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世界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2.1 考点归纳

一、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尼德兰革命的背景与过程

1.革命背景

(1)腓力二世禁止尼德兰商船在西属殖民地的贸易活动。

(2)西班牙统治者限制尼德兰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威胁尼德兰各省的自治权。

2.革命过程

(1)导火线:1566年8月,尼德兰贵族要求撤销宗教裁判所未果,发起“破坏圣像运动”。

(2)游击战争:1567年,尼德兰民众组织了森林乞丐、海洋乞丐两支武装力量,暴力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3)北方起义

1572年4月,海洋乞丐攻占布里尔城。

1572年7月,北方起义各省推举威廉为总督,正式对阿尔瓦公爵宣战。

1573年底,北方各省先后宣告独立,但表面上仍宣称效忠西班牙皇室。

(4)《根特协定》

1576年11月,南北各省起义军代表共同签订了《根特协定》,约定联合反对西班牙,确立了加尔文教的合法地位,同时要求各国军队撤出尼德兰。

(5)南北分裂

1579年1月,海诺特两省的贵族叛乱,与阿尔瓦联合成立“阿拉斯同盟”,镇压南方起义,这导致了尼德兰南北分裂。

(6)共和国成立

1579年1月23日,北方各省连同南方的佛兰德尔、不拉奔省成立了乌特勒支同盟。

1581年7月26日,奥兰治亲王在海牙的联合省代表大会上宣布尼德兰脱离西班牙,荷兰共和国正式成立,首都为海牙。

(7)革命胜利

1609年4月,西班牙与荷兰共和国休战,允许荷兰商人在西属殖民地进行贸易。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荷兰共和国正式获得国际认可。

(二)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荷兰也由此扩展海上殖民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的背景与过程

1.历史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

(2)斯图亚特王朝不断增加工商业税收,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宣扬民主、自由、平等,为英国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

2.革命过程

(1)革命的导火线

1637年,苏格兰人民起义反抗查理一世的统治。

(2)议会斗争

资产阶级与查理一世及其保王党双方矛盾长期无法协调,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大抗议书》在议会的通过,加剧矛盾,最终爆发内战。

(3)第一次内战和议会军的改组

1642年8月,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第一次内战爆发。

1645年初,议会改组军队为“新模范军”,通过了《自抑法》(又称《克己法》)。

1645年6月,克伦威尔在纳斯比战役中彻底击败了王党军队。

1646年6月,克伦威尔攻占王党的大本营牛津,取得第一次内战的胜利。

(4)第二次内战及政治论争

第一次内战以后,英国国内的出现了三个政治派别长老派、独立派、平等派。长老派于1647年2月宣布将军队解散,结果遭到执掌军权的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清洗。

独立派与平等派于1647年10月28日到11月8日在伦敦召开全军会议,史称“普特尼辩论”,但随后平等派遭到克伦威尔等人的镇压。

1648年2月,南威尔士王党暴动,独立派与平等派重新联合,第二次内战爆发。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议会军很快打败王党军队,获得胜利。

3.共和国成立及护国公制

(1)共和国成立

1648年12月6日,被长老会派控制的国会凿军队清洗后,称为“残阙国会”,这就是著名的“普莱德清洗”。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处死,君主制被废除,英国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国。

(2)克伦威尔的统治

1649年8月至1652年5月,克伦威尔率军征服了爱尔兰。

独立派政府镇压了国内以温斯坦莱为首的掘地派运动。

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国会。

1653年12月16日,克伦威尔宣布就任“护国主”,公布《统治文件》,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4.光荣革命

(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再次陷入动荡。5月25日,查理二世建立起了复辟王朝。1685年亲法的詹姆斯二世即位,试图恢复天主教,并于1687年颁布《容忍宣言》。

(2)“辉格党”和“托利党”

1679年,为剥夺亲法的天主教徒詹姆斯的王位继承权,有人在议会中提出了《排斥法案》,由此引发了一场辩论,形成了“辉格党”和“托利党”。

(3)光荣革命

1688年,辉格党和托利党的代表联合决定,废黜詹姆斯二世。1689年2月,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被迎为英国女皇和国王。这次政变没有流血就获得了成功,史称“光荣革命”。

(4)《权利法案》

1689年3月,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标志英国正式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权利法案》规定:

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徒,不得与罗马教徒结婚;

国王要尊重国会的意志,不得随意更改法律;

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未经同意,政府不能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并逐步建立了立宪君主制度,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为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世界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榜样,有利于推动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革命运动。

三、开明君主专制

“开明专制”,是指君主或实际掌权的大臣采用专制手段,推行启蒙主义思想的发展,提高政府效率的改革措施。其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蕾西亚女皇和约瑟夫二世、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以及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一)奥地利特蕾西亚母子改革

1.土地改革

取消皇室领地上的农奴制度。

2.宗教改革

解散耶稣会,给予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各基督教派合法的地位。

3.体制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将司法从行政中分离出来,颁布新刑法典。

4.军事改革

实行募兵制,建立常备军。

5.工商业改革

奖励工商业,实行关税保护政策,成立国家工场,以刺激工商业的发展。

(二)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改革内容

(1)经济改革

发展工商业,统一币制、创办银行、建立邮政,鼓励军火工业发展。

(2)农业改革

在王室领地废除农奴制,大力鼓励垦荒。

(3)文化建设

重建普鲁士科学院,颁布了全国教育法,并且大力支持艺术的发展。

(4)其他改革

改革军政,扩充常备军;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给予新教合法地位;允许法官独立审判,并制定了统一的法典。

2.影响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下,普鲁士走上了传统的对外扩张道路,成为了侵略性极强的大国,腓特烈二世被称为“腓特烈大帝”。

(三)俄国叶卡捷琳娜改革

1.经济改革

(1)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安置外国移民南方垦荒;

(2)大力发展手工工场;

(3)商业上由重商主义向自由主义过渡。

2.政治改革

发布了《训喻》,编纂新法典。但随着1772~1775年的普加乔夫起义爆发,叶卡捷琳娜在政治上不断强化统治,保障贵族利益。

3.军事改革

继承了扩张政策,与奥地利、普鲁士瓜分波兰,改变了传统的欧洲政治格局。

(四)开明专制的影响

开明专制在客观上传播了启蒙思想,对欧洲各国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但开明专制实际上是王权与贵族的联盟,而且各国君主不约而同的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严重损害了他国利益。

四、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1.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迫切需要战胜旧制度的理论武器。

2.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启蒙思想家试图以此为依据,发现支配人事及社会的永恒法则。

(二)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学派

1.霍布斯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主张人性论和契约论,主要著作有《论公民》《利维坦》和《论社会》等。

