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信息(中南财大2018年研;中传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6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3年研;北师2012年研)
相关试题:狭义信息(江西师大2009年研)
答:信息根据所指范围不同,可以分成三大类:①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②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③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在新闻学里,信息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①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②扩缩性;③组合性;④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⑤相对性。
2宣传(吉林大学2018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5年研)
答: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七个环节组成:①宣传者——谁来宣传(who);②宣传对象——向谁作宣传(whom);③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④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⑤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⑥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⑦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上述七个环节,总称6W1H,这七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3舆论(南京师大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7年研;厦大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华中农大2014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电子科大2012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4舆论的特征(中山大学2017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五个特征。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因此具备这些独有的个性:①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而且始终在开放的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②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④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广泛,影响范围广泛。⑤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因而具有评价性。
5舆论的公共性(华南理工2018年研)
答:舆论的公共性是舆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舆论形成的必要前提。舆论的公共性具体表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那么话题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或说涉及公共利益。与公共利益关联的事务往往能够很快成为公众关注热点,形成舆论。即使是某个偶发的突然事件,能够引发大面积的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也必是因为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实质等构成要素中,蕴含某种或涉及公众人物、或关系公益等触及公共领域生活的因子,具备了公共性,契合了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内在心理。
6舆论导向(复旦大学2014年研)
答:舆论导向是指舆论的倾向,即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态通过对群体中各种意见的碰撞、中和,表现为特定群体对特定问题的特定意见。舆论导向是衡量舆论引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志。舆论导向具有两种性质:①积极的舆论导向,即对社会稳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舆论导向;②消极的舆论导向,即有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阻碍社会发展的舆论导向。
二、简答题
1简述信息的特点。(中南财大2010年研;江西师大2009年研)
答: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单一的物质无法共享和同时占有。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们两人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给我一条信息,我给你一条信息,我们两个各拥有两条信息。信息的共享性使信息得以传播。
(2)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信息的扩缩性特点决定信息开发的多层次性。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和需要。因此,新闻体裁和篇幅并不是由新闻内容决定的,而是依据新闻报道者所需要达到的信息层次决定的。
(3)组合性。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反映出每一位记者的水平。只有真实地反映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的联系,我们才能揭示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起来,是揭示新闻背后新闻的关键所在。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当然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但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认识。信息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侧面可以看出不同的色彩,得到不同的认识。
(5)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这一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受众对信息有各种特殊的需要。尤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小群化趋势日渐明晰,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2简述新闻工作与信息的关系。(电子科大2010年研)
答:(1)信息的定义和特点
①信息的定义
根据所指范围不同,信息可以分成三大类:
a.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b.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c.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
②信息的特点
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是信息必然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信息的其他特点包括:
a.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单一物质无法共享、同时占有。正是由于信息的共享性,才使信息得以传播。
b.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开发具有多层次性,即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
c.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反映出每一位记者的水平。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是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关键所在。
d.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
e.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2)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①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②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③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
a.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事件发生时有动态报道和追踪报道,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这样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b.加强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c.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要求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d.加强全方位报道。即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作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又称“全息”报道。
3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是什么?(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任何宣传都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宣传目标,即争取良好的宣传效益,宣传的七个环节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1)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这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不但宣传者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2)宣传对象——向谁做宣传(Whom)
在漫长的宣传活动史上,宣传对象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到了近现代,宣传对象的地位才被进一步认识。宣传对象是一批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认知结构,有自己的记忆和思想。对于一切宣传,他们会作出能动的反应。宣传对象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的最后鉴定者。
(3)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在宣传效益中,起最后决定性作用的是宣传内容。这包括:宣传者是宣传真理还是宣传谬误;宣传者是提供真实材料、向受众讲真话还是弄虚作假;宣传内容是维护人民利益还是损害人民利益。
(4)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做宣传(Where)
从宏观的社会背景来看,宣传场合有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在封闭的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的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宣传就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开放的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各样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都设法争取受众,受众的思想比较复杂,宣传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比较困难。善于组织和选择具体的宣传场合是取得预期效益的重要一环。
