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6×5分=30分)
1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是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两个特性:
(1)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效用。
(2)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由于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物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物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2非价格竞争
答:非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使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并使之具备差别优势,以推动产品销售的竞争方式。非价格竞争主要是指垄断竞争行业内的厂商通过广告、售后服务、产品差异化等方式参与竞争的方式。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增加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依赖程度,增强产品的垄断程度,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非价格竞争策略主要有:差异化竞争策略、战略联盟、情感营销策略、商业科普竞争策略。非价格竞争的特点是:
(1)非价格竞争是一种产品单一因素竞争向多因素竞争的转变;
(2)非价格竞争是从注重产品内在因素竞争向产品内外因素相结合竞争的转化;
(3)非价格竞争实现了销售方式从推销观念向营销观念再向竞争观念的转化。
3技术替代率
答: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其英文缩写为MRTS。用ΔK和Δ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LK=-ΔK/ΔL或MRTSLK=-dK/dL。
在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4凯恩斯陷阱
答: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性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的水平,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凯恩斯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凯恩斯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凯恩斯陷阱的现象。
5货币幻觉
答:货币幻觉是指,价格变动或货币存量变动,而其他真实变量,如实际收入、相对价格、实际利率以及包括实际现金余额在内的实际财富等皆未变动时,人们由于只注重名义价值的改变而改变对商品或劳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一种心理错觉。
货币幻觉可能来自对币值的错误估计,从而货币幻觉是个人(或企业)的一种非理性抉择行为。如果准确地估计到名义货币量的实际值,在其真实财富未变而只是名义收入变动,并且其嗜好、习惯等未改变时,经济主体是不会在供给(或需求)商品或劳务的数量方面做出与原先不同的抉择的。以工资为例,人们易于发觉绝对货币工资增减的变化,而较难发现物价水平的变动,当物价与工资按同一比例提高时,人们会把货币工资的增加视作实际工资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使实际的消费水平上升,这时就称为存在货币幻觉。货币幻觉的另一个例子是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区别:在存在正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只有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利率才是投资者现实地得到的利率水平,这种区别在决定投资支出时尤为重要。
6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答:最终产品是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型钢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能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例如服装是最终产品,可以直接消费,但用于服装生产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纱等产品就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必须说明的是某些产品,如煤炭、棉纱等,在核算期间没有参与生产而是以库存形式滞留在生产环节以外的这些产品也应理解为社会最终产品。
二、简答题(6×10分=60分)
1机会成本概念与一般理解的成本概念有何区别?
答:(1)一般理解的成本大多是指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和使用的且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其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中会直接反映出来。会计成本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惟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会计成本是显性成本,它可以用货币计量,是可以在会计的账目上反映出来的。除了会计成本之外,还有另一种隐性成本。隐性成本往往不被管理者所认识。它与显性成本即会计成本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隐性成本不能直接从账面上反映出来,因而难以精确计量。机会成本就属于隐性成本。
(2)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而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即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由此产生经济成本的概念,即厂商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机会成本。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一般首先分别研究厂商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然后再根据各种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计算产品的经济成本。设Ce为经济成本,Xi为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Pij为第i种投入要素的第j种市场价格,则
2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也有人说,气候不好反而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后谷物会涨价,农民因此而增加收入。试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对这两种说法给予评价。
答:相对于第二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农民的最终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产量和价格。气候不好必然会导致产量下降,但是这种说法没有考虑价格因素,从而就不能对最终的收入作出准确判断。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在我国民间被形象地概括为“谷贱伤农”。这种现象可以用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来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其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在图1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为P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3分析说明不同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就是所谓经济体制问题。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划分,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类型: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1)自给经济的特征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2)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模式如同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这种体制,从理论上也许可以证明资源能够达到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但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不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效率较低,因此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但是,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并不是万能的。在克服垄断和外部性,提供公共物品,管理信息、调节收入分配、控制经济波动等诸多方面,市场都无能为力,需要国家或者政府出场来发挥调节作用。
(4)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政府限制私人的某些活动;垄断的成分限制完全竞争的作用。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这种体制被认为是最好的制度,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较好的协调。
4如果总供求所决定的价格水平过高,在不考虑就业水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答: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供给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这里所说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出来的。
如图2所示,当总需求曲线(AD)和总供给曲线(AS)相交于E0点时,产量(y)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yf),价格为P0,而此时的P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如果此时总供求决定的价格水平P0过高,则可以采取经济措施,使AD和AS曲线移动,降低价格水平。经济中的许多因素都会移动AD和AS的位置,使二者的交点脱离E0。
图2 总供求曲线
为了使价格下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使AD曲线左移,降低价格。
紧缩的财政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有:①增加税收,以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和个人的投资热情,并抑制总需求的膨胀;②发行公债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③消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以此来减少政府支出。
紧缩的货币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有:①中央银行利用货币发行权降低货币供应量;②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债券,减少货币供应量;③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④提高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2)减少关税,降低进口原材料的价格。总供求所决定的价格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原材料价格过高。一些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虽然高关税有利于保护本国产业,但是却导致进口部门成本上升,从而间接提高了商品的价格,造成通货膨胀。因此,为了调节价格至合理的水平,有必要降低关税。
鼓励技术进步,降低工资水平,促使A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①鼓励技术进步,对科技发明给予政策上的保护,保护其产权,并给予补贴和奖励。因为,技术进步可以使生产成本下降,扩大总供给,降低价格。
②降低工资水平可以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下方移动。
5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1)凯恩斯消费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户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社会保障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家户收入。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2)生命周期理论
一般说来,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这时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可能偿还青年时代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些钱以备养老。等到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所谓负储蓄状态。
根据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假定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消费是与他们在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相关的,而前者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6什么是挤出效应?为什么会出现挤出效应?