2.洛克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反对君权神授论和君主专制,提出社会契约论,支持君主立宪政体;提出三权分立的思想。著有《政府论》《论宗教宽容》等。

3.伏尔泰

法国著名哲学家、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支持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法治和自由;强调法律的作用。著有《哲学通讯》《哲学辞典》《查第格》《老实人》等。

4.孟德斯鸠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提出三权分立的理论,主张以权力约束权力;认为国家和法都起源于自然。著有《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

5.卢梭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主张人类早期处于“自然状态”,废除私有制,认为以暴力推翻封建的专制暴君是合理的。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和自传体的《忏悔录》等。

6.百科全书派

1751年,法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编撰《百科全书》,其核心理念在于用科学成果战胜宗教神学的迷信;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参加编撰此书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7.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产生于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为弗朗索阿·魁奈(1694~1774年)。他在1758年发表了《经济表》,提出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鼓励政府允许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和随后而来的欧洲革命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

3.宣扬了自由平等的主张,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4.启蒙思想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为近代亚非拉国家民众的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美国独立战争

(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1.共同的语言。北美殖民地居民多为英国人,其他民族逐渐与英语民族融合,英语成为北美殖民地的主要语言。

2.统一的北美市场。各殖民地之间建立起完备的邮政系统,主要城市已联结起来,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更加方便,形成统一的北美市场。

3.北美人民在开拓新领地的艰苦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观念和特有性格:不安于现状、勇于进取和创新。一个新兴民族,即美利坚民族诞生。

(二)启蒙思想的传播

1.本杰明·富兰克林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参加过《独立宣言》的起草和宪法的修订工作,主张废除奴隶制,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做出重大贡献。

2.托马斯·杰斐逊

《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第三任美国总统。主张法源于自然,反对奴隶制、封建制和君主立宪制,提倡民主共和。

(三)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矛盾激化

1.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英国把在北美销售茶叶的专利授予东印度公司,引起人民强烈反对。12月16日夜,波士顿人民登上东印度公司茶船,将茶叶倾入大海。

2.《五项不能容忍法令》

英国政府为压制北美人民的反抗,1774年颁布了主要内容为封锁波士顿港;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在波士顿市内驻扎英国军队等的法令,史称《五项不能容忍法令》。为此,北美各殖民地于1774年9~10月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为独立战争奠定了基础。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

1.莱克星顿枪声

1775年4月,北美人民武装部队在莱克星顿与英军相遇,史称“莱克星顿的枪声”。这是北美人民的武装力量第一次与英国正规军交锋,揭开了北美人民反英战争的序幕。

2.第二届大陆会议

1775年5月10日,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正式召开。会议决定募集志愿军,整编民兵为大陆军,任命乔治·华盛顿为总司令。同一时间,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抨击英国政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3.《独立宣言》

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它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式诞生。

4.萨拉托加大捷

1777年10月17日,柏高英率残部在萨拉托加投降北美,北美取得胜利。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战局,是独立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它大大提高了北美的国际地位,扩大了欧洲各国与英国的矛盾,促使他们纷纷对英作战。

5.成功独立

1781年10月,英军主力在约克敦投降,标志了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9月3日,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五)1787年《联邦宪法》

1.《邦联条例》

《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即《邦联条例》,带有宪法性质,它有以下特点:

(1)中央权力很小,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保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

(2)邦联国会只有宣战和媾和,派遣对外使节,掌管邮政,调整各州关系等权力。

(3)中央最高机构是一院制邦联国会,不设元首,国会休会时由委员会代管日常事务。

2.谢斯起义

(1)内容

1786年9月战后退伍士兵爆发了谢斯起义,起义者主张重新分配土地。1787年2月,起义被政府残酷镇压。

(2)影响

谢斯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使统治阶层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同时也推动了《联邦宪法》的制定。

3.《联邦宪法》

1787年5月,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三权分立的1787年《联邦宪法》。

(1)内容

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它获得征税、征兵、邮政、发行纸币、规定度量衡、制定工商业政策、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等权力。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国家元首为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对国会立法拥有否决权,总统是军队最高统帅。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法律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国会有权直接向国民征税,有无限权力征兵等。

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任职终身;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审判权,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意义

这部宪法包含有许多民主因素,比如确立了共和制、实行民选政府制度等。

它调和了保守派与民主派、中央集权派与地方自治派、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从国家体制来讲,这部宪法通过分权和制衡来增强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协调资产阶级之间和社会上的许多矛盾,防止个人独裁的产生。

(六)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1.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2.美国独立战争为其他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典范。

3.美国革命还直接诱发了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一)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

1.制宪议会

1789年6月17日,原三级会议第三等级代表自行组成国民议会,以巴伊为主席。7月9日国民议会正式改名为制宪议会,制宪议会成为革命的领导中心。

2.网球场宣誓

1789年6月20日,国民议会代表们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以网球场代替会场举行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网球场宣誓”代表着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已经形成,其核心在于制定宪法,限制王权,以此推动改革的进行。7月9日,国民议会正式改名为国民制宪议会(简称制宪议会)。

3.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武装攻克巴士底狱,标志法国大革命爆发。

(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年7月~1792年8月)

1.《八月法令》

1789年8月4日夜晚,自由派贵族代表纷纷宣布放弃封建义务,史称“八月四日之夜”。5日到11日,制宪议会将之前讨论的内容转化为成文的法令,即《八月法令》。《八月法令》从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是制宪议会通过的第一个立法文件,但在反封建方面具有不彻底性。

2.《人权宣言》

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颁发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

(1)强调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每个人都有获得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权利,权力来自国民。

(2)取消封建等级特权,提倡法治原则,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法律保护每个公民的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

(4)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3.反封建法令

(1)改组旧政权。

(2)消灭等级制度和改造原特权等级。

(3)废除各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和规定。

4.《1791年宪法》

《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第一部宪法,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前言,表明总的原则。《1791年宪法》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国家根本大法,标志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此后,制宪议会改称立法议会。

(三)吉伦特派的统治(1792年8月~1793年6月)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颁布了新的土地法令,将没收来的逃亡贵族土地作为“国有财产”分小块出租或出售。

1.瓦尔密战役

1791年8月27日,普鲁士、奥地利发表《庇尔尼茨宣言》,威胁法国解散议会。1792年9月20日,法国革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击溃了普鲁士的军队。

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年9月21日,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政体的法案,宣布成立共和国,9月22日,法兰西共和国(第一共和国)诞生。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3.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3年,为“剿灭”法国弑君者,英、荷、西、葡等与普、奥结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5月31日到6月2日,雅各宾俱乐部和巴黎公社联合举行起义,掌握了政权。