(5)宣传时机——在什么样的时机做宣传(When)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宣传需求是不同的,宣传效益也不同。例如,在局势动荡时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人们急于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宣传对于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局势平稳时期,信息的透明度高,人们对自己已有的思想观点充满信心,强化宣传是最易被人们所接受的。
(6)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宣传要取得成功,动机必须纯正,那就是要为人民利益而宣传。为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广大群众利益,或为个人自私的目的而进行宣传,那必然口是心非,这样的宣传终究要失败。
(7)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这包括所采用的媒介、途径和宣传的手段、技巧。任何宣传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途径,采用一定的手段、技巧。问题在于宣传者是否运用得当、运用巧妙。各种媒介、途径各有特点,宣传的手段、技巧也多种多样。
宣传的成败是上述七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次成功的宣传中,可能有其中的一两种因素起突出的作用,但并不等于其他因素不起作用。
4舆论的定义及其特点。(中南财大2009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舆论及其特点。(兰州大学2018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性。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意见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它都是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2)公共性。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这一意见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或者涉及公共利益,并契合了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内在心理。
(3)急迫性。舆论的急迫性是指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其存在和影响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包括社会人物、事件、问题及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等)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5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研)
答: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这种控制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现代社会中舆论制约可以表现为监督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程度,监督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等,但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因为公益是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
②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决策朝着维护公众利益方向努力,并按此原则产生,但它是否最终维护公益,还要看决策的执行和执行后的结果。
③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的决策监督和制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同样指向决策参与、执行的主体——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进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行使权力,履行责任。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①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的共有的道德规范,任何符合公德的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赞扬,促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更自觉地效仿,例如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相反,某些损害公众利益、违背社会公德的消极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②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员,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服务于其他的社会成员,这使其职业和职业行为因而具备了和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也自然被纳入舆论监督和制约范围内。舆论对其作用过程与对公德行为的作用过程类似,以肯定和否定的意见倾向,产生压力,鼓舞或限制公众职业行为,促其遵从社会普遍认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6简述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而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
(1)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它决定人们感知外界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相应地,也就决定了最终形成的舆论意见的质量。
(2)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信息是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本构成材料,在舆论产生并最终形成的过程中,公众能否及时地、准确地、充分地了解到有关公众事务的全面的信息,对人们能否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即扩大公众的知晓权,对提高舆论质量至关重要。
(3)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高质量的、代表社会前进的舆论意见,其形成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讨论过程,也就是公众能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维护公众表达权,就是提高舆论质量、促进舆论发挥积极作用的举措。
总之,舆论作为普遍的、强大的社会制约力量,虽有正、负两面作用,但从历史长期性和社会发展整体进程出发,舆论毕竟是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具有潜在的、永恒的正义性。而对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而言,要使舆论尽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其强大的监督、促进功能,就要努力提高舆论质量,同时还要强化正确舆论引导,培育良好舆论环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新闻媒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新闻与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工作”有何新的要求?(中山大学2018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湖南大学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武大2015年研;中传2011年研)
(2)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异同。(暨大2017年研)
答:(1)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新闻是指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新闻与舆论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它们的区别如下:
①定义不同。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②传播特点不同。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③主体不同。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2)新闻与舆论的联系
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新闻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特性,不时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这种介入,构成了它与舆论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反映并代表舆论。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都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同时,它的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成公众代言人,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②引发舆论。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而公众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③引导舆论。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引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只是个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者,也不仅是个问题设置者,事实上,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
a.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b.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综上,新闻媒介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3)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
①增强使命担当,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改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紧迫性。当前,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异军突起,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二元媒体结构和二元舆论生态。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闻舆论争夺战对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挑战。在“人人都是媒体”的互联网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传统宣传管理制度和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构成了颠覆性挑战。