答:(1)含义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即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出现挤出效应的原因
在政府支出增加而引起价格上涨时,如果工人由于存在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例如,物价上涨了,名义工资虽未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价未变时一样提供劳动,就是只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因而可被称为具有货币幻觉,或受工资合同约束等原因未能与价格上涨同步调整工资,那么,在短期内,由于企业对劳动需求增加,因此,就业和产量将会增加。然而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政府支出就会完全地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支出。
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推行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但一般说来,不可能对私人投资支出产生完全的“挤出”,因而这种政策多少能使生产和就业增加一些。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使总需求水平提高,产出水平相应提高,从而使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了,但货币名义供给量未变),因而利率会上升,并导致投资水平下降。
三、计算题(2×10分=20分)
1已知某厂商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生产单一产品。他在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上都具有垄断力,其要素生产函数为Q=60L0.5K0.5,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243×106P-3,厂商的劳动供给函数为L=64×3-1×10-12W3。在短期,资本固定为2500单位。求当厂商利润最大化时:
(1)所雇佣的工人人数L;
(2)每个工人的年工资W;
(3)厂商的年产量Q;
(4)产品的价格P。
解:将K=2500代入生产函数Q=60L0.5K0.5,并进行求导后可得:MPL=3000×0.5L-0.5=1500L-0.5①
由产品需求方程,得:P=2431/3·102·Q-1/3,于是TR=PQ=2431/3·102·Q2/3。
则:MR=2/3·2431/3·102·Q-1/3=721/3·102·Q-1/3。
将生产函数代入,并由已知K=2500,可得:MR=721/3·102·3000-1/3·L-1/6=241/3·10·L-1/6②
将式①与式②相乘,可得:MRPL=MR·MPL=241/3·10·L-1/6·1500L-0.5=811/3·104·L-2/3。
另一方面,由劳动供给函数得W=64-1/3·31/3·104·L1/3=4-1·31/3·104·L1/3。
于是WL=4-1·31/3·104·L4/3,MFCL=4/3·4-1·31/3·104·L1/3=3-2/3·104·L1/3。
(1)利润极大化条件是MRPL=MFCL,有:811/3·104·L-2/3=3-2/3·104·L1/3,解得:L=9。
(2)将L=9代入劳动供给函数,得:W=4-1·31/3·104·91/3=7500。
(3)将L=9及给定K=2500代入生产函数,得:Q=60·90.5·25000.5=9000。
(4)将Q=9000代入产品需求函数,得:P=2431/3·102·9000-1/3=10·32/3。
2假设:某国某年国民收入的有关统计资料如下:
求: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解:(1)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550+(125+50)+200+15=940(亿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940-50=890(亿美元)。
(3)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890-75=815(亿美元)。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815-100-50-130+120=655(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55-80=575(亿美元)。
四、论述题(2×20分=40分)
1评述垄断竞争厂商理论。
答: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根据垄断竞争市场的这一基本特征,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生产集团的概念。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条件下,行业的含义是很明确的,它是指生产同一种无差别的产品的厂商的总和。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产品差别这一重要特点使得上述意义上的行业不存在。为此,在垄断竞争市场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生产集团。
具体地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
在这里,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方面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象为基础的任何虚构的差别。
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或者说,由于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厂商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或者说,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如此,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2)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
(3)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的产品是有差别的,厂商们相互之间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未必相同。但是在垄断竞争市场模型中,西方学者总是假定生产集团内的所有厂商都具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并以代表性企业进行分析。这一假定能使分析得以简化,而又不影响结论的实质。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产品差异,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生产产品的数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在该市场上,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第一条是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即在所有厂商同样改变价格时代表性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用D表示。而另一条需求曲线d表示垄断竞争厂商改变其自身产品的价格,而其他厂商都保持价格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较之需求曲线D,厂商“自身”的需求曲线d更为平坦,从而二者相交。在D与d相交时,垄断竞争厂商的选择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一致,从而表明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将依照上述收益曲线来决定最优的产量和价格。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理论分析是以产品差异和自由竞争为条件的。在理论分析中很少涉及到生产集中的后果,因而也就不能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一种表现的垄断现象的深刻基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把产品差异为特征的垄断与生产集中所导致的垄断混为一谈,使得垄断竞争分析并不具有一般性。不过也应该看到,对于垄断竞争对竞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垄断的消极作用的分析是有意义的。
2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答: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一理论发表于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图3对凯恩斯理论进行通俗化的概括和阐述。
图3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
图3所概括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纲要,包括以下几点: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用于增加储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大。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投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增加或减少。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投资乘数大于1。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货币需求,由L1和L2组成,其中L1来自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L2来自投机动机。货币数量m是货币供给,由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组成。
(6)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即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来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不足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递减。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