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答: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包括: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指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活动就无从谈起。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持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指某一社会工作者个人,也可以指某一具体的社会工作机构。他们是社会问题的评估者、专业服务的提供者、服务过程的引领者和受助者、改变行为的协助者。他们是社会工作的主体。

(2)受助者

受助者(Client)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或者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他们也是社会工作的主体。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另外,只有受助者生活状态的改善才是社会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与受助者关系的看法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这使它与其他助人活动区别开来。

(4)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是指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着频繁的互动,也会形成多种关系,其中既包括按规范行事的专业关系,也包括因深入交往而产生的、带有某种情感的人际关系。为了保障专业服务的展开和深入发展,达致预期的助人目标,社会工作者要恪守专业关系。当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专业关系也可能会有各自的特点。

(5)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和反应。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在某些场合,助人活动表现为干预行动(Intervention Action),即社会工作者对某些不合理或负面现象的干预,通过干预使这些现象得以向期望的方向转变。

2试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

答: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主要角色包括:

(1)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

(2)支持者

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人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受助人获得发展。

(3)倡导者

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管理者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他必须对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以实现该过程的高效率,避免出现意外问题。管理者的角色不但对社会行政工作十分重要,对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也同样重要。

(5)资源获取者

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络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其他福利服务机构和社会人士,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6)协调者

社会工作需要处理受助者与相关人群及环境的关系,要缓解、消除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时社会工作者就要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在动员多方资源解决受助者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方的支持活动进行协调。

(7)政策影响人

由于某些大面积的社会问题并非由个人生理、心理因素所引发,而是由社会政策和制度因素造成,所以对造成问题的政策或制度进行改变就是必要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将问题的真实情况及自己的科学分析告诉政策制定者,倡导和推动政策的改变,以减缓现实的社会问题并避免类似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

(8)其他

社会工作者还承担对受助者的不良行为进行治疗,协助受助者做某些决策,进行社会工作研究以促进服务等多种职责。

3试述社会工作的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答:(1)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社会工作是助人的职业,帮助有需要的人是社会工作的天职。所有社会工作实践都把帮助有需要、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当作首要任务,因而,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救难

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如战争负伤、意外伤害、经济破产、精神崩溃等都使当事人陷入危险境地,需要他人救援。社会工作者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活动十分普遍。

解困

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帮助,可称之为解困。每个社会成员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困难,当这些困难不能靠自己、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工作单位解决时,社会工作就要承担起帮助解困的责任。

发展

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社会工作促进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促进受助者能力的发展,通过能力发展促进其功能恢复或增强其功能,并达致生活目标。能力发展不但是针对遇有困难者而言的,对预防问题的出现也有重要意义。它不但针对个人和社会群体,对于社区建设也意义明显。人的发展的内容极其丰富。

(2)社会工作在维持社会秩序上的功能

社会秩序的涵义

孔德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社会秩序至少包括两层涵义:

a.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是对这种关系格局的静态描述。

b.社会运行的有序性,是指各部分在变动过程中关系的协调状态。

社会秩序可以分为强制秩序和同意秩序。强制秩序是靠强力压制而实现的秩序,同意秩序则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认同基础上的秩序。

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a.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而危及人们正常生活的现象。严重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社会秩序。社会工作通过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不但可以使当事人过上正常生活,而且可以从深层次上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

b.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社会问题的出现必然造成对社会秩序的冲击,社会工作者从预防问题的角度开展工作,不但使社会成员免遭痛苦,而且也避免了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从而使社会处于持续稳定状态。社会工作所从事的预防性、发展性工作对维护社会秩序的贡献是明显的。

c.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政策是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福利为目标的政策,它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有重要影响。对合理的社会政策的实施能够增强社会成员的满意感、消除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保持社会稳定。在社会政策不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通过建议修改原有政策来追求社会公平,这在客观上会达到真正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这时社会工作者会扮演原政策批判者的角色,但从总体效果看,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4试比较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答: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比较如下:

(1)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从制度层面着眼,它是指一个社会中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2)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福利服务的提供有政府提供、民间机构提供和社区共同体提供三种方式,一般以民间机构提供为主,虽然政府并不完全放弃福利责任。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福利国家”,政府操办的福利服务机构在服务提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改革,即向市场体制转化。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是人们明确的权利、义务意识和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高,有困难的人常常主动求助。

