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侃《高级日语1》学习指南【课文重点+词汇剖析+语法精解+全文翻译+练习答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参考翻译

说话目的与语言表达形式

水谷 修

“啊,下雨了。”和“啊,下雨啦!”

所谓的口语,与书面语相比自不待言,同样是作为声音形式从口中说出来的语言,与电视或收音机的新闻播报中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书面语相比,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是显而易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交谈时会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无论什么场合,我们说话都有一种目的。有时会自言自语地表露自己的想法或感情,也有时会向朋友传达某一信息,甚至还有可能是说话者要让听话者去做某件事。像这样,某一说话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其目的,因此“发话行动”就自然站住脚了。在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的是此时说话的目的与语言表达形式未必一致。随便想一下,很容易认为某一语言表达形式与说话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事实上并非那么简单。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在房间里眺望着窗外。突然天空阴云密布,开始下起雨来。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就会说“あ、雨だ(啊,下雨了)”自言自语地从口中说出下雨了这一事实。即使没有听众,这一行为也很有可能发生。若是要向家里人传达“下雨了”这一事实时,就变成了明显向人传递信息的语言表达形式说:“あ、雨だ(啊,下雨啦)!”当进一步传达“下雨了,晾在外面的衣服必须收进来,你去收一下吧”这种意思时,便会采用这种表达形式:“下雨啦。快把衣服收进来吧。”但是正如图一所示,这三种语言表达形式分别对应着三种情形:一是并非把自己的判断或感情说给什么人听,而是对自己进行自言自语的表达形式;二是向他人传递信息的表达形式;三是以此为理由进而要他人采取行动、具有目的性的表达形式。但是如果反省一下实际上我们使用语言来进行这种行为的场景,就会明白未必在遵守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例如,当要表达“雨が降ってきたから、洗濯物を取り込んでくれ(下雨了,把衣服给我收进来吧)”这种说法时,未必会用“洗濯物を取り込め(把衣服收进来!)这种表达形式。“雨が降ってきたよ(下起雨来了呀!)”仅这句话,有时就是向听话者传达“所以要收衣服。把衣服收进来吧”的信息。当然有的场合,也会发生以下形式的对话:“雨だよ(下雨啦!”“だから何なの(下雨怎么啦?)”“洗濯物が干してあるじゃないか、わからんのか(衣服不是晾着吗?你不明白吗?)”即使在这种场合,一开始说的那句“雨だよ(下雨啦其实就是提示听话者把衣服收进来。针对听话者不理解说话者的意思而提出反问做出的回答,接下来的话应该是“わからんのか、雨で洗濯物が濡れるではないか。(你不明白吗?雨不是会把衣服淋湿么!)”

“好冷啊”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

像这样说话目的与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别,(我们)在很多场合都能发现。例如假设几个人正在工作,一位上司进来了,小声地嘟囔道:“好冷啊!”这句“好冷啊”既可能是上司随口说出了在室外体验到的寒冷的真实感受,但也有可能是要向人传达“外面真是很冷啊”这一信息,或者进一步想让里面的人们采取某些特定的行动。如果是后者,这位上司的意图可能是这样的:想着“好冷啊,好冷啊”就进了房间,进屋后发现室内也还是很冷,不经意间发现窗户开着,心中疑惑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还把窗户敞开着呢。“难道不觉得冷吗?把那扇窗户关上吧。”在此原本可以选择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可是不能在不顾及人际关系的情况下实施说话行为。于是,会设法避开使用直接命令的形式。而通过“好冷啊”这一语言表达,让对方体察到这一意图,并觉察到“啊,是吗?窗户还一直开着。”有时,说话者就是期待对方注意到这点,并进行下一步行动。当然,人们也不仅仅是通过这样的间接表达告诉对方让其行动,相反,也有人倾向于用直接表达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命令、委托、希求等。像这样的表达形式的选择甚至被认为是个人差异的问题。但是,除了作为个人问题以外,也可以被认为是各种不同语言中的普遍倾向。虽然现在还不能客观地证明这一点,但我认为,比如英语中也确实存在像这样表达意图与实际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别,只是没有日语那么严重。当委托他人做什么时,只要不是特别亲密的关系,可以说我们日本人在大部分场合都会为选择明确表示这一要求的表达形式而犹豫不决。

为对方着想

一般认为日本人不喜欢依靠语言形式或语言本身来向对方表达的方法,原因在于他们会为对方着想,这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体谅他人、不想伤害对方,或者说被认为作为这一特质背后的事实——依赖对方这一心理,使日语的语言表达形式不是直截了当的。极端地说,它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倾向,即在不给对方造成负担方面,通过暗示性的语言表达,要求及期待对方进行意志性行动,有时甚至还能由此体味到即使不用语言把话全部表达士来,对方也能明白自己(心意〉的喜悦。

语言的形式、措词本身在交流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或者说语言的功能承受度,有可能因语言不同而有所差异。而在同一语言内,比如即使日语使用者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或者因人们所属集团、社会不同而导致的差异,这种差异完全可以想象。至少,认为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与行动目的相一致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

(水谷修《日语的生态》创拓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