(四)雅各宾派专政(1793年6月~1794年7月)

雅各宾派掌握政权后,国民公会通过了1793年宪法,又称共和元年宪法,规定:法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取消了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划分,实行男性普选制;人民有起义权等。

1.恐怖统治

1793年秋,罗伯斯比尔等12人组成救国委员会,实行战时总动员,推行恐怖统治。

(1)在经济上实行“统制经济”的体制。

(2)在政治方面实行集权政治和恐怖政策,改组革命法庭,加速审判。

(3)颁布“全国总动员令”,实行普遍征兵,建立革命军。

(4)在宗教方面推行“非基督教化”运动,关闭教堂,改用共和历法。

2.热月政变

1794年7月27日(热月9月),国民公会的一些大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商人的政治代表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将他们送上了断头台,结束了恐怖统治。

(五)热月党与督政府的统治(1794年7月~1799年11月)

1.基贝隆战役

1795年6月8日,普罗旺斯伯爵自立为“路易十八”,带领逃亡贵族的军队从海上进行反攻,占领了奥雷城。奥什率共和军部队攻击,王党军队退到基贝隆半岛,结果被一举歼灭。

2.1795年宪法

1795年8月,热月党人制订是共和三年宪法,又称1795年宪法。宪法规定立法机构变为两院制,上院称元老院,下院称五百人院,行使集体行政权。

3.督政府的成立

根据共和三年宪法,1795年10月27日立法院选出了五人督政府。很快爆发了格拉古·巴贝夫领导的具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平等派运动,后因叛徒出卖,巴贝夫等人被捕,运动失败。

4.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8年,在督政府无力克服法国混乱局势的同时,英国连同俄国、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一些联邦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5.雾月政变

1799年,面对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威胁,拿破仑抛下远征埃及的军队回到巴黎。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成功夺取政权,建立“执政府”。雾月政变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六)执政府与拿破仑的内外政策(1799~1804年)

1.对内解散督政府,成立临时执政府,颁布共和8年宪法(即拿破仑宪法),开始了军事独裁统治。

2.1801年,拿破仑与罗马教皇签订了《教务专约》,争取到了宗教的支持,将天主教改造为新政权的工具。

3.1800年2月13日,拿破仑组建法兰西银行,作为金融中心,负责纸币的发行,帮助法国经济摆脱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萧条。

4.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商法》《刑法》,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民法典的制定都产生了影响。

5.波拿巴对外战争上成就显赫。

(1)1800年6月14日,法军在马伦戈战役中大败奥军,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

(2)1801年2月,法奥签订的《吕内维尔和约》,比利时、卢森堡和莱茵河左岸等地成为了法国领土。

(3)1802年3月25日,英法签订了《亚眠和约》,这为波拿巴政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七)拿破仑帝国的兴衰(1804~1810年)

1.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称为拿破仑一世,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

2.对外战争

(1)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4月,英俄订立盟约,8月,奥地利加入,这标志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形成。

10月20日,法军在德意志的乌尔姆击败奥军。

10月21日,英国海军在特拉法加海角击溃了法西联合海军。

11月13日,拿破仑占领维也纳。

12月2日,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彻底打败了俄奥联军,第三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

12月26日,法奥签订《普列斯堡和约》,奥地利承认法国对意大利的占领,割让了大量领土,向法国支付巨额赔款。

1806年7月,拿破仑在德意志组建成为“莱茵联邦”,拿破仑任“保护人”,可在那里征兵收税。

8月1日,菜茵邦联退出德意志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解体。

(2)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年9月,普鲁士和英、俄结盟,第四次反法同盟宣告成立。瑞典、西班牙、萨克森也先后加入。

1806年10月,法军在耶拿地区击败普军主力。

6月14日,法军大胜俄普联军,法军占领普鲁士全境,并推进到俄国边境的涅曼河。

1807年7月,法国先后同俄、普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订立了反英同盟。

11月7日,俄国对英宣战,加入大陆封锁体系。《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标志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3)第五次反法同盟

1808年,法军占领了西班牙。1809年1月,英国联合奥地利组成了第五次反法同盟。7月6日,瓦格拉姆决战中,法军击溃奥军。10月14日,法奥签订《肖恩布鲁恩和约》,第五次反法同盟再次失败。

3.大陆封锁体系

(1)形成过程

19世纪初,拿破仑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禁止任何国家和地区同英国进行贸易。

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发布《柏林敕令》,宣布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只一律不得进入大陆上法兰西第一帝国控制的港口,这是大陆封锁的开端。

1807年11月23日和12月17日,拿破仑在意大利两次发布《米兰敕令》,这标志他将大陆封锁政策推向了中立国家。

(2)影响

英国出口额锐减,蒙受了很大损失。但法国经济贸易同样受到了影响。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充满着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

(八)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810~1815年)

1.1812年6月,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遭到俄军焦土战略的重创,因给养不足、天气寒冷被迫撤出。

2.1813年2月28日,普、俄共同对法宣战,第六次反法同盟形成。

3.1813年10月18日至19日,双方在莱比锡进行被称为“民族之战”的莱比锡战役,拿破仑大败,同盟军攻入法国。

4.1814年3月9日,第六次反法同盟各国签订了《肖蒙条约》,各国对反法作战的条件和欧洲未来疆界和政权进行了初步安排。

5.1814年3月20日,巴黎被反法同盟攻陷,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6.1814年5月3日,普罗旺斯伯爵登上了法国王位,称为路易十八(1814~1824年),波旁王朝复辟。

7.1814年6月,路易十八颁布了《钦赐宪章》,实际上承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8.1815年3月,拿破仑偷渡回国,路易十八仓皇出逃,拿破仑重新恢复帝国。英、俄、普、奥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集结大军入侵法国,于6月16~18日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

9.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宣告退位。这次重建的政权共维持了近百天,历史上称之为“百日”。

10.1815年7月3日,法国投降。

11.1815年7月8日,路易十八再次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死于该岛。

七、工业革命

(一)英国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1)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并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2)圈地运动中,英国完成了农业革命,大量农民失业,城镇人口膨胀。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圈地运动使英国工业获得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也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3)英国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血腥的奴隶贸易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并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确立了海上殖民地霸权。

(4)世界贸易的扩大和转型是技术革命的直接刺激因素。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英国手工业的雄厚基础是工业革命实现的技术条件。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1)棉纺织业

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1764年,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沃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1768年,阿克莱特制成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71年在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国第一座棉纱工厂,英国的纺织工业也由此进入了大工厂时期。

1779年,克隆普敦发明了骡机,标志着新一代纺纱机械的产生。

1785年,牧师艾德蒙特·卡特莱特制成水力织布机,并于1791年建立了第一座动力织布厂。这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

