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国外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理论的孕育阶段(远古~17世纪初期)

在这一阶段,幼儿教育思想同整个普通教育学思想一样,都散见在各种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著作中,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代表理论包括:

1.柏拉图的幼儿教育理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阐述了自己的幼儿教育思想:

(1)首次论及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图认为对儿童教育越早越好,甚至主张胎教。

(2)首次提出幼儿社会教育主张。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军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女(不包括奴隶的子女),从出生到3岁,应在国家特设的养育院生活,由经过挑选的乳母养育;3~6岁就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场所接受保姆的监护。

(3)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幼儿教育措施。柏拉图主张对孩子实施体育、音乐、文学、故事、游戏等方面的教育。因为体育能使人变得强壮和勇敢,音乐能使人变得温柔,好故事能培养人的美德,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主张教育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

2.亚里士多德的幼儿教育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第一次提出年龄分期问题,并指出了每个年龄段的教育重点:

(1)0~5岁年龄阶段

应让幼儿多从事游戏活动,教育应以发展幼儿的身体为主,而不能强求孩子学习或工作。

(2)5~7岁年龄阶段

教育应转为以习惯的培养为主,应让孩子尽量待在家里,不与奴隶接触,以免沾染不良的习气。还要教育孩子以正当的快乐作为自身的快乐,学会节制。孩子在这一年龄段可以学习课业,但主要是旁听所学的科目,负担不能过重。

(二)幼儿教育理论的萌芽阶段(17世纪初期~19世纪中期)

在这一阶段,普通教育学已从哲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中分化出来,但幼儿教育理论仍未从教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幼儿教育理论仍散布、混杂于各种教育学的著作之中。

1.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理论

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之作。他在“母育学校”一章中阐述了幼儿教育思想:

(1)母育学校理论

他认为,每个家庭都是一所母育学校,孩子的母亲是最主要的教师;

母育学校应为孩子的体力、道德和智慧的发展奠定基础。应当把一个人一生中所需的一切知识的种子都播植到孩子的身上;

夸美纽斯为母育学校制定了一套教育计划,编写了《世界图解》的幼儿教材。

(2)幼儿教育措施

在体育方面,让孩子愉快并有规律地生活,给孩子活动的自由;

在德育方面,让孩子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并养成好的习惯,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在智育方面,认为智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训练孩子的感觉;

在劳动方面,要求训练孩子从事最基本的手工艺劳动。

(3)重要意义

夸美纽斯总结了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幼儿教育经验,第一次以家庭为背景,较系统地探讨了幼儿教育的规律,为世界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洛克的幼儿教育理论

英国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幼儿教育思想。

(1)“白板说”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观念,人生来就如一块白板,理性和知识都从经验中来。

他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儿童的各种需要、行为表现及生理特征,进而提出了儿童体育、美育、德育和智育的具体建议。

(2)对“白板说”的评价

“白板说”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但忽视了儿童的遗传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没有意识到环境、教育、遗传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3.卢梭的幼儿教育理论

(1)主要观点

法国的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对封建的旧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

他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好的,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顺应儿童的天性;

父母应教养孩子,努力提高孩子的体质,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发展孩子的感觉和语言;

详细地论述了“发现法”,主张对孩子进行直观教学,让孩子在活动中自然成长。

(2)影响

唤起了人们对儿童天性的注意和尊重;

开儿童中心主义或放任教育之先河。

4.欧文的幼儿教育理论

(1)幼儿教育理论

英国的欧文在《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等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独到的幼儿教育思想:

他非常重视人的性格形成,认为人的性格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一般贫民没有条件和能力教育孩子,应把这些贫民的子女送到协作社或新村接受公共教育;

他主张用科学代替宗教和迷信,让儿童学会辨别真伪、吸收真正的知识;

教师要亲切和蔼地对待幼儿,用实物和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与孩子开展热烈的交谈,以便使孩子能学到一般课程的初步知识。

(2)幼儿教育实践

欧文于1816年在苏格兰组建的“性格形成新学园”,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其办园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幼儿公共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三)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至今)

这一时期,正规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建立并逐步发展,幼儿教育理论也从教育学中正式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幼儿教育实践同步。幼儿教育理论再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幼教理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幼教理论分化发展之势。

