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适用于指定参考书为曼昆《经济学原理》的名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834经济学(宏观、微观)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

一、辨析分析题(本题24分,每小题4分)(说明:请对下列说法正确、错误或不确定做出判断,并给出简要的解释,没有解释不得分)

1.老李在学校当老师,一个月工资为5000元。上个月辞职开了一家水果店,一个月水果店的总收入为6000元,总支出2700元。所以说老李这个月的会计利润3300,经济利润为2300元。

答:错误。老李的会计利润为3300元,但是,经济利润为-1700元。理由如下:

会计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显成本,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显成本和隐成本。老李当老师的月工资5000元就是他辞职开水果店的隐成本,故经济利润为6000-2700-5000=-1700(元)。

2.假定厂商使用联众生产要素劳动力(L)和资本(K),生产函数为f(L,K)=4L1/2K1/3,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呈现递减。

答:正确。规模报酬递减是指随着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数量的同比例增加,产量增加的比例低于劳动力和资本增加的比例。题目中的生产函数为f(L,K)=4L1/2K1/3,f(λL,λK)=4(λL)1/2(λK)1/3=4λ5/6L1/2K1/3=λ5/6f(L,K),当λ>1时,f(λL,λK)<λf(L,K)。所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呈现递减。

3.假设某商品X的需求量D取决于价格、收入以及商品Y的价格,其关系式为DX=100-3PX-0.01I+0.5PY,则X为劣等品,且X与Y相互替代。

答:正确。由公式DX=100-3PX-0.01I+0.5PY可知,DX/I=-0.01<0,随着收入的增加,X商品的需求降低,所以X为劣等品;DX/PY=0.5>0,随着商品Y的价格上升,商品X的需求增加,所以X和Y相互替代。

4.就市场结构而言,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稻米市场是完全竞争,餐馆是垄断竞争,自来水是完全垄断的。

答:正确。完全竞争的特征有: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产品同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完全垄断是指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指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在我国,稻米市场供给者和需求者众多,各农户和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产品差别不大,因此可以看作是完全竞争的。餐馆尽管需求者和供给者众多,但各餐馆各具特色,产品差异较大,因此是垄断竞争的。自来水基本上由当地国企控制,因此是完全垄断的。

5.如果竞争性市场是有效率的,那么不会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作出行政干预。

答:错误。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可知,竞争性市场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此时市场确实是有效率的。但是因为现实中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就会导致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从而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6.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呈U形,二者背后形成的原因相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连接而成。

答:错误。理由如下:

(1)二者的形成原因不同。短期平均成本呈U形是因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使得边际成本先降后升。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使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因此边际成本曲线先递减后递增。

长期平均成本呈U形是由长期生产中规模不经济和规模经济决定的。在企业开始生产扩张的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提高,此时长期平均成本将会下降;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形成规模不经济,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不是由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的连线形成的,而是由代表每一生产规模的最小成本曲线与对应的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连接而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二、解释并比较下列经济学基本概念(共15分,每小题3分)

1.私人成本(Private Cost)与社会成本(Social Cost)

答:(1)私人成本也称为私人费用,是厂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私人成本是从厂商私人角度来看的成本,厂商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价格均要计入私人成本。

(2)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加上对别人没有补偿的损失,是一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的机会成本。社会成本考察的是当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投入改为该产品之外的其他最优用途时的收益以及因此而给别人带来的损失。

(3)在外部不经济下,私人成本会低于社会成本;同时在外部经济下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外部性一般会使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这时要么受损失的一方得不到补偿,要么产品的生产不能达到最优产量,从而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用津贴或公共管理的办法来鼓励产生外部经济的厂商扩大生产,同时用税收或制定法律的办法来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从而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2.效率工资与补偿性工资的差别(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

答:(1)效率工资指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效率工资的基本观点是,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员在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

(2)补偿性工资差别指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所引起的工资差别。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补偿”一些人在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方面所处的不利地位。由于他们所处的这种地位,使他们不得不承受更多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压力,承受了更高的“劳动的负效应”,也就是劳动引起的劳累、紧张、枯燥、疲倦、痛苦和危险的感觉或处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意味着他们比那些没有处于同样地位的人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所以,这种工资差别被称为补偿性工资差别。