(2)采煤业和冶铁业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力这种受到地理和季节限制的自然力无法满足工业的动力要求,蒸汽机应运而生了。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2年,詹姆斯·瓦特先后研制出了单向蒸汽机和双向蒸汽机。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技术成就就是蒸汽机的应用,它推动了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和大工厂的建立。

冶金采煤业

机器制造对金属原料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冶金和采煤工业的发展。1735年,达比父子采用焦煤熔铁,提高了生铁铸品的产量。1760年,加设鼓风设备提高了熔点,去除铁矿中的杂质,近代大规模的冶铁业从此诞生。1784年工程师科特发明了生产熟铁的搅拌法和生产钢的碾压精炼法。

(3)交通运输

工业产量的提高、商业的发展都对改进交通工具提出了要求。

1759~1830年,英国开凿了2200英里的运河。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11年英国开始仿制,并于1812年试制成功。1819年第一艘汽轮成功横渡大西洋。

1814年史蒂芬森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试车成功。

1844年,英国铁路总长已超过2235英里。

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诞生了,这也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二)工业革命的扩散

1.法国工业革命

(1)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法国的工业革命,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年)的后半期开始,到路易·波拿巴(1778~1846年)当权的第二帝国(1852~1870年)末期基本完成。

18世纪后期,法国的个别工业中就已经开始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

5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使经济重心转向重工业。

60年代末,法国工业基本完成了以机械化生产为主要形式,工业革命也基本完成。

(2)法国工业革命特点

法国工业革命的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对农民的剥夺获得的,主要方式则是租税盘剥。

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较为缓慢,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以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是其主要特点。

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大批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了工业劳动力供应不足,农民的贫困也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高利贷资本特别活跃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另一个特点,高利贷资本大大减少了工业企业对生产发展的投资,限制了资本流动。

(3)成就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由于法国工业革命的以上特点,其规模和成就都远远不及英国,在发展速度上也逊于同期的美国和德国。

2.美国工业革命

(1)美国工业革命进程

美国的工业革命从18世纪末就开始了。

1789年,塞缪尔·斯莱特成功仿制了水力纺纱机,并建立了美国第一家水力纺纱厂。这通常被视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19世纪50年代,美国东北部工厂制度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宣告完成。

(2)工业革命发展原因

实行专利制度。1790年,美国通过《专利法案》,1836年,制定《专利法》,保护技术创新。

最先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大大降低了机器的生产成本。

大量移民的涌入,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3)美国工业革命特点

美国工业革命与西进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美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特别迅速。

工业革命在美国各地发展不平衡。

3.德国工业革命

(1)德国工业革命进程

德国工业革命起步与19世纪30年代,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实现了统一,进一步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70年代末,德国工业革命终于宣告完成。

(2)德国工业革命特点

德国工业革命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直到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才有所缓解。

德国的交通运输业以铁路为中心,并且在德国工业革命中处于先导地位。

国家政权积极干预是德国工业革命的最突出特点。

德国政府还十分重视教育和新技术的研发,发挥智力的作用。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逐步代替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使得资本主义也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

2.工业革命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与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工业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4.加快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八、19世纪的英国改革

(一)1832年议会改革

1.内容

1832年6月,辉格党大选胜出,实行了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

(1)重新调整选区并分配议员名额。

(2)重新规定选民资格,以收入作为选举权判定标准。

2.影响

1832年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上层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同时,矛盾以改革的方式得到解决,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为英国不久后进入工业高度发达阶段开辟了道路。

(二)1867年议会改革

1.内容

1832年改革后,工人阶级也开始了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1867年,狄斯雷利内阁再次进行议会改革。

(1)取消46个“衰败城镇”在下院的席位,将其转给工业城市。

(2)降低选民财产资格。

2.影响

改革完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势力遭到削弱,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得到加强,但是英国仍然只有1/2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妇女仍无选举权。

(三)1884~1885年议会改革

1.内容

1884年,自由党推动了第三次议会改革,《人民代表制法》获得议会通过,选举权扩大到农业工人,英国大部分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1885年,《重新分配席位法》使得大部分城市和州郡一律实行单一代表选区制,从而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

2.影响

英国通过议会改革,完成了从贵族寡头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变,其最显著的成果便是工人阶级可以参与政治生活,社会政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为英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国内环境。

九、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

(一)七月革命

1830年7月26日,查理十世颁布了四项敕令(史称“七月敕令”),成为引爆革命的导火索。1830年7月27~29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查理十世仓皇出逃,七月革命取得胜利。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光荣的三天”。

(二)七月王朝(1830~1848年)

1.七月王朝

起义胜利后,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为国王,宣誓“效忠宪法”,确定了三色旗作为国旗,颁布了七月王朝的宪章,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也得到了恢复。七月王朝是金融资产阶级的王朝,它的建立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二月革命

1847年下半年,王朝反对派开始以“宴会”为名进行改革选举制度的群众性政治集会。1848年2月22日,七月王朝禁止了巴黎的“宴会”,反对派示威抗议并很快变成了巷战,路易·菲利普战败逃走,七月王朝结束,史称“二月革命”。

(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

1.建立

二月革命胜利后,临时政府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颁布民主法令,改革选举制度:实行普选权、保障工人的劳动权利、劳动日减少一小时、全民免费教育、新闻自由等,承认了工人阶级的地位。1848年11月4日,共和国议会正式通过宪法。12月10日,新的总统选举中,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

2.结束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率军攻入巴黎,解散议会,逮捕反对派议员。1852年12月,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灭亡。

(四)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870年)

1.建立

1852年12月,经过公民投票,恢复帝制,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2.帝国统治

(1)“专制帝国”

第二帝国前期实行带有高压色彩的制度和政策来稳定国内局势,这一时期被称为“专制帝国”。

(2)“自由帝国”

稳定的局势使第二帝国的统治秩序已相当巩固,帝国开始由“专制帝国”转向“自由帝国”,实行自由化措施。1864年,帝国政府废除了《夏普利埃法》,允许工人结社和罢工,工人运动开始复兴。1868年,新闻自由和集会自由也得到了恢复。

3.结束

1870年,法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战败,拿破仑三世被俘。1870年9月4日,法国民众发动革命,宣布废除帝制,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

(五)巴黎公社

1.建立

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9月2日,法军在色当战役大败,消息传来,法国发生了“9月4日革命”,组建了“国防政府”。国防政府与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法兰克福条约》。巴黎人民自发武装起来保卫巴黎,建立了国民自卫军。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偷袭巴黎国民自卫军的蒙马特尔高地,激起了3月18日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了政府重要部门。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一个代表工人的政府。

