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1.1 复习笔记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奧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1.实证社会学的提出
(1)实证的含义
孔德认为,“实证”一词具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①实证意味着真实。“真实”,是指知识要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所能及的事物,撇开虚幻神秘的东西。
②实证意味着有用。“有用”,是指知识必须能够有益于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反对以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
③实证意味着肯定。“肯定”,是指必须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以免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④实证意味着精确。“精确”,就是我们的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的需要所要求的精确度,抛弃模糊的认识和主张。
⑤实证意味着相对。“相对”,是指知识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
(2)“三阶段说”
孔德认为,人类智力的三阶段是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①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②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③实证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孔德主张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建立社会秩序,创立了实证社会学。
2.社会秩序论
孔德在《实证政治体系》中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静力学在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1)人性结构
人性具有双重或三重性质。它由情感、活动和才智所构成。
①情感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情感的发展历史就是人性的利他主义的发展过程。
②活动是由军事阶段转为工业阶段的过程。
③智力的历史是从唯物主义向实证主义发展的历史。
(2)社会性质结构
①家庭是实现“社会协调”的最基本的方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在家庭中,感情是主要的,智力是次要的。
②社会在本质上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爱好群居人们的合作。
③宗教缔造社会秩序。宗教是人类最高教义、人类社会关系的主要准则,是人类社会“共存和继续”、“秩序和进步”的保证。
④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历史能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⑤社会秩序也依靠与其有关的劳动分工和经济合作。
孔德从静力学的角度剖析了人类社会结构,说明了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原则,解释了历史变化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孔德的静力学充分说明了构成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构成社会的元素;组织、器官在同一社会、同一时期、同一阶段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功能。
3.社会变迁论
孔德的社会动力学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1)孔德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
①军事阶段,是智力的神学阶段,它从远古至中世纪早期。
该时期,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政治制度是“君主专政”。军事阶段是军事、战争为主的古代社会。
②过渡阶段,相当于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用防御性的军事组织代替进攻性的组织,用抽象的概念及原则取代神学,由对神灵与军事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孔德称这一阶段为“西方革命”的时期,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社会由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逐步地向实证社会过渡。
③工业阶段(实证社会),智力发展的实证阶段,它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顶峰。
追求实证知识,即既用实证方法研究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和生物,又延伸到思想的其他方面。
(2)影响社会进步与变迁的其他因素
孔德认为,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①青年人基本上是进步的,老年人基本上是保守的,死亡就防止了老年人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阻力。
②种族差异影响制约着社会的进步。由于种族的差异,人类社会的不同民族、国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进化的,从而形成社会历史的差异。
③气候与地理环境是人类各个民族、国家历处的全部自然条件。有利或不利的地理环境成为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之一。
④所有政治活动的过程都取决于环境、机遇和伟大人物,但个人无法改变历史进程。
(3)局限性
孔德社会动力学中的“规律”是主观规律,即人类思想发展必然经过的三个阶段的“规律”,特别是他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解释,自始至终都离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单纯强调“精神”、“理性”的作用,因而最终不得不用人性、人的本能和道德感情的演变来作为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实质,把人的智力或理性的发展作为这一过程的根本动力。总的来说他的社会学是立足于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1820~1903)是西方社会学史上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其社会学思想主要包括社会有机体论与社会进化论。
1.社会有机体论
斯宾塞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社会有机体论方面比孔德的社会有机体论的思想更为深入全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斯宾塞依据生物有机体(生物)来推演社会有机体,从而说明社会的性质。他认为,整个世界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或领域构成的:
①无机领域(物理学方面、化学方面);
②有机领域(生物学方面、心理学方面);
③超机领域(社会学方面)。
(2)斯宾塞在《社会学原理》中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著名论断。
他首先指出,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
紧接着,斯宾塞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进行比较,指出了彼此之间的不同。
①在有机整体和社会整体中,在要素的联系程度或构造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a.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由单元(细胞)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实在统一的有形体。并且各组成部分的位置是非常固定的;
b.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彼此结合不牢,由一些基本单元(个人)分散而自由构成的分离的统一的无形体,社会各组成部分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②在联系模式方面,有机系统和社会有机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a.生物系统是依靠有生命力的物质而存在,即依靠物理和化学的作用维持其生长;
b.社会系统依赖符号而存在,即依靠情感、语言、文字、艺术和思想系统沟通与维持社会各部分与整体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
③在意识层次上,在有机体和社会构成要素的意愿层次上存在着差异:
a.生物体中只有一种单位才有意识,即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缺少感受能力;
b.生物有机体的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而社会有机体是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只有合作,复杂的社会有机体才能走向一种多元性的和最复杂的、运动的均衡整体。
斯宾塞进一步指出,与生物有机体类似,社会有机体也存在着三个系统,即营养(生产)、分配循环(商业、交通、银行)、调节(管理机构、统治机构和政府)等系统。相应于这三个系统,社会中的人就必然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阶级,即担负营养(生产)机能的劳动阶级(工人和农民),担负分配机能的商人阶级,调节生产分配以至整个社会的工业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各有职司、缺一不可,少了一个,整个社会有机体就失去均衡,社会就不能存在。
2.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的实证社会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进化”。
(1)早期的主要观点
①进化是物体的一种集成,这种集成又随运动而分散,在这个集成与分散的过程中,物体由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到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
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的变化过程。普遍进化的法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社会领域。
③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于外力作用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持续的、没有倒退的和不间断的、直线的运行、转化的过程。
(2)成熟时期的主要观点
①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并不排除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因而社会进化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
②人类进化的原动力原则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③“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法则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气候、食物以及与之相邻的社会状况会影响社会的变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对社会的进化、变迁也起着复杂的制约与影响作用。
④要解释社会进化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应当注意研究个体的动机或来自许多个体的集合的动机。个体或个体的知、情、意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因子,同样对社会进化有着影响作用。
⑤人可延缓进化,但无法阻止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