(3)效率工资是一种人为的工资差别,与工作条件和环境无关,是企业为提高效率主动采取的工资差别措施。而补偿性工资的差别则是一种被动的工资差别,由工作性质、条件和环境所决定。

3.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答:(1)道德风险也被称作隐藏行动问题,是指交易双方在签订交易合约后,信息占优势的一方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损害另一方,同时也不承担后果的一种行为,即是市场的一方不能查知另一方的行动的这样一种情形。

(2)逆向选择是指在签订交易合约之前,进行交易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并且该信息有可能影响到另一方的利益,掌握信息的一方会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选择。因此,逆向选择有时也被称作隐藏信息问题。

(3)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区别在于,逆向选择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且发生在交易之前;道德风险是同一个人在交易前后的比较,且发生在交易之后。

4.价格歧视

答:价格歧视指以不同价格出售同一种物品。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垄断者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

垄断厂商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必须能够按照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

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等等,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

5.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等于需求曲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等于供给曲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面积。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如图1所示。可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其运行是最有效率的。

图1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三、计算题(共43分)

1.已知X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35-10P,供给函数为Qs=-9+12P,其中P为价格,如果政府限制市场数量固定为9个单位,则社会的绝对损失(deadweight loss)为多少。(6分)

解:在市场达到均衡时,Qd=Qs,即有:35-10P=-9+12P。

解得:P*=2,从而Q*=15。

在政府限制数量下,即Q=9时,代入Qd=35-10P,Qs=-9+12P,可得Pd=2.6,Ps=1.5。

从而绝对损失为:(2.6-1.5)×(15-9)×1/2=3.3。

2.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20元和P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3X1X22

(1)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各应是多少?

(2)每年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

(3)假设收入不变,如果商品1价格上涨,产生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什么样?(12分)

解:(1)由已知可得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L(X1,X2,λ)=3X1X22+λ(540-20X1-30X2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L/X1=3X22-20λ=0

L/X2=6X1X2-30λ=0

L/λ=540-20X1-30X2=0

解得:X1=9,X2=12。

故消费者每年购买两种商品1和2的数量分别为9和12。

(2)由(1)可知X1=9,X2=12,从而U=3X1X22=3888,故每年获得的总效用为3888效用单位。

(3)商品1价格上涨,收入效应使得X1和X2均下降,替代效应使得X1下降,X2上升。但总效应应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强弱而定。

3.假设一个美国人每月能生产100件衬衫或20台电脑,而一个中国人每个月能够生产80件衬衫或者10台电脑。(10分)

(1)画出中国、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没有贸易情况,两个国家的工人各用一半时间生产两种物品。

(2)如果中美发生贸易,哪个国家将出口衬衫?哪个国家将从贸易中获益?并解释原因。两个国家可以交易的电脑价格是多少(用衬衫来衡量)?

(3)假设中国的生产率赶上了美国,因此,一个中国人每月可以生产100件衬衫或20台电脑。中国生产率的提高将如何影响着中美两国的经济福利?

(4)如果中国是一个衬衫小国,政府决定对于出口衬衫支付一定量货币来补贴衬衫出口,这种补贴出口如何影响国内衬衫价格、衬衫消费量以及中美国民的福利?

解:(1)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2所示。如果没有贸易,一个美国工人把一半的时间用于生产每种物品,则能生产50件衬衣,10台电脑。如果没有贸易,一个中国工人把一半的时间用于生产每种物品,则能生产40件衬衣,5台电脑。

图2 生产可能性边界

(2)中国将出口衬衣。对美国而言,生产一台电脑的机会成本是5件衬衣,而生产一件衬衣的机会成本为1/5台电脑。对中国而言,生产一台电脑的机会成本是8件衬衣,而生产一件衬衣的机会成本为1/8台电脑。因此,美国在生产电脑上有比较优势,中国在生产衬衣上有比较优势,所以中国将出口衬衣。