2.改革措施

(1)政治方面

废除警察局等旧国家机器,公社实行立法与行政合一。

废除高薪制和一切特权。

实行选举、汇报和罢免的制度。

(2)经济方面

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劳动人民的措施,注意调整市场价格,保证粮食等各种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等。

(3)文化方面

颁布政教分离的法令,禁止教会干涉国家事务。

开办职业学校。

鼓励和提倡文学艺术。

3.失败

巴黎公社成立后,遭到集结起来的凡尔赛军进攻。5月21日,凡尔赛军攻入巴黎,开始“五月流血周”的大屠杀,公社战士壮烈牺牲。

4.意义

巴黎公社尽管存在时间很短,但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十、美国内战

(一)美国内战的历史背景

1.美国领土扩张与西进运动

(1)美国领土扩张

美国独立后,走上了对外扩张领土的道路。

1812~1814年,英美开战(史称第二次独立战争),重新划分了美国与英属加拿大的东北边界,排除了美国的最大外部威胁。

1803年,美国从法国购得路易斯安那地区。

1810~1811年,美国强占了西属的西佛罗里达,1819年强行买下东佛罗里达。

1835年,美国在墨西哥成立德克萨斯傀儡国。

1846~1849年,通过美墨战争,得到加利福尼亚的广阔土地。

1846年,美国通过与英国签订协议,获得了俄勒冈地区。于1867年从俄国手中购得阿拉斯加,于1898年吞并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

至此,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领土扩展到了太平洋沿岸。

(2)西进运动

内容

在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中,东部各州的居民和后来的移民为求生存和发展而纷纷向西部迁移,形成了著名的“西进运动”。

影响

a.形成了开拓与进取的美利坚民族精神、独具特色的西部文化。

b.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c.西进运动还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

d.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大规模的屠杀,是至今美国种族矛盾的根源之一。

2.南北对立

(1)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经济发展类型

美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主要有三种发展类型:东北部的工商业经济、西部自由农民土地所有制经济和南部棉花种植园经济。

南北经济制度矛盾

a.美国东北部工业对棉花的需求量激增;南方种植园经济生产棉花,但其产品多数输往英、法及其他欧洲国家。

b.东北部需要大量自由雇佣劳动力,南方种植园主却把几百万黑奴锁在种植园内。

c.北部需要南部作为商品销售市场,黑奴却无力购买任何工业品。

d.北部资产阶级需要提高关税,南部种植园主却极力降低关税。

(2)新建州制度的矛盾

西部新开发领土的建州问题是南北双方更大冲突的根源。新建州作为自由州还是蓄奴州加入联邦,直接关系到北方和南方谁能控制参议院的问题,这一点上双方矛盾不可调和。

密苏里妥协案

1819年,密苏里地区建州,申请加入联邦,国会中南北双方就该州实行什么制度激烈争执。1820年,双方达成妥协,通过了《密苏里妥协案》。规定:密苏里为蓄奴州,从马萨诸塞州中分出一个新州——缅因州作为自由州;以北纬36度30分为界,此线以南的新建州可以作为蓄奴州,此线以北禁止奴隶制。这使得双方矛盾有所缓和。

堪萨斯内战

1854年,国会决定在北纬36度30分以北的地区建立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但南方奴隶主却操纵国会通过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授权新州居民自己决定奴隶制的存废。自由民代表与种植园主建立了两个对立的政权。1856年,双方发生武装冲突,持续半年之久,史称“堪萨斯内战”。

废奴运动

随着废奴运动的发展,两种制度的矛盾也愈发尖锐起来。1833年全国性废奴组织“美国反对奴隶制协会”成立,1859年10月16日,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带领16名白人和5名黑人在弗吉尼亚的哈波斯渡口举行起义,但很快以失败告终。

(二)美国内战的过程(1861~1865年)

1.第一阶段(1861~1862年)

(1)1860年,共和党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胜,成为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索。

(2)1860年12月起,南卡罗来纳等7个蓄奴州相继退出联邦。1861年2月退出联邦的蓄奴州宣布成立“美利坚联众国”即“南部同盟”,以弗吉尼亚里士满为首都。

(3)1861年4月,南部军队占领萨姆特要塞,内战正式开始。

2.第二阶段(1863~1865年)

(1)1862年5月24日,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2)1862年9月,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法案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中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对战局的转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3)1863年7月初,联邦军在葛底斯堡会战中大胜南军。

(4)1865年4月9日,南军主力罗伯特·李将军的部队被联邦军包围后投降。至此,北方获得了最后胜利,美国重新恢复了统一。

(三)南方重建(1867~1877年)

1.1863年,还在内战时,林肯政府就颁布了《大赦重建宣言》。1865年,继任美国总统的安德鲁·约翰逊公布了类似的《大赦宣言》,给予南方原高级军政官员特赦。

2.南方各省纷纷建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给予黑人以公民权、选举权。

3.南部同盟前官员阻挠南方重建,制定了一些压迫黑人的法律,总称《黑人法典》。

4.1867年,联邦政府对南方各州实行军事占领,以武力限制了约翰逊的反动行径。

5.1877年2月,共和党总统海斯宣布北方军队撤出南部各州,南方重建结束。

(四)美国内战的实质与历史意义

1.美国内战实质

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成功的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2.美国内战的意义

(1)它废除了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内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整合了国内的资源,为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内战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但黑人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他们仍受到极其严重的种族歧视与不公正待遇。

十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俄国社会经济越来越落后于西欧。

2.西方派和斯拉夫派对废除农奴制持不同观点,前者主张君主立宪制,后者则拥护沙皇制度。1848年,西方派又分裂为革命民主主义派和自由派。

3.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暴露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成为促使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奴制改革

1861年,沙皇发布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其主要内容是:

(1)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

(2)全部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半土地。

(3)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由村社管理。

2.其他方面的改革

(1)行政改革

建立了省和地方自治会议及其执行机关地方自治局,其中有大约1/10的农民代表。

(2)法律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在理论上取消了司法事务上的阶级差异。

(3)教育改革

建立了初等国民教育体系;

增设了半职业教育性质的实科中学;

大学一度恢复了教授自治权,但教授依然由政府任命。

(4)军事改革

1874年,俄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但是这次改革又是不彻底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仍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十二、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

(一)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背景

1.1834年1月,“德意志关税同盟”将德意志大部分的人口和土地整合起来,为德意志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和政治上的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

2.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上,大德意志派与小德意志派就谁主导德意志统一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前者提倡由奥地利领导,后者主张在普鲁士的领导下统一德意志。

3.普鲁士通过宪法纠纷与铁血政策,完成了军事改革,激发了民族意识,为通过武力和强权统一德意志做好了准备。

(二)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1.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战争,兼并石勒苏益格。

