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专题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编码和解码(北邮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北大2010年研;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编码和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编码(encode)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解码(decode)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2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北大2006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又称意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或意义。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3乔治·赫伯特·米德(电子科大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其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4符号(复旦大学2018、2013年研;北交2016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2014、2010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

答: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传播学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非语言符号包括:伴生符号、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代表事物的形式;被符号指涉的对象;对符号的意义解释。这三种要素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5符号互动论(北大2018、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研;暨南大学2015年研)

答:“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lism)是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其开创者是米德。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人类之所以认识自我,形成群体,构成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意义而进行的。

符号互动论的思想基础是,个体基于对象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对对象采取行动,而这些意义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同时这些意义也通过个体的理解过程得到修正。由于行为具有符号意义,因此行为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单位,行为是社会的,因为它由另一个个体来解释。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强调人际传播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罗杰斯指出:“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交互论的观点。”

6符号的任意性(深圳大学2005年研)

答: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的语言学系统。

7语言符号(暨南大学2012年研)

答:语言符号(verbal)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的、约定俗成的习得符号系统,用以表达一定地域社群或文化社群的经验,包括口语和文字两大部分。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长期保存;文字能够打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扩大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8互文性(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其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互文性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9讯息(message)(北邮2008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研;武汉理工2005年研)

答:讯息(message)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10信息(information)与讯息(message)(人大2014年研)

答:信息是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对接受者来说,它是预先未知的事理,具有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扩散性;信息的传递性;信息的扩充性;信息的浓缩性;信息的替代性。

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讯息在中文里与信息意思十分相近,但又有微妙区别。讯息的外延比较狭窄,它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它是信息的一种;信息的外延更广泛,不一定能够表达完整的意义。

11非语言传播(南开大学2014年研;上海交大2014年研)

答:非语言传播又称“非言语沟通”,是指人类运用非语言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非语言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美术和建筑等。非语言传播是人类最古老的媒介,至今仍在人类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2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清华大学2007年研)

答: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结构主义学说的开创者,其符号理论促进了符号学科的建立。

索绪尔1857年生于日内瓦,1878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则系统》。1881年他到法国巴黎,在整整十年间他培养了梅耶、格拉蒙等语言学家,建成了法兰西学派。1907年起,他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索绪尔1913年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他材料编辑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于1916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该书集中体现了索绪尔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13象征性互动理论(华南理工2018年研;北工商201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研;南昌大学2016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湖南大学2008年研)

答:象征性互动理论由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创立。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H.G.布鲁默、T.西布塔尼、R.H.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揭示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它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性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4象征性文化(symbolic culture)(人大2004年研)

答:“象征性文化”是指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将文化理解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把文化定义为“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和知识的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体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文化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

15意义(西北大学2015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