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戏剧(一)
8.1 复习笔记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1.话剧是舶来品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公演数次。之后上海又建立了“东京席”小剧场,专供一些日本新派剧剧团来华旅行演出。
2.春柳社
(1)概况
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也是重要的文艺研究团体。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建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1907年2月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改编并演出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最早改编的话剧,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轰动。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发起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保持春柳社的宗旨作风,可算是“后期春柳”。春柳社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装、表演的“写实性”,并着重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
(2)评价
春柳社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的开端。由于春柳社及以后的剧团的努力,文明新戏从国外演到国内,从而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
3.进化团
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并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要职责,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并由此而产生了戏剧表演上的一些特色:一是追求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二是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
4.文明戏的衰落
1914年,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主要特色,成立了许多职业剧团,并进行联合公演,获得了很高的赢利。如此,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戏剧的教化功能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在欣赏趣味上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文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某些演员的堕落,而失去了观众。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1.“五四”时期的“旧剧评议”
《新青年》在1917、1918年间曾展开过“旧剧评议”,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对传统旧戏所包含的儒教与道教思想及封建性内容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所要建立起来的新的戏剧观,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如实地揭示现实本来面目。
2.译介外国戏剧理论与作品的热潮
由《新青年》“易卜生专号”为开端,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从一开始即形成了现代话剧的多元创造的局面。
3.“国剧运动”
(1)概况
1925年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熊佛西、张嘉铸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归国后,于1926年决定发起改革中国戏剧的运动,提出了与《新青年》派不同的另一种选择,获得了新月社的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叶公超等人的支持。他们组织了中国戏剧社,并在当时徐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中,发行了十五期的《剧刊》,发表多篇文章,包括关于建设国剧的主张计划、对剧本、舞台、演员的讨论以及对西方戏剧家的引介等,后来并由余上沅将这些文章编成了《国剧运动》一书作他们主张的总结。
(2)主张
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
①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目的在于娱乐”的“纯粹艺术”的倾向,反对“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的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
②在戏剧的表现上,他们受到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的影响,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
(3)评价
国剧运动对中国戏剧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他们的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仍作为“另一种选择(可能性)”而在现代戏剧思想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1.概述
1920年10月,由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主持的萧伯纳的名作《华伦夫人之职业》,遭到了意外的失败,在反省中引发出了上海民众剧社的诞生,它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同时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刊物。同年,又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这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2.“爱美剧”
“爱美剧”是早期现代话剧,是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五四”运动后,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和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就有了“爱美剧”(又称“业余剧”)的提倡和产生,有了“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的宣言。“爱美剧”是非营利的性质,以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其宗旨。“爱美剧”的演出,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一时期所提倡的“小剧场运动”的艺术实验。
3.“小剧场运动”
(1)“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后风行于英、德、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2)中国的“小剧场运动”的倡导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建立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与科学化的道路。其核心是以导演为中心,完整地体现为“剧场的艺术”;其次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由此而创造出了以后在中国话剧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模式。1924年《少奶奶的扇子》是其理论的体现。
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1.田汉
(1)概述
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田汉既是多产的剧作家,为“现代话剧文学”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同时,他又是新文化运动与话剧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其代表作有《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古潭的声音》《南归》《获虎之夜》等。
(2)基本主题
田汉前期剧作的两类基本主题是:唯美主义(艺术与爱情)和现实批判(美与爱的毁灭)。
(3)艺术特色
①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②传奇色彩;
③开放式的结构;
④诗化的语言。
2.丁西林
(1)概述
丁西林在19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代表作品有《一只马蜂》《压迫》《酒后》等。
(2)艺术特色
①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家之一;在喜剧领域里他以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又独创了机智与幽默喜剧。
②丁西林的喜剧艺术以语言著称。他的剧本里常有充满机智、幽默感的警句,以语言自身的喜剧性直接获取效果。
③丁西林的创作的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问题”,他不是以“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味”的戏剧。“欺骗”是他的戏剧(喜剧)观念、艺术上的一个关键词。
④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并且创作了堪称典范的作品。丁西林特别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某种契机。
【名师点拨】此部分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需从话剧文学的角度去了解“社会问题剧”的最初成果,同时掌握田汉早期创作的基本主题及艺术特色,重点掌握丁西林独幕话剧的艺术特色及贡献。
3.其他剧作家
(1)胡适模仿易卜生《娜拉》创作的《终身大事》,起了开“社会问题剧”风气之先的作用。
(2)洪深的《赵阎王》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力,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3)女剧作家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用弗洛伊德学说去挖掘焦母的病态心理,具有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