提供服务所需要的资源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但来自民间的支持也占有相当地位。来自民间的支持使服务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从事服务活动的空间,同时它们也必须向社会负责。

由于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比较发达,服务提供更多地采用专业化模式,即由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方法提供服务。

即发达市场经济体带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专业化的。

(3)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在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政府几乎控制了全部社会资源,专业社会福利机构没有发育,社会成员在比较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中生活,其所遇困难也大多在这种组织体系内解决。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依靠行政体系解决社会成员所遇到的问题,所需服务由相应部门提供,所需资源由政府拨付。有困难的人以一种隶属意识向工作组织和政府提出帮助的要求,政府和单位用行政的、非专业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行政化的。

(4)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采取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

国家将社会成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福利服务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由国家拨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资金。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依赖国家的统一政策对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帮助。

在提供福利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通过行政程序并借助于思想工作对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扶。

这些福利服务及解困工作被当作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而列入工作计划。

执行服务和解困工作任务的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有本行业的经验,特别是思想工作的经验,而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所以,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行政性的、非(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国家在农村实行了不同于城市的社会服务制度,除了在遭受灾害时政府组织实施救灾工作之外,农民所遇到的困难基本上由社区性生产集体和自然系统帮助解决,其制度性的服务相当薄弱。

5试分析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答: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地位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地位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缺失是一种诱人的方向,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绝非仅高昂的热情所能达致。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受到它的生存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体制的影响和制约。

(1)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的促进

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恢复重建,来自于社会需要或社会问题的压力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某些思路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既是直接的,也是间接的,既是功能意义上的,也是结构方面的。

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推动作用明显地表现于“政企不分”“企社不分”模式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或者说行政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但在于政府对原生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宽容,从而给它以一定的生存空间,而且由于实施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的行政体制改革策略,一些行政、准行政部门在寻求改革方向时注意到了社会工作的地位。

(2)社会工作专业在两种共生和互动关系中的发展前景

制度间的共生与互动对社会工作专业成长的影响

制度间共生与互动是指作为新制度要素的社会工作同原体制内的某些制度(如单位制、全能政府制)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是在改革开放、政府转换职能和政府在原体制之外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替代物”的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将继续受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因为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工作“制度”与原体制的互动并非对称性的,而是原体制让渡和赋予社会工作以一定的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但有赖于自己的功能活动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且尤其需要原体制提供更广阔的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有赖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力度”。

社会工作内部的共生格局及互动关系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影响

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是政府部门和具有一定行政色彩的群众团体及其所属机构推展的服务社会、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一般是由受过某种形式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士开办的。这两类社会工作形成了共生关系,在依靠力量、工作人员构成、工作范围及资源来源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两类社会工作之间也发生着互动。比较明显的是前一种社会工作在开展某些项目之初常常征询某些社会工作教育者的意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社会工作的准则,而后一类社会工作则通过这种咨询活动希望能够发现专业社会工作的生长点。这种互动显然有利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成长的。

(3)总结

作为新制度要素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者两重生存环境,即已有某些改革的原体制和以行政系统为依托的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有赖于自身的工作积累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存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国家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体制模式的转变。政府依靠原体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制约社会工作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逻辑,这种逻辑又是社会工作专业在同原体制、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的共生及互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

6试分析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

答:我国仍处于、还将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会呈现如下基本特点:

(1)不同模式并存

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社会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社会服务的创新将进一步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承认和接受。同时,行政性社会工作在吸收专业社会工作经验的同时,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两种服务模式并存并持续互动。

(2)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促进政府着力发展社会组织,以社会工作机构为代表的服务型民间组织的发展成为首选。另外,社会工作群体与政府的良好合作、社会工作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也会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双方有效合作,有时可能还需要磨合。

(3)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的倚重

虽然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已获得发展,但它不能脱离国情从而必然发生本土化过程。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仍将为改变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提供发展条件。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将倚重社会工作本土实践。

(4)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型发展

不断提高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新型社会治理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体制的构建,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也会逐渐建立起来。在社会工作本土实践占优势的情况下,专业社会工作将实现嵌入型发展,同时,专业社会工作也会获得一定的独立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