2.1866年,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和一些邦国,正式兼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汉诺威、法兰克福、黑森、拿骚。

3.1867年,组建了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意志联邦。

4.1870年7月,法普战争,法国战败。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斯塔德并入德国。

5.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三)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1.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德意志帝国一跃而成为欧洲强国,彻底破坏了欧洲旧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这标志着维也纳体系完全瓦解。

3.由于德国的统一是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革命方式来完成的,统一后的德国成为了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4.德国在统一过程中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伤害了法国的民族感情,结下了民族仇恨,这促使后来两大集团争霸的局面形成,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四)意大利统一运动的两条路线

1.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

共和主义者、“青年意大利”的创始人马志尼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战争,驱逐外国侵略者,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此,他组织了1853年2月的米兰起义、1857年那不勒斯远征等行动,虽然都未能达成目的,但保持了人民追求独立的信心。

2.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作为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代表,大力主张用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驱逐外国势力,实现统一,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此,他主办《复兴报》,宣传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奉行“现实政治”,与法国等国家秘密协商,以获得支持。

(五)意大利统一的进程

1.1859年,法撒联军击败了奥地利,法国与奥地利签订和约。

2.1860年3月,加富尔在中部各邦举行了各邦国合并的全民投票,撒丁王国完成了意大利的局部统一。

3.1860年春,加里波第组织了“千人团”支援西西里人民起义,占领了首都那不勒斯。之后,公民投票决定两西西里合并于撒丁王国。

4.1861年3月17日,都灵议会正式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

5.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加入普方作战,以战胜国身份收回了威尼斯。

6.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加里波第的志愿军和王国政府军攻入罗马,推翻了教皇世俗政权,教皇避居梵蒂冈。至此,意大利统一。

(六)意大利统一运动的特点

1.尽管统一过程以撒丁王朝为主,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争始终存在,因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都留下许多后遗症。

2.意大利在统一过程中不断借助外援力量,通过外交手段制衡强国。

(七)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影响

意大利统一运动消除了意大利各邦之间的关税壁垒,统一了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也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推动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十三、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一)19世纪晚期的英国

1.两党政治

1832年议会改革后,托利党改称为保守党,辉格党改称为自由党。1868年,保守党率先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赢得了1874年大选的胜利。1877年,自由党建立了全国性的党组织,英国两党政治臻于完善。

2.工党的崛起

1900年,为了与垄断资本政党对抗,工人联合会、社会民主同盟、费边社、独立工党合并组成了工党,很快与保守党分庭抗礼,成为英国两大政党之一。

3.文官制度改革

1868年,格拉斯顿自由党上台组阁,正式开始文官制度改革,其基本内容是:

(1)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并将各种职业做出职级规范;

(2)定期对文官的考勤和工作成绩进行评定,予以升降奖惩;

(3)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这次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局的稳定,推进了专业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二)19世纪晚期的法国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1875年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1月30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草案。这个宪法连同以后陆续通过的其他法律,构成了“1875年宪法”。

2.布朗热事件

1886年,布朗热入阁担任军政部长,进行激进主义的改革,主张对德采取强硬态度,塑造出了自己民族主义者的形象。布朗热在波拿巴主义者和君主主义者的帮助下参加总统竞选,企图复辟。但共和派紧急采取行动将其阻止,布朗热逃往国外。

3.巴拿马运河丑闻

1892~1893年,原苏伊士运河创议者德·莱塞普斯等人为开凿巴拿马运河,创立了巴拿马运河股份公司。为取得股票发行权,公司贿赂政府总理、部长和议员上百人。此丑闻被揭露出来后,公司宣布破产,运河工程只完成了三分之一,90万小股东因此受害。

4.德雷福斯事件

19世纪末法国国内的激烈的政治斗争是围绕着“德雷福斯事件”而展开的。1894年,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被判以叛国罪,几年后,情报机关发现了真正的罪犯,但军方和政府拒不认错。法国舆论由此分裂为重审派和反重审派两大阵营。1899年激进共和派政府上台,释放德雷福斯,并于1906年为其恢复名誉。德雷福斯事件实际上是一场保护人权和民主制度的斗争,促进了法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三)19世纪晚期的德国

1.《非常法》

1878年10月,俾斯麦借口5月皇帝遇刺事件,操纵议会通过《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即《非常法》,禁止社会主义者集会,取缔社会主义报纸。他同时拉拢工人,试图诱使其放弃社会主义。

2.俾斯麦政府的社会立法

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主持颁布了多个社会保险法:1883的《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工伤保险法案》和1889年的《老年及残疾人保险法》等,国家同时在医疗、工作事故、老年生活等方面给工人保障,这笔钱由工人、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俾斯麦开创了20世纪福利国家的先河,在同一时期德国在社会立法方面远超英、法、美等国。

3.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97年,威廉二世抛弃了俾斯麦的大陆联盟政策,施行旨在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争霸全球的“世界政策”。为此,威廉二世大幅增加海军经费,以争抢制海权,夺取其他列强的海外殖民地。

1897年,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5年和1911年挑起摩洛哥危机,把欧洲推向战争边缘;1903年,德国与土耳其签约,修建巴格达铁路(又称三B铁路),把柏林、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巴格达连接起来,将势力深入中东地区,威胁英国在埃及和印度的统治。

(四)19世纪晚期的美国

1.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美国在建国初期就产生了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和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两个对立政党。联邦党销声匿迹后,民主共和党进一步分裂,最终只剩下民主党。1854年,为反对奴隶制向西部扩展,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联合广大工人、农民,组成共和党,成为美国另一大政党。随着垄断集团的发展,两大政党的阶级基础都发生变化,共和党成为代表金融和大工业资产阶级的政党,民主党成为资产阶级化了的南部大种植园主、富农及南方资产阶级的政党。

2.黑幕揭发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交,美国兴起了“黑幕揭发运动”。从1879年起,先驱者亨利·乔治、莱斯特·华德等人就分别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丑陋现象的看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黑幕揭发运动”正式展开,其主体是新闻记者和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报刊杂志,揭露出社会各种阴暗角落里的丑恶现象,特别是垄断资本集团的各种犯罪行为。

3.进步运动

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运动,包括三方面内容:

(1)城市的改革运动。这是由中小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对垄断的城市改革运动,以此实现了一系列有利于劳动的社会立法,如《最低工资法》等。

(2)1905年威斯康星州议会在拉福莱特的授意下,通过了《铁路委员会法》,控制铁路垄断的发展,强制铁路公司缴纳税款,并且禁止使用童工。这个运动反映了富裕农民和自由资产阶级对垄断的不满。

