺诈性质,激起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极大愤怒。孟尼利克发表声明,提出抗议,并宣布从1894年5月2日起废除该条约。随后,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占领了北部的一些地方。1896年3月,在阿杜瓦战役中,埃塞俄比亚军队大败意军,迫使意军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为一个独立国家。

(2)影响

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战争的胜利,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时期非洲地区取得的唯一一次卫国战争的胜利,为非洲各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树立了榜样。

七、埃及阿里改革

(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主要内容

(1)改革行政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

(2)发展农业,实行土地国有;

(3)改组陆军、训练新军、发展海军;

(4)兴办各类专科学校和外语学校,往西欧国家派送留学生。

2.意义

改革奠定了埃及近代机器工业的基础,增强了埃及的国力。

(二)埃及的对外战争

1.第一次土埃战争(1831~1833年)

1831年,穆罕默德·阿里派军攻入叙利亚。1833年3月,俄国出兵援助土耳其。埃及被迫同土耳其签订《屈塔希亚协定》。

2.第二次土埃战争(1839~1841年)

1839年,土军开始进攻埃及。1841年初,土耳其苏丹颁布赦令,重新确定同埃及的主从关系。

八、土耳其坦志麦特

坦志麦特,即1839~1871年土耳其改革派为巩固奥斯曼的统治而实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一)经过

1.1839年,土耳其在土埃战争中失利,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采纳改革派建议,实行改革,颁布《御园赦令》(又称花厅御诏),宣布保证帝国臣民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人的名誉和尊严,废除租税包收制,实行公审制,帝国臣民不分信仰、教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856年,苏丹颁布《帝国诏书》,重申了1839年《御园赦令》的各项原则及内容,同时宣布废除人头税,非穆斯林臣民可以服兵役和携带枪支。

(二)改革内容

1.按照法国模式,改造金融系统、发行纸币。

2.实行征兵制,规定服役期限。

3.改革民法和刑法。

4.设立公共教育委员会,开办第一批现代大学和科学院。

5.废除对非穆斯林征收的人头税、允许非穆斯林参军,给予他们在省和市镇议会中的代表权。

6.改善行政管理,扶持工商业发展。

7.规定国歌和国旗。

8.允许外国人购买土地。

(三)结果

1869~1871年,随着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土耳其改革运动逐渐停止。

(四)影响

1.奠定了奥斯曼帝国世俗生活领域的法律基础。

2.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一个稳定的地主阶级开始出现。

3.非穆斯林的地位有所改善。

4.开辟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5.新式军队、新式银行、新式学校开始出现。

九、日本明治维新

(一)背景

1.西方列强的入侵

1854年3月,美日在神奈川(今横滨)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1858年7月(安政五年),美国又强迫日本政府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接着英、俄、荷等国分别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通称《安政五国条约》。

2.尊王攘夷

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以及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危机,使得一些改革派武士担忧日本的前途。他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主张恢复天皇权威,改革幕政,驱逐外国势力。“安政大狱”促使尊王攘夷运动走向激化。

3.倒幕运动

幕府统治者决心粉碎倒幕运动基地长州藩,1864~1866年间一共两次前往征讨,但是第二次征讨以失败而终。幕府征讨长州的失败,大大鼓舞了反幕府的各藩。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人成为倒幕派的领导核心。此外,由于倒幕派放弃了攘夷的口号,英国转而支持倒幕运动。

4.戊辰战争

1868年(戊辰年)到1869年,倒幕派军队先后战胜幕府军队和东北地方的叛乱诸藩,这场历时一年多的国内战争史称“戊辰战争”。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最终结束,天皇制重新确立。

(二)废除封建制度的各项改革

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

(1)内容

1869年,新政府诱使各藩藩主自动“奉还版籍”于朝廷,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

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免除全国各藩知事的职务;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

(2)意义

一举夺得了地方政权,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

1872年,日本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逐渐剥夺了武士的各种特权。

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

(1)内容

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

发布“地税改革法令”,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

(2)意义

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基本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

明治政府实行的土地税制成为明治政府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三)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

1.殖产兴业

建立中央财政金融系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建立大工业,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大力扶植日本工业的成长。

2.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

3.富国强兵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总目标。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提倡“忠君”、绝对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

(四)明治维新的意义与局限性

1.积极意义

(1)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使日本很快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3)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2.局限性

(1)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五)西南战争与自由民权运动

1.西南战争

1877年,鹿儿岛县抵制地税改革、废除俸禄等中央政策,最终导致了反抗政府的战争。因鹿儿岛地处日本西南,史称“西南战争”。

2.自由民权运动

(1)内容

自由民权运动是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士族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其标志性事件是1874年“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的成立。

(2)意义

自由民权运动对日本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运动期间日本产生了最早的政党,建立了地方代议机构,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迫使天皇政府走上立宪道路。

(六)《大日本帝国宪法》

明治天皇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法”。

1.主要内容

(1)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享有广泛的权力。

(2)国家立法权属于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帝国议会。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3)财政预算案由内阁提出,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天皇身边还设有一个枢密院,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4)规定了“臣民”在“法律范围内”的一些基本人权。

2.历史评价

(1)它是东亚地区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并确立了立宪君主制。

(2)日本没有实现男子普选权,没有实行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权力重心仍握在官僚寡头和军阀手中。

十、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一)伊朗立宪革命(1905~1911年)

1.经过

1905年,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德黑兰、大不里士等地的工农群众在年底成立革命民主组织和志愿部队,掀起强大的人民运动。1911年底,英俄军队分别镇压了南部和北部的革命运动,12月德黑兰发生反革命政变,革命失败。

2.影响

这次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动摇了封建制度,成为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1906~1907年)

1.寇松的“分而治之”

印度总督寇松统治期间(1899~1905年),为了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承袭了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原则。

寇松把孟加拉分为东西两个行政实体,正是利用复杂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煽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矛盾,破坏和分裂孟加拉民族的团结。

2.提拉克的四大纲领

1906年,提拉克在国大党年会上提出了自主、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等四大纲领。这四大纲领成为民族斗争的旗帜,并形成了1906~1907年全国性的自主自产运动高潮。1907年12月,在印度西部小城苏拉特举行的国大党年会上,温和派与激进派爆发冲突,于是年会决定终止自主自产运动。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1908~1909年)

1.经过

青年土耳其革命是指1908~1909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但是1909年4月,青年土耳其党人在率军平定叛乱,建立新政权后即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达成妥协,实行反人民的政策。

2.影响

这次革命虽然不够彻底,但它唤醒了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有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