电脑的价格在5到8件衬衫之间,两个国家都会从贸易中获益。例如,电脑的价格为6件衬衫,换言之,中国出口6件衬衣换回1台电脑。中国专门生产衬衣(80件),并出口其中的6件,这样就有74件衬衣和换回的1台电脑。而没有贸易时,80件衬衣和1台电脑在中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产出。美国专门生产电脑(20台)并向中国出口其中的1台换取6件衬衣。这样,美国最后就有19台电脑和6件衬衣,这也是没有贸易时美国不可能得到的产出。由此可见,贸易使中国和美国所能消费的产品增加,两国都获益了。

一台电脑的价格将在5到8件衬衣之间。如果电脑的价格低于5件衬衣,美国将不会出口,因为在美国一件衬衣的机会成本为1/5台计算机。如果电脑的价格高于8件衬衣,中国将不会进口,因为在中国一台电脑的机会成本是8件衬衣。

(3)如果中国的生产率赶上美国,两个的生产率相同时,两国间的贸易将不存在,贸易的好处也会消失。这是因为贸易的好处产生的原因是它让每个国家都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交易而得到更多的产品。如果中国和美国生产电脑和衬衣的机会成本都一样,也就是双方都不存在比较优势了,贸易的好处也就不复存在了。

(4)由于假定中国是一个衬衫小国,所以政府用货币来补贴衬衫出口,不会对国际市场上衬衫的价格产生影响,出口补贴使衬衫的出口价格上升,生产者得到的补贴为S,如图3所示。图中的世界价格为PW,这是补贴前的价格。在这种价格下,国内消费者购买衬衫的数量为Q1D,生产者供给Q1S,国家的出口量为Q1S-Q1D。将补贴列入价格后,供应商每单位得到的价格为PW+S,由于出口时他们获得的世界价格是PW,政府将给他们补贴S。然而,国内消费者仍然购买世界价格为PW的衬衫,因此国内公司不想出售衬衫给国内的消费者,因为他们这样做没有得到补贴。所以,国内公司将其所有的衬衫销往国外,总量为Q2S。国内消费者继续购买Q1D。衬衫的净出口为Q2S-Q1D。最后,衬衫的国内价格不变,产量增加,消费量不变,出口量增加。消费者剩余不变,生产者剩余增加,政府收入下降,总剩余减少为-D,对中国国民福利造成损害。美国能够在原价格上消费更多的衬衫,其社会福利上升了。

图3

4.某产品的生产函数为Q=0.5L0.5+0.5K0.5,其中L,K分别为劳动力和资本,其价格分别为w和r,请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L和K的边际替代率;

(2)L与K的替代弹性;

(3)长期成本函数;

(4)判断此生产技术规模报酬特征。

解:(1)由生产函数可得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产出分别为:

从而劳动力L对资本K的边际替代率为:

(2)由(1)知MRSLK=(K/L)0.5,则L与K的替代弹性为:

(3)在长期,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MPL/MPK=w/r,即有:(K/L)0.5=w/r,则:K=(w/r)2L,代入Q=0.5L0.5+0.5K0.5中,可得:L=4r2Q2/(w+r)2,K=4w2Q2/(w+r)2

因此,长期成本函数为:

(4)假定λ>1,则有:

故可知,此生产技术为规模报酬递减。

四、案例分析: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客观分析最低工资带来的政策效应。(18分)

资料1:“十一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2.5%。根据《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资料2:截至9月底全国有18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9.4%。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为深圳的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的14元。

资料3:中国社科院今日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中国就业增长强劲,中国民工荒、劳资冲突频发,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自2003年以来,农民工工资也以年增10.2%的速度显著提高,农民工将终结“低工资”时代。

(1)请简单分析最低工资提高对农民工的工作与闲暇的影响;

(2)在竞争性市场上,工人赚到的工资等于他们对物品与劳务生产的边际贡献值。为什么现实中大家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仍旧受到很多歧视。

(3)政府出台的最低工资相关政策措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最低工资制度是保障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基本制度,是国家直接干预劳动力市场,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对缩小农民工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和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反对声音也不断,其中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最低工资其实是害了底层工人,政府不该逼企业涨薪”。请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最低工资标准对于农民工可能的影响。

(4)如果“农民工将终结‘低工资’时代”的判断是正确的或者可以接受,那么农民工工资上涨对于劳动力市场、宏观经济将产生哪些影响?