②创新媒体管理,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党管媒体的原则,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党管媒体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都必须始终坚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或架空。
③创新媒体业态,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网络传播新常态,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造适应网络空间的、有影响的新型主流媒体。要把新闻舆论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互联网上来,把人财物资源集中到网络信息新产品的生产传播上来,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互联网时代传播特点的融合转型的媒体发展新路,着力打造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渠道、具有强大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新型主流媒体。
④创新方法手段,着力提高主流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主题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的要求,掌握时机、把握分寸、注重效果,做到适时、适度、适当。
⑤创新对外传播,切实增强新闻舆论的国际话语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要适应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需要,切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着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8简述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西南大学2017年研;湘潭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
(1)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河北大学2011年研)
(2)结合实际论述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论述题,西安交大2007年研)
答: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新闻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特性,不时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这种介入,构成了它与舆论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反映并代表舆论
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都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同时,它的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成公众代言人,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而公众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3)引导舆论
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引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只是个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者,也不仅是个问题设置者,事实上,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
①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综上,新闻媒介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这要求我们,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要善于正确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9简述新闻舆论的内涵与特征。(同济大学2017年研)
答:(1)新闻舆论的内涵
新闻舆论是以新闻传媒为载传工具的社会舆论,是舆论主体借助新闻传播方式所表达的共同意见。其中,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舆论是指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新闻舆论则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最新事态的意见表达,是通过新闻手段反映公众意见而形成的舆论。
新闻舆论包括三个基本要素:①新闻舆论的主体——公众;②新闻舆论的客体——最新事态;③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媒体表达。
(2)新闻舆论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舆论产生和形成的过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具备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这是新闻舆论发生的诱因;②具备有利于媒体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往往更有利于新闻舆论的自由发展;③具备有助于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新闻舆论发展所必需的载体和基本物质手段。
新闻舆论的发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①酝酿阶段,即新闻事件引起普遍关注,从而引发不同的意见讨论的阶段;②形成阶段,即思想交流讨论形成的意见通过媒体传播后形成新闻舆论的阶段;③产生效应阶段,即新闻舆论形成并通过媒体及时、充分、广泛地传播,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的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下,这三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已经大大缩短。
(3)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
①现实性,即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新闻舆论反映的对象通常都是最新事态,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最受关注或是最为敏感的话题,有较强的时新性。
②导向性,即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舆论重点反映的只能是居于主流地位的意见和态度。它应当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符合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工作原则,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影响力,即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马克思曾把舆论看作是社会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而新闻舆论更是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新闻舆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所以可以说是一种隐蔽的力量;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人们产生道义上的压力,因此是道义上的一种强制力量。
三、论述题
1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中传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简析新闻与宣传的区别。(简答题,安徽师大2017年研;厦大2016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陕西师大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4年研)
(2)简述新闻、舆论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并举例说明。(简答题,川大2018年研)
(3)新闻、宣传、舆论之间有何异同及联系?(上海交大2018年研)
答: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1)新闻与宣传的联系
①宣传和新闻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②宣传活动和新闻活动都是从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了。因为人类一开始就聚众而居,必须宣传一种理念来凝聚内部,协调行动,教育下一代。
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这在中国的新闻媒介中运用得尤为普遍,两者的联系尤为密切。必须强调的是:当人们把新闻与宣传结合在一起或者利用新闻做宣传时,一定要尊重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新闻当作宣传品——只有宣传味,没有新闻味。
(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由此引出其他一系列区别。
①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人们为了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追逐信息,甚至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取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②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自愿地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动。换言之,宣传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
③传播的方式不同。一条新闻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在一张报纸上,决不可能重复刊登内容一样的一条消息。但宣传却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
④传播的要求不同:
新闻信息传播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a.真实。不容许有任何夸大或缩减,当然更不容许凭空捏造。b.全面。构成一个信息的各种要素必须齐备,一个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必须周全。c.客观。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取舍信息,只能尽可能地按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叙述。d.公正。不管是多数人意见还是少数人意见,是赞成还是反对,是令人喜悦还是令人沮丧,都要如实传播。e.及时。时效是新闻的生命。f.准确。最准确的语言是数学语言,在信息沟通中,一切凡是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都要用数学语言,而不是模糊的语言。
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在宣传上,凡是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的都可以用。
2“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的联系和区别。(人大2017年研)
答:(1)“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