1.资本主义国家幼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德国的福禄贝尔在《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法》《母亲与儿歌》《幼儿园书信集》等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幼儿教育思想:

福禄贝尔将人类的初期发展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他认为,婴儿期的教育应以养护为主,发展其动作和感觉;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

福禄贝尔倡导自由教育

a.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出生时善的本质已处于萌芽状态。人的发展就是这种内在的善的本质的发展,教育可以助长这种发展。

b.他认为一切真正的发展、所有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自导的、帮助儿童内部发展的过程。教育的教学和训练在根本原则上必须是被动的、顺应的,重点应放在维护方面,而不是命令、专断和干涉。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

c.他认为儿童有活动、创造、艺术和宗教四种本能;蕴藏着自然性、人类性和神性三种特性。这三种特性分阶段形成,教育要促进儿童内在力量的和谐发展,引导儿童由“自然的儿童”发展为“人类的儿童”,进而成为“神性的儿童”。

他建立了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完整的课程

a.主张幼儿园发展儿童的感觉器官,扩大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培养幼儿过集体生活和自我料理的习惯,授给幼儿了解的道德要素,主张用直观和游戏的方法教育幼儿。

b.他提出的三种教育方法

第一,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

第二,在游戏中发展;

第三,充分利用恩物,在操作恩物中发展。

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将游戏列入课程之中的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有三方面:

a.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b.儿童在游戏中自由自在,获得愉悦体验,以提高教育效果;

c.儿童在游戏中遵循游戏规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贡献

福禄贝尔被誉为“近代幼儿社会公共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尽管他的理论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有宗教的迂腐或非科学的成分,但他毕竟建立起了幼儿社会教育的理论体系。

(2)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

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在她的《蒙台梭利方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中阐述了自己的幼儿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主张

她提出儿童发展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肉体化过程、潜在能力和吸收性心理。

a.心理胚胎期

心理胚胎期指儿童的心理有一逐步成长的过程,存在潜能发展的阶段性和敏感期。

b.肉体化过程

肉体化过程指婴幼儿的身体逐渐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发生行动和行动逐步自如的过程。

c.潜在能力

潜在能力是人生来就有的,这种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发展使儿童逐渐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系统。

d.吸收性心理

吸收性心理指儿童受潜在能力驱动的儿童所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影响并加以适应的能力。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目的

a.生物目的,即帮助个体自然发展。

b.社会目的,即使个体适应并利用环境。教育要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

蒙台梭利其他幼儿教育思想

a.认为真正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儿童工作遵循自然的法则,即秩序、独立、自由、专心和重复练习五个原则。

b.非常重视幼儿的感官教育和读、写、算,主张幼儿在自由自发的活动中训练各种感官和学习读、写、算。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的贡献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比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少了些宗教色彩,多了些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且吸收了近代教育学的部分进步观点,因而更具科学性。

(3)杜威的幼儿教育理论

美国的杜威是20世纪对幼儿教育理论影响极大的教育家。他的著作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

杜威的教育思想

a.杜威宣扬“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自然生长,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的生活过程。

b.他主张将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c.他看到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重大作用,主张儿童在生活和活动中学习,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他过分信任和夸大了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理念,成为20世纪早中期幼儿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皮亚杰的幼儿教育理论

瑞士的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也是现代世界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主要教育思想

a.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动作是主客体的桥梁,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物体。

b.他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认为智力是积极主动的结构,认识发展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儿童智力的发展过程,是其认知结构,即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建构的过程。

c.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四因素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a.儿童心理发展是内部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具有联系性和阶段性;

b.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它的标志就是年龄特征;

c.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

d.每一阶段都有其质的区别,儿童新的发展是许多因素融合作用的结果,是由没有系统的联系到构成整体。

主要贡献

a.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发生认识理论,为现代幼儿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

b.他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思维发展的工具,描绘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路线。

c.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深入探讨了儿童的语言和道德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使人们对儿童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维果斯基的幼儿教育理论

维果斯基(1896~1934)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包括《思维和语言》《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学龄期教学与智力发展问题》等。他的教育主张包括:

心理机能的提出

a.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的影响下,从低级的心理机能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b.心理机能转化的标志包括随意性机能、抽象性机能、以词或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c.在心理发展的机制和因素方面,他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

d.他意识到了人与动物适应自然的不同方式和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符号中介说”(工具理论)的提出

a.认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拥有工具和符号。语言是思考和认知的工具,可用于进行社会性互动和活动;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反思。

b.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

心理发展内化说的提出

a.任何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最初都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而后以语言为中介,移至内部作为内部的活动形式,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b.教学就是让学生内化人类经验,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教学是教师支持、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灌输。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

a.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第一,现有发展水平是儿童独立可以完成的任务所代表的水平;

第二,潜在发展水平是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的任务所代表的水平。

b.“最近发展区”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第一,儿童的学习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

第二,教学应建立在正在形成的心理机能之上,走在心理机能成熟的前面。

主要贡献

维果斯基揭示了人类整体与个体心理发展的本质、标志、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他的教学心理思想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是现代流行的“支架教学”观的渊源和理论基础。

(2)克鲁普斯卡娅的幼儿教育理论

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在《妇女与儿童教育》《论学前教育的玩具》《学前教育》等著作中,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幼儿教育理论。

思想主张

幼儿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必须为劳动人民服务,为工人阶级新一代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主要贡献

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幼儿教育理论的创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乌索娃的幼儿教育理论

乌索娃(1898~1965)是苏联杰出的幼儿教育理论家。她在《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教学理论中的感觉教育问题》《幼儿园的作业》等著作中,构建起了独特的幼儿园教学理论。她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

教学是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提出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幼儿教学指示法”。

提出了感觉教育的新体系

a.主张按一定的教学大纲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感官训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

b.主张将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觉教育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让孩子在感官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其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4)福辽莉娜的幼儿教育理论

福辽莉娜(1889~1952)是苏联研究幼儿美育的杰出的教育家。她在《学前教育学》《儿童的造型创作》《学前儿童的美育》等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幼儿美育思想。主要包括:

她认为应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从早期开始发展孩子的创造性;

她为幼儿各年龄阶段制订了造型活动教学的示范性大纲,提出了幼儿美育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她为幼儿各年龄段制定了有关主题画、实物画、装饰画、意愿画的具体的教学要求;

她的幼儿美育思想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基础,对苏联的幼儿美育理论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3.当代幼儿教育理论

(1)适宜发展性教育思潮

含义

a.教育要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适宜;

b.教育要与每一个儿童的个人特点相适宜。

因此,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育的适宜发展性。

背景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于1987年针对当时美国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过分强调早期正规的学习,忽视儿童的游戏和童年快乐等问题而提出。该概念非常强调儿童作为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性和主体性。

主要理论

a.儿童的个别差异方面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之间的个别差异被理解为在生长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而不是能力的量方面的差异。教育者的任务是调整对每一个儿童的态度和期望,使得课程与儿童正在出现的心智能力相配,使每一个儿童在课堂中获得均等的发展可能性空间,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发展上的特点,促使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进步与提高。

b.儿童的主体性和学习方面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发展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一,从主体性这方面分析,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是主动积极地以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来理解对象,形成具有自己的认知结构特点的认识。在教育上,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鼓励儿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环境,尊重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从客体性的角度考虑,儿童的认识来源于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的相互作用

对儿童来说,其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自发的发现学习和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讲授进行的接受性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适宜发展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思维者。

评价

从课程来源、成人责任、评价过程等方面分析,适宜发展性教育思潮具有儿童中心论倾向;重视儿童家庭的影响;强调经验的建构;儿童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相对忽视社会和知识方面。

(2)瑞吉欧幼儿教育

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意大利的一座小城——瑞吉欧·艾米里亚在马拉古兹、凯兹、爱德华兹等人的发起和带动下,推出了堪称影响世界的幼儿教育体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其重要著作。

主要主张

a.社会和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是全社会的事

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市政工程,享有12%的政府财政拨款。幼儿家长可以参加幼儿学校的所有环节的事务,并自觉承担起这一责任。

b.学校管理风格是民主与合作

瑞吉欧教育系统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联盟,一个教师和儿童都可同样获得“家一样感觉”的地方。学校中,没有一般行政机构中的行政事务,教师之间没有层级之别,他们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共事者。

c.实行弹性计划和项目教学(也称方案教学)