(5)假设农民面临多重选择,务农和务工(off-farm)活动,务农同样面临从事粮食作物生产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比如种植经济作物,畜牧业活动等),试着分析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粮食产量可能的影响。

答:(1)经济中大多数工人并不受最低工资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均衡工资远远高于法定的最低工资。但是,对农民工而言,最低工资法把他们的工资提高到他们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上所能赚到的水平之上。随着最低工资的提高,农民工闲暇的机会成本也高了,此时农民工会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工作中,减少闲暇。

(2)歧视是对相似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但歧视又难以衡量。农民工群体工资低的原因很复杂,它根植于社会习俗和期望、教育和工作经验等经济因素之中,只有当市场向那些仅仅是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了不同机会时,才出现歧视。

在现实中,劳动市场上仍将农民工等同于简单体力劳动、文化低、素质低的代名词,尽管农民工的边际贡献值并不比脑力劳动的工薪阶层低,但其享有的待遇却低于相似的工人,因此社会上仍旧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

(3)最低工资标准把工资推到均衡水平之上,增加了劳动的供给量,减少了劳动的需求量,结果容易导致劳动过剩或失业。

(4)农民工工资上涨,会使得农民工劳动供给增加,劳动力市场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农民工失业增多。同时,农民工资上涨会使得企业成本增加,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减少,出口加工企业经营困难。

(5)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粮食产量可能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我国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若只有农业过剩劳动力外出务工,则对我国粮食产量没有影响,过剩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粮食产量可能增加。

若大量非过剩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则会导致务农人数相对和绝对的减少,由于粮食生产劳动力投入大量减少,粮食产量可能下降。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普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大量的粮食产量增加效应可能超过务农人数减少带来的粮食产量减少效应,最终粮食产量仍然可能增加。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多年持续增长的事实,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学部分

五、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名义GDP、实际GDP、潜在GDP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1)名义GDP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名义GDP并不能反映实际产量的变动,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真实GDP的概念。

(2)实际GDP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实际GDP与名义GDP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实际GDP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的物品与劳务生产的价值。由于实际GDP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所以,实际GDP的变动能反映生产产量的实际变动。

(3)潜在的GDP是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并且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时所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潜在的GDP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产出。而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差额,称为产出缺口。潜在产出由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决定,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以及实现技术进步。

2.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有哪些,并简要说明每种要素的含义。

答: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一般不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其中生产要素由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和资本存量组成。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自然环境等。一般来说,自然资源本身是天赋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在现实中,有些国家的有些产业主要是建立在丰裕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但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尤其是在现代世界中,自然资源的丰裕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2)劳动。劳动或人力资源包括一国投入的劳动数量和劳动的质量。从劳动投入的数量来说,劳动投入量受到劳动人口、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就业人数越多,劳动的投入量就越大,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就业人数的增加,至多只能增加一国的产出总量,而无法提高人均国民产出。劳动的质量包括劳动者各方面的能力,如掌握的知识,具体的技能、体力,个人的追求、价值取向等。在现代世界中,劳动的质量比劳动的数量更为重要,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3)资本。资本包括各种机器设备、生产性建筑物、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存货(包括原材料存货、在制品、成品、零部件存货)等。从工业革命以来,资本数量的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储蓄率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本也是多种多样的,高效、先进的资本品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既是经济增长的体现,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

(4)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包括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技术进步最终体现在新生产要素的采用、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新产品或新劳动的引入等方面上。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上述四种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技术进步与土地、劳动、资本的联系极为紧密。技术进步需要投入劳动和资本以及自然资源,而且,许多技术进步的产生本身,需要以高质量的劳动和高质量的资本设备,以及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同时,技术进步也改变劳动就业和资本投资的机会,增加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数量和种类,提高劳动和资本的质量。