(3)西奥多·罗斯福和伍德罗·威尔逊推行的改革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在于反对托拉斯不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中的自由派的改革愿望。

4.西奥多·罗斯福的改革

西奥多·罗斯福在其总统任期内,通过推行《埃尔金斯法案》等一系列法案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1)反对托拉斯的不法行为。罗斯福反托拉斯的斗争,目的是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1903年2月,罗斯福总统督促国会通过了《埃尔金斯法案》,禁止铁路擅自规定价格;建立了商务部和劳动部,下设公司管理局,负责检查和监督各大公司;司法机关有权审理反托拉斯的案件等。1906年,国会在罗斯福的授意下又通过了《赫伯恩法案》,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截至1911年,美国铁路运费减少一半。《赫伯恩法案》是联邦控制私人工业进程中的里程碑。

(2)制定和推行了劳动立法。罗斯福上台后,制定了维护工人权利的劳动法条,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行8小时工作制;雇主要给予因工伤亡的工人赔偿;要设置必要的保护矿工安全的措施;限制童工使用等。

(3)罗斯福还实行了一些具有现代眼光的社会政策。他建立起5个国家自然公园以保护森林等自然环境;成立了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划定了禁猎区、禁伐区,保护自然资源;颁布了食品、药物管理条例和肉类检验法以加强卫生保健。

罗斯福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的继任者都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这些政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5.美西战争

(1)内容

为了争夺古巴、菲律宾等地的所有权,1898年4月,美国以“缅因号”军舰爆炸事件为借口,向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中,西班牙军队战败,被迫于1898年12月10日签订了《巴黎和约》。虽然和约规定古巴独立,但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军事控制之下。美国还从西班牙处得到了波多黎各岛和西属西印度各岛、关岛和菲律宾群岛,成为了向远东、亚洲、南美洲扩张的根据地。

(2)影响

美西战争的实质是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美国一跃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为了和英、法等欧洲传统列强竞争,美国先后推动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针对拉丁美洲的“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政策的实现。

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1.物理学

(1)1820年,丹麦学者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规定了电流、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通过实验确立了“欧姆定律”;

(3)1831年,英国物理学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使电力工业得以建立;

(4)19世纪4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5)1851年,英国科学家开尔文和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了热力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耗散定律。

2.生物学

(1)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植物、动物结构的基本单位,初步建立了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正式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学说;

(3)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又发现了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统一的细胞学说基本确立起来。

3.化学

(1)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设计了化学符号制,并于1808年阐述了原子论学说,标志着科学原子论的确立;

(2)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引入了分子的概念,使原子-分子论得以确立;

(3)1824~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人工合成尿素,有机化学的绝大多数重要原理也在1828年到1870年的约40年间基本确立;

(4)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

(5)1867年诺贝尔发明火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自然科学的新突破,符合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技术要求,为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正是这些科学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基本完成,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使世界跨进了电气时代。

1.电机的发展和电能的应用

(1)1821年,法拉第制成了一台用化学电源驱动的近代电动机的雏形。

(2)1834年,俄国雅科比制成了直流电动机,并在183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艘电动轮船。

(3)186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巴奇诺基发明了环形电枢。

(4)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5)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

(6)1882年,法国学者马·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

(7)1891年,电能实际应用中首次出现了三相制,标志着电机发展的新阶段。

(8)1889年,英国建成的特普夫电站是现代大型中心发电站的先驱。

(9)1901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建成了50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远距离输电技术使电能成为更便捷的动力。

2.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1)1869年,法国发明家里诺制成第一台实用的内燃机;

(2)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

(3)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制成高速立式第一台现代四冲程往复式汽油机;

(4)1892年,德国机械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柴油机,狄塞尔机的问世,标志着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发明已基本完成。

3.工业结构的变化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老工业部门的发展,如“平炉炼钢法”等冶炼技术,使得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特点

1.科学和技术结合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范围广、规模大、发展迅速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之后向外辐散,其他各国发展进程缓慢且不平衡。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技术和发明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3.两次工业革命有交叉现象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们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

(1)旧的工业部门得到飞跃式发展,新的工业群也随之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2)生产分工更加明确,生产力大幅提高,生产关系也随之变化,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

(3)科学化的管理开始兴起,其中以泰罗提倡的“科学组织劳动”和“泰罗制”的科学化管理方法最为著名,福特发明了被称作“福特制”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4)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带,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政治方面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2)各列强纷纷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的进程,侵略方式也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3)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五)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其影响

1.垄断组织的产生

垄断组织,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如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

(1)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最早在1857年出现于德国,随后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德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德国也因此被称为卡特尔的国家。

(2)托拉斯是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者与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是美国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第一个托拉斯是1879年成立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

(3)康采恩是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日本的近代工业由于一开始就操纵在得到政府特殊保护与扶持的少数特权资本手中,因此大多采取康采恩的形式,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安田、住友等从事“多角经营”的财阀。

(4)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这也是俄国最主要的垄断形式。

2.垄断组织的影响

(1)积极作用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垄断组织的目的在于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但这也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正是由于以上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因素的存在,因此尽管垄断组织引起了某种停滞和腐朽的趋向,但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发展的速度并没有放慢。

(2)消极作用

垄断组织垄断市场和价格,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掠夺,降低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

垄断组织的形成,其中充满了暴力、欺诈的行为以及种种卑劣的手法。

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造成了争霸局面的形成。

十五、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一)英国宪章运动

1.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强烈不满,为了争取普选权的大规模政治运动——宪章运动也应运而生了。

2.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1838年发布了《人民宪章》。为实现《人民宪章》,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并成立了“全国宪章派协会”,被恩格斯称为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

3.宪章派在1839年、1842年和1848年三次向国会递交请愿书,但都遭到国会的否决和政府的镇压。

4.1848年后,随着英国经济的繁荣,宪章运动逐渐销声匿迹。

(二)第一国际

1.第一国际的建立

(1)第一国际建立的基础

阶级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理论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的巨大理论研究工作,为第一国际建立创造了理论上、思想上的条件。

组织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努力培养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骨干,大大提高了工人组织程度,为第一国际的建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1863年波兰爆发反对沙俄统治的民族起义,遭到沙俄的血腥镇压。各国工会纷纷走到一起声援波兰人民起义,促成了第一国际的成立。

(2)第一国际的发展历程

1864年,英国和法国的工会领袖在伦敦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是公认的第一国际实际领袖。

积极在各国建立支部,如瑞士、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英、法两国的工会数量更多,力量也更强。第一国际的存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国际团结。

带领各国工人阶级联合斗争,支持和参加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和一切进步运动,对其他国家的罢工斗争给予积极的声援和支持。