瑞吉欧教育中的课程为“弹性计划”或生成课程,即强调过程中的设计而不是活动前的设计,师生共建课程。教学方面,主要采用师生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将儿童的兴趣和努力积聚在宏观目标之下,通过老师对儿童的活动关心、支持、建议和帮助来实现活动的继续和伸展。

d.一百种语言是儿童学习和表达的手段

该理论认为儿童学习和表达是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绘画、雕塑、语言等多种手段的融合。儿童的这些表达手段记录和表达了他们的记忆、想法、预言、假设和情感,教师可以借以与之沟通,判断儿童的学习情况。

e.教师通过合作学习与反思实践而成长

瑞吉欧的幼儿教师不是专门训练出来的,而是通过进入一个充满各种关系(与孩子家长、其他教师、教研员、幼儿)的环境学习而成。各位教育者构成了合作的共同体,幼儿教师的成长和幼儿的成长被视为“连续体”。

f.开放的环境是学校的第三位教师

瑞吉欧设计改造环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环境的开放性和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保证教室间的衔接,学校向社区开放。

g.不追求独特性和模式化

该理论认为,模式意味着固定程序化,而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并不刻意追求独特性,如没有经典的教材、昂贵的教具、严格的教学步骤和名师的指点,其特色是自然呈现出来的面貌。

(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彩光谱方案

加德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其发表的著作包括《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受训练的心理》《智能重组》等。

教育主张

a.他认为智力是解决问题或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表现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应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现实环境中的创造力为指标来定义一个人的智力;

b.他反对传统智力观和智力测验,认为那只是测试了学校的教育内容,而忽视了对个体生存发展具有同等意义的其他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

a.他认为智力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智力都有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脑部定位,每人都有多种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智力,这些智力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b.他提出的七种智力分类

第一,言语智力;

第二,逻辑一数理智力;

第三,视觉空间智力;

第四,身体运动智力;

第五,音乐智力;

第六,人际智力;

第七,自我反省智力。

c.各种智力的关系

第一,各种智力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表现程度不同,如果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指导,加上个人努力,可以使每人的七种智力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第二,人的智力应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智力和智力行为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多彩光谱方案

幼儿园实施的多彩光谱方案,对儿童智能的测试基于对儿童生活、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对儿童智能的七个方面及学习风格、个性特点进行评估,目的是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倾向;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试图探索出一套高度个体化的教育方法。

评价

a.该理论拓宽了智力的概念和人们观察人类智力表现的视野;

b.该理论有利于树立多种人才观和成就观;

c.有利于对幼儿的因材施教和启发指导;

d.该理论主要存在于观念的层面,操作性比较差。

二、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理论的孕育阶段(远古~1840年)

在这一阶段,幼儿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各类学科中,内容极其丰富。但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思想基本上以家庭为背景,属幼儿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

1.颜之推

南北朝的著名学者颜之推(约531~595)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张对小孩及早施教。他十分赞成“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的俗谚,也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主张择邻而居。颜之推还主张父母对子女必须做到“威严而有慈”。他认为,父母对子女应一视同仁,不能偏爱。颜之推的这些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2.王守仁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1472~1528)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特点。王守仁的这一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王廷相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王廷相(1474~1544)指出,必须注意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教育应以正面引导为主。他认为,儿童应在与外界物体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否则就会孤陋寡闻。王廷相的教育主张,实际上揭示了儿童先入为主的心理特征和在活动中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教育理论的萌芽与产生阶段(1840~1949)

1.概述

这一时期,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产生并逐步发展,幼儿教育法规开始出现,幼儿教育制度也初步建立。我国近代幼儿教育理论形成的基础有两个方面:

(1)国外的教育理论

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理论,在这一时期,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桑代克、孟禄等人的教育思想先后传人中国;

(2)国内的经验总结

总结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中国化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以及老解放区的经验。

2.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的幼儿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大同书》中。

(1)主要观点

大同世界的儿童应实行公教公养;

儿童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

妇女一旦受孕,就应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孩子生下之后,应注意科学护理,应让孩子在育婴院中接受早期教育。

(2)贡献

康有为对人本院和育婴院的环境、建筑、设备、医务、教育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是我国第一个倡导幼儿公育的思想家。

3.张之洞(1837~1909)

张之洞的幼儿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劝学篇》中。

(1)主要观点

基本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指出,无论任何学堂(包括蒙养院),“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