①“新闻宣传”。宣传是指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其特点是:宣传的本质是劝服;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等。“新闻宣传”是指以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性报道或者开展宣传活动,本质是宣传。
②“新闻舆论”。舆论是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新闻舆论”是指新闻引发的舆论,是公众对于某个新闻产生的一致性意见。
(2)两者的联系
①新闻媒介既是“新闻宣传”的工具,也是“新闻舆论”的工具。“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都依托新闻媒介产生,都是新闻媒介造成的一种传播现象。“新闻宣传”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成为新闻的组成部分;“新闻舆论”是新闻传播后的影响和效果,基于新闻媒介才得以发生。
②“新闻宣传”引发“新闻舆论”:
a.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的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b.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源头,以及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于舆论的重要手段之一。
c.“新闻宣传”往往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影响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和重要性的感知,有的继而成为舆论的源头。
③“新闻宣传”引导“新闻舆论”:
a.“新闻宣传”以新闻的形式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知,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在形成意见态度的过程中实际上受到“新闻宣传”的制约。
b.“新闻宣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比如采用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身的宣传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数意见而遵从附和。
总之,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新闻事业的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获取力量,又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两者的区别
①“新闻宣传”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可控的。“新闻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造成的影响,是无序的、自发形成的意见。
②“新闻宣传”代表的是特定利益个人和组织的立场和倾向,为宣传者服务,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新闻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
③“新闻宣传”是单向传播、线性传播。“新闻舆论”是多向传播,且传播过程和影响过程复杂,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为一体,常常产生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传播现象。
3如何理解新闻媒介对舆论的导向作用?(电子科大2013年研)
答:新闻是指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新闻与舆论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但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
(1)新闻媒介对舆论的导向作用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就是新闻媒介对舆论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反映并代表舆论。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都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同时,它的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成公众代言人,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②引发舆论。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而公众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③引导舆论。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引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只是个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者,也不仅是个问题设置者,事实上,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
a.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b.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综上,新闻媒介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这要求我们,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要善于正确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2)新闻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导向性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新闻媒体通过将新闻事件加工处理,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和表现形式进行宣传,突出新闻反映的积极面,来引导人们从正确的方向思考社会现状和政治格局,从而达到其引导群众思想的目的。舆论导向作用是新闻独具一格的特征,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国家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新闻媒体通过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传播形式和内容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是新闻媒体依旧肩负着宣传者、监督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使命。党将新闻媒体的舆论工作列入思想政治的范畴之中,充分利用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正确的指导思想、国家发展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为社会人群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与党的思想达成共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可以说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②新闻舆论导向能够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电视的普及让人们在茶余饭后形成了关注新闻、关注时事的习惯。然而,新闻媒体并非只是传播社会积极面的信息,对社会存在的恶性事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报道,例如违法犯罪行为、贪污行贿事件等。如果新闻舆论导向出现偏差,这些恶性事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作风,当某些人并没有意识到恶性事件的危险性,反而效仿违法乱纪分子的行为时,则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动荡,从而助长社会不良风气,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对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因此,只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引导人们正常地生活,为社会带来福音。
(3)新闻媒介在引导舆论时的注意事项
①新闻媒介在发挥舆论导向功能时要把握好度,抓住有利时机,并申明观点立场,正确引导舆论,并避免矫枉过正。
②新闻媒介的最主要职责是提供新闻信息,任何其他的功能都依附于此而产生,不可本末倒置。
③新闻媒介的观点与对新闻事实的报道要结合起来,只有来源于新闻事实,以新闻事实为支撑,最终又回到新闻事实,用新闻事实来说媒体和记者想说的话,这样才能保证取得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4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论述舆论的社会功能。(电子科大2011年研)
答:(1)舆论的含义
舆论通常被称为“公众意见”或“公共意见”,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关于舆论,有以下四种主要的观点:
①政治哲学的观点,即把舆论看作“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而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
③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地把舆论看作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作是“舆论”,这种观点较多地体现在现代“舆论调查”或“民意测验”之中。
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这种观点把舆论看作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作用。
(2)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①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舆论针对公共事务,在一个社会中,国家权力是最重要、最大的公共权力,它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的对象。这种控制又体现在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决策施行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的监督这三个方面。
②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这是舆论控制作用的又一方面的表现。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的共有的道德规范,自然是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所极力维护的对象。任何符合公德的行为都会受到舆论的赞扬,促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更自觉地效仿;反之,某些损害公众利益、违背社会公德的消极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3)“沉默的螺旋”理论与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在1980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这个理论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正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本人在阐述“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时说明,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