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各国开始迫害第一国际,英、法两国工联退出了第一国际,加剧了内部的分歧和斗争。1876年7月,第一国际在美国费城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解散。

2.对错误思想的斗争

(1)蒲鲁东主义

蒲鲁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蒲鲁东提出:资本主义违反了平等原则,而共产主义违反独立原则。他试图设计和建立一个“平等”和“独立”的、超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即所谓的“自由社会”。蒲鲁东主义者反对政治运动,试图保存小土地所有制,这些观点遭到马克思和其他代表的强烈反对,1868年以后开始发生分化。

(2)工联主义

工联主义是19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会联合会所执行的政策的总称,它体现的是一种改良思潮。工联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唯一组织,也是国际的主要群众基础和支柱,具有很大的影响。工联的领导人虽然反对蒲鲁东主义,但他们片面夸大工会的作用而忽视政治斗争,只热衷于争取提高工人待遇,而非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3)巴枯宁主义

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创始人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他宣扬绝对的个人自由,否认任何权威,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才是理想的、自由的社会。此外,他还主张依靠流氓无产者,用暴力消灭国家,建立“无政府状态”,幻想在一夜之间便能一举消灭国家,实现“社会清算”。在1869年巴塞尔代表大会上,巴枯宁分子试图篡夺国际领导权和篡改国际宗旨,与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权问题上展开了尖锐的斗争,最终巴枯宁分子的提案因赞成票未超过半数,其阴谋也随之失败。

3.第一国际的历史意义

(1)第一国际用无产阶级团结的思想教育了各国无产阶级,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

(2)第一国际在内部思想斗争中,通过批判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

(3)第一国际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无产阶级运动的优秀人才,积累了斗争经验,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第二国际

1.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1)19世纪末,欧洲工人运动再次高涨,各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2)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团体的建立,为第二国际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费边主义等各国工人运动思想逐渐成型,为第二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2.第二国际的成立

1889年7月14日,各国工人政党在巴黎举行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纪念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的大会。这标志着新的国际组织(史称第二国际)成立了。第二国际摆正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关系,对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第二国际的特点

(1)第二国际在思想上和形式上都是对第一国际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得以正式确定。

(2)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欧美工人运动主要向横向方面扩展,以开展合法斗争为主。

(3)第二国际没有发表成立宣言和章程,也没有设立总委员会,即没有集中的领导机构,只是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团体进行自由联系、协商讨论的松散组织。

(4)第二国际的活动方式是通过代表大会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各国工人政党都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可根据各自的国情制定政策和纲领。

4.第二国际的主要活动

(1)代表大会

第二国际成立后,主要召开了4次代表大会,即:1891年的布鲁塞尔大会、1893年的苏黎世大会、1896年的伦敦大会及1900年的巴黎大会。

(2)国际工人运动

第二国际还将国际社会运动扩展到欧美之外。以社会民主主义面貌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传播到了其他大陆,拉丁美洲、澳大利亚以及日本都先后出现了社会党或社会主义研究会,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还派出了代表出席第二国际代表大会。

(3)修正主义

第二国际从建立开始,内部就存在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三个派别。在前期活动中,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同无政府主义派进行斗争。在长期的合法斗争中,改良主义思潮在第二国际内部愈益发展。恩格斯去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爱德华·伯恩施坦公开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修正,他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不再需要流血革命。随着德国社会民主党迫使政府废除了反社会主义法,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其领导层思想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在第二国际内与各种改良思潮(如英国费边主义)相互呼应。

(4)“橡皮决议案”

1899年,法国社会党人米勒兰加入资产阶级内阁,使国际工人运动处于混乱和分裂的边缘。1900年巴黎大会上,国际领导人考茨基起草了“橡皮决议案”,暂时延缓了国际分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许多社会党的改良派领袖支持本国政府的战争政策,第二国际虽未正式宣布解散,但实际上已经瓦解。

十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理论来源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

2.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早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3.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4.“19世纪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学说,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撰写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等,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1844~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创作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等著作,全面地阐释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发展,初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1.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形成了《神圣家族》一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845年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它指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完整地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全面地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资本论》是这一学说的代表作。

3.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当中的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论证了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在从空想向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

为了向工人阶级传播他们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年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将德国流亡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年底,同盟决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并委托马、恩为同盟撰写一部纲领,即后来的《共产党宣言》。这次大会表明,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具有国际性的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已经建成了。

(四)《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受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宣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宣言》把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3)《宣言》作为党纲,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宣言》指出,共产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它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它的策略原则是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2.《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十七、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

(一)古典主义

1.内容

古典主义是17世纪至18世纪后期在欧洲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在艺术对包含古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模仿,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

2.代表人物

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博叙埃和布瓦洛等。

(二)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盛行的体现启蒙思想的文学,它不是一个严格的流派,而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延伸,它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又富于哲理,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其代表作家有: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等。

(三)浪漫主义

1.内容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出现在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冲破古典主义的“理性”束缚,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多用夸张手法。浪漫主义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对立的派别,前者富有斗争精神,而后者逃避现实。

2.代表人物

积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德国的荷尔德林和海涅。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拉马丁,德国的史雷格尔、布伦塔诺和诺瓦利斯。

(四)现实主义

1.内容

19世纪中期以后,现实主义成为欧洲文学艺术的主流,它是与浪漫主义相对应的一种创作方式,具有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的传统。

2.批判现实主义

(1)思想核心

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核心是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他们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尤其对资产阶级的金钱关系和社会罪恶给予深刻的批判、揭露。其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里、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等。

(2)特征

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上。

批判性。揭露社会罪恶,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是它的主要特征。

宣扬人性。部分作家关心现实生活,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进而表现出对劳动群众疾苦的同情和改变群众贫困境遇的善良愿望,提倡以“道德感化”“仁爱”来感化和唤醒统治者的“良知”。

高超的创作技艺和形式的多样性。采用中、长、短篇小说,戏剧、诗歌、杂记等各类文学形式,成功地塑造了大批典型人物形象。

3.代表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五)自然主义

1.理论基础

自然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后,在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后形成的文学思潮,以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

2.特征

(1)准确地按照事实描绘生活,拒绝对其进行任何评价,也不深入事物本质;

(2)使用自然科学方法即“实验方法”进行创作;

(3)经常从生物学的决定论出发,把人置于病态的环境中进行描写。

3.代表人物

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左拉、福楼拜、莫泊桑、易卜生。

(六)现代主义

1.内容

现代主义始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初,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包括象征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等多种流派。

2.特征

(1)强调表现人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冲动;

(2)表现手法上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

(3)故事情节怪诞、时空任意颠倒、人物形象模糊抽象。

3.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艾略特、福克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