(2)贡献

张之洞厘定了中国第一部幼儿教育法规,第一次确定了蒙养院在学制中的地位。尽管他的有关幼儿教育的思想充满矛盾,但他毕竟使我国的幼儿教育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4.鲁迅(1881~1936)

(1)著作

体现鲁迅幼儿教育思想的著作包括《随感录二十五》《二十四孝图》《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等。

(2)主要观点

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的儿童观,主张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他认为,封建制度下的家长,要么只管生,不管教;要么不把孩子当人,用迷信和旧礼教摧残孩子,使孩子失去童心和个性;

他倡导尊重孩子个性的新教育,主张培养孩子健康、活泼和独立自主的性格。

(3)贡献

鲁迅对旧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批判,对新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倡导,为我国近代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变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5.蔡元培(1868~1940)

(1)著作

体现蔡元培幼儿教育思想的著作包括《贫儿院与穷人教育的关系》《美育实施的方法》《新教育与旧教育的歧点》等。

(2)主要观点

倡导“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观、幼儿公育思想以及幼儿美育;

他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儿童自由发展;

幼儿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依次在胎教院、育婴院和幼稚园中进行公育;

胎教为美育的起点,三级幼儿教养机构应环境优美,以优美的环境熏陶孩子,以优秀的艺术作品教育孩子。

(3)贡献

蔡元培的幼儿教育观尽管在当时有些不切实际,但对我国近代幼儿个性教育、幼儿公育和美育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6.陶行知(1891~1946)

(1)著作

体现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著作包括《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

(2)主要观点

倡导劳苦大众服务的幼儿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观;

主张幼稚教育应面向工厂和农村,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服务;

主张教学做合一,解放儿童的手、口、脑、眼、时间和空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3)贡献

陶行知是我国平民幼稚教育理论的首创者和实践的开拓者,他第一次提出幼儿教育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主张教学做合一。他的“艺友制”幼师培养方式也为我国近代幼师培训打开了新的思路。

7.张雪门(1891~1973)

(1)著作

张雪门的幼儿教育理论著作有《幼稚教育新论》《新幼稚教育》。

(2)主要观点

他提出改造民族幼稚教育的主张和行为课程论。

幼稚教育的四项目标

a.铲除我国民族的劣根性;

b.唤起我国民族的自信心;

c.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

d.锻炼我国民族为争中国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选择教材的标准

a.教材必须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b.教材要合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c.教材要合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d.教材要合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3)贡献

张雪门的这种重视幼儿经验和活动,注重儿童活动中学习的思想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

8.陈鹤琴(1892~1982)

(1)著作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发展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等。

(2)教育思想

他主张幼儿教育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讲科学。

重视游戏的作用

他深入地探讨了儿童游戏的意义、特征、种类、游戏与年龄的关系、游戏材料等一系列的问题。认为游戏能锻炼孩子身体,缓解紧张情绪,体现活动愉悦,展开儿童的想象;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事半功倍。

“活教育”理论

他批判地吸收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创立了“活教育”理论,成为我国幼儿课程论的奠基人。

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编制法

a.十大原则包括: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儿童性、连续发展性、现实性、适合性、教育性、陶冶性和言语性。

b.具体编制法包括:直进法、圆周法和混合法。

(3)贡献

陈鹤琴的幼儿园课程论,对我国近代幼稚园的课程建设和近十多年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是我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

9.张宗麟(1899~1976)

(1)著作

张宗麟的幼儿教育理论著作有《幼稚教育概论》《调查浙江幼稚教育后的感想》等。

(2)教育思想

他分析了当时世界上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历史和新趋势,概括得出幼稚园课程大致分为音乐、游戏、故事、图画、自然、识数等。

他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应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课程的内容,应来源于儿童的自发活动,来源于儿童与自然界和人事界接触的经验,来源于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

幼稚园课程制定的总原则是“生活便是经验,整个的社会便是学校”。

具体要求包括:

a.要多注意儿童动的工作;

b.鼓励幼儿多与自然界接触,保持他们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c.注意儿童个体的小社会,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d.多注意儿童的直接经验。

(3)贡献

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任职期间,做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为我国幼儿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开创了我国幼儿教育实践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先河。他总结的“中心制”课程,是我国当前提倡的综合式课程的前身。