3.什么是投资?当实际利率上升时,投资会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

答:(1)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成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在西方国家,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都被说成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都不能算是投资,而只是资产权的转移。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2)投资与实际利率呈反向变动,当实际利率上升时投资会减少,原因在于: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由于高利率使借款更为昂贵,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升,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减少,投资下降。

4.货币中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认为货币只会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不会对真实变量产生影响。从狭义的角度看,货币中性意味着从长远来说货币政策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无关。从广义看,它意味着金融工具、金融体制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不相关。

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对真实经济变量会产生影响。不同学派对货币非中性的解释不同,凯恩斯认为是由于短期价格刚性,而弗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的错误或政府的干预,使得短期货币非中性。

5.什么是总需求曲线?它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有何不同(推导机制)?

答:(1)总需求曲线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因此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2)尽管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但二者的推导机制和含义并不相同: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机制: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微观经济中的需求曲线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偏好及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的假定下,利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及效用最大化条件推导出在各种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在价格—需求坐标系中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该商品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这表明商品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六、计算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假设某宏观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为25,无政府支出和进出口。

(1)求出达到均衡时的收入、消费、储蓄。

(2)如果实际产出为400,那么企业的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如果投资增加至50,收入增加多少?

(4)若消费函数变为C=50+0.9Y,投资仍为25,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解:(1)由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可得:Y=50+0.8Y+25,解得:Y=375。即均衡收入为375。

从而均衡时的消费为:C=50+0.8Y=350;

储蓄为:S=Y-C=25。

(2)由(1)可知经济均衡时的产出为Y=375,但实际产出为400,因此,企业的非自愿存货为:400-375=25。

(3)I=50,则Y=50+0.8Y+50,可得Y=500。从而收入增加:500-375=125。

(4)若消费函数变为C=50+0.9Y,此时由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Y=50+0.9Y+25,解得:Y=750。因此,收入增加:750-375=375。

(5)消费函数变动前,乘数为1/(1-0.8)=5;变动后,乘数为1/(1-0.9)=10,乘数变为之前的2倍。

七、论述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假定一个小型开放经济(此处不考虑汇率变化)初始时刻处于均衡状态,充分就业,产出等于潜在产出水平。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导致出口需求突然下降(类似于2008年的中国)。

(1)如果政府不作为,即不采用任何的刺激政策,请运用总供给—总需求(AS-AD)模型描述该国经济其后的变化(假定时间足够长,即经济总产出最终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

(2)如果你是该国政府领导人,你会采用何种刺激政策(或政策组合),简述在不同政策的刺激下该国经济随后的变化(应用AS-AD图形说明),并比较此政策(或几种政策)与政府的“不作为政策”的优劣。

答:(1)如图4所示,假定经济初始均衡点位于A点,此时经济产出为潜在产出水平Y1,价格水平为P1。国际经济危机,导致出口需求突然下降,这就减少了该国的净出口,并使该国经济的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即从AD1移动到AD2

在短期,经济沿着最初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1从A点移动到B点,随着经济从A点移动到B点,产量从Y1下降到Y2,而物价水平从P1下降到P2,经济位于衰退之中。

由于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最初从P1下降到P2,物价水平低于总需求变动前人们的预期水平(P1),在长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调整自己的物价预期,根据黏性工资理论,一旦工人和企业逐渐预期到物价水平下降,他们将接受较低名义工资的议价,劳动成本减少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在任何既定的物价水平时扩大生产。因此,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右逐渐移动到AS2,这种移动使得经济接近于C点,在新的长期均衡C点,经济又回复到潜在产出水平。因此,如果决策者不采取行动,在长期经济均衡点移动到C点,产量不变,物价水平比A点低。但经济的这种自我调节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图4 总需求冲击的调整

(2)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总需求政策,比如政府支出增加或者货币供给增加,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总需求曲线回到AD1,使经济回到A点,产量不变。

与政府不作为相比,扩张总需求的政策,会使得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低产量和低就业的痛苦时期的长度大大缩短,其严重性也会减轻。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扩张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会使得物价水平较高,带来通货膨胀问题,同时由于政策时滞政策效果可能其反作用,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隐患。且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会造成市场价格信号的紊乱,可能加剧经济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