(三)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它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1949年~1957年

我国借鉴苏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接管、改造旧中国的幼儿教育,发展新的幼儿教育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初步确定了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针、性质、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从而建立起了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幼儿教育体系。

2.1958年~1976年

我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运动——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使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大起大落,直至处于崩溃的边缘。初步建立起来的幼儿教育理论,遭到了错误的批判或歪曲,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口号,以及成人化、教条化的非科学的思想。

3.1977年~现在

(1)进步之处

该阶段的幼儿教育实践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国家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文件;

幼儿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幼儿教育理论,在借鉴国外现代的幼儿教育理论、总结我国历史上的幼儿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恢复和发展。

(2)主要成果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成立

自1978年中央教科所开设“幼儿教育研究室”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区、县四级幼儿教育研究机构网。

幼儿教育书刊丰富多彩

a.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一份幼儿教育方面的报刊。

b.1987年,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与长沙师范合办《学前教育研究》,从而使我国有了第一份幼儿教育理论刊物。

c.十多年来,我国出版了大量的幼儿教育书籍。翻译出版了日、美、法、苏、瑞士等国的幼儿教育著作;整理出版了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教育家的论著。

幼儿教育研究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

a.既有对幼儿生理、心理的研究,又有对幼儿教育的研究;

b.既有综合教育的研究,又有分科教学的研究;

c.既有对幼儿园教育的研究,又有对幼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研究。

(3)我国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实例

1983年,赵寄石领导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教师,指导南京市实验幼儿园进行“综合教育结构的探讨”。郑慧英、谢笛梅等人组成的综合教育实验组,以常识教育为中心,进行幼儿园综合教育实验,她们首先打破了新中国建国30多年来的分科教学模式,拉开了幼儿园综合教育改革与实验的序幕。

1987年,史慧中主持的“适应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对我国10个省(市)城乡幼儿园的环境设备、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当时幼儿教育的成绩和不足,这为我国此后制定幼儿教育政策和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建立家长委员会。自此以后,幼儿园家长工作一直是幼儿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方明多次在《学前教育》上发表她的有关家长工作和家庭教育的主张。她认为,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的保教知识,实现“家园配合”,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她还研究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法、幼儿家庭教育的优缺点等问题,有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进程。

1990年,朱慕菊主持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调查了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杭州、兰州等地区的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状况,并在部分地区进行了幼儿入学准备教育的实验,从而更正了以前关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一些片面看法,总结出了一整套幼儿社会性准备、读写准备和数学准备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4年至l995年,朱家雄主持研究了幼儿园环境教育问题。他们通过调查和实验发现,幼儿活动室的空间密度对幼儿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他们还对幼儿园环境设计、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心理环境的创设、环境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总结了我国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经验,为我国幼儿园环境育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在“七五”至“十五”期间,南京师范大学的赵寄石和中央教科所的沈芝莲都对农村的幼儿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央教科所的史慧中对幼儿教育如何适应国情、提高质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南京师范大学的屠美如对儿童早期艺术教育改革和综合艺术教育的尝试;冯晓霞对幼儿教育诸种政策的研究;刘焱、李季湄、袁爱玲、虞永平等对幼儿园游戏和课程的细化和深入的研究;刘占兰对幼儿教师培训过程和方式的试验;还有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探索。所有这些努力,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四)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概述

1.综观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道路极为坎坷,甚至出现过中断、倒退的局面。

(1)在1840年以前漫长的古代社会,我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幼儿家庭教育经验,但这些经验没有得到精心的搜集和整理,更缺乏科学的论证。

(2)1840年至1949年,我国教育家在借鉴西方幼儿教育理论,总结我国早期幼儿社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力使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理论得以萌发。

(3)新中国成立后,早期宝贵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取而代之的是从苏联移植过来的幼儿教育理论,而这些移植的理论在1958年之后的三次政治运动中,又几乎被毁。

(4)至1977年,我国幼儿教育理论才开始走上平坦的、蓬勃发展的道路,各种幼儿教育理论才得以充分地熔炼和提高。

2.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由于被迫反复重建,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因此,其理论水平较低,并难以对我国幼儿教育实践提供一贯、有力的支持,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实践的科学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