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编 现代社会学理论

第七章 功能主义理论

7.1 复习笔记

一、功能主义理论简介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和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功能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系统的功能需要问题。功能主义有时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二、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1)孔德

孔德在其著作中,明确使用了典型的生物学概念去说明社会。把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明确地分为家庭——它们是真正的要素或细胞,接下来是阶级或喀斯特——它们是其专门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它们是实际器官。

(2)斯宾塞

斯宾塞则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他明确提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从同质结构到异质结构的过程;结构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并相互依存。斯宾塞还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

(3)涂尔干

涂尔干特别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并把它同因果解释做了区别。他认为在解释社会事实(或现象)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英国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是人类学中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

社会行为与社会

a.受涂尔干的影响,主张社会人类学是社会学的一部分;他把自己视为“理论社会学家”或“比较社会学家”。

b.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

c.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者说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在这一功能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以一种充分和谐、内部一致的方式发挥作用,避免无法解决或无法控制的冲突。

d.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规律或功能在其中运作上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要想解释任何信仰、准则、习俗或制度,就要从功能方面对它们加以分析。

社会结构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论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社会结构是指制度化的角色和关系中的人的配置,是“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定的行为规范或模式所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

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a.他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认为这样就无需假定普遍的人类或社会需要的存在;从而使生存所必要的条件问题成为一个经验问题,成为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实际涉及的问题。

b.由于承认不同社会系统的生存条件有所差异,因此功能分析就可以避免坚持每一种文化事项,都必然具有一种功能和不同文化中的这些事项都必然具有同样功能的信条。

(2)马林诺夫斯基——现代科学的人类学的奠基者,当代功能论的创始人之一。

文化的功能

a.所谓功能,“总是意味着对某种需要的满足”。就是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b.从不同的文化层面:风俗、宗教、仪式、巫术、艺术、思想和道德以及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因素方面分析了功能问题,区分了系统需要的不同层次。

c.人类首要的需要是个体有机系统的需要:营养、两性及传种、防御及日常生活必备品,而更高层次的需要或文化迫力表现在社会的和精神的方面。

d.总之,马林诺夫斯基的两个基本思想对现代功能主义有影响: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文化的制度因素

a.制度是使人们的活动有组织地满足某些重要的需要的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方式。他把社会制度看作是文化的“真正的要素”。

b.家庭、住户、村落社区、部落、经济组织及职业行会,都是最普遍的和最主要的制度。

c.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

三、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塔尔科特·帕森斯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前期倡导一种“唯意志的行动论”,以《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为代表作;后期则转向了强调系统整体论的功能主义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功能分析方法。他还对社会进化作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1.社会行动理论

(1)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

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

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目的,是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规范限定。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2)几个推论

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

行动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因为行动者对目标的确定、手段的选择是随机的。

在特殊意义上,行动是主观的,即这里所说的主观,是对行动者而言的。

行动的情景尽管涉及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方面,但其具体内容不是行动理论所要研究的。

帕森斯同时承认,某一行动者的行动虽然是具体的,但对全部行动者来说,却涉及社会秩序、共同价值观念问题。

(3)帕森斯的唯意志行动理论来自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三种方法论传统的批判与综合,他试图对社会秩序作出新的解释。按照帕森斯的观点,帕累托、涂尔干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社会行动,不是个体主义的行动,而是一定规范作用下的行动。

2.社会系统论与功能分析模式

(1)发展过程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帕森斯的学术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社会系统》为代表,形成了他的具有系统论特征的功能主义观点。经过努力,功能主义作为现代社会学的第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流派出现了。

(2)《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是他的一部思想成熟的作品,以此书为标志,帕森斯确立了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提出了“社会行动系统”的概念。即“以科学的观点把(个体行动者的)互动过程看做一个系统,并运用已成功地应用于其他科学的对系统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加以考察”。

(3)系统理论的基本假设

系统化的理论本身对任何科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社会学基础的理论体系必须比社会学自身的体系更具一般性,它必须是社会系统的理论;

最重要的是这个系统化的理论必须符合“结构—功能”分析模式,这一模式已体现在生物学理论,特别是生理学之中;

这一理论的形成必须限于所谓的“行动”参考框架之内;

理论体系的建构必须尽可能地借助于专有的操作性概念。

(4)系统内容

帕森斯把社会系统看做是行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他两个子系统是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帕森斯在后来又增加了一个行为有机体系统。帕森斯侧重于分析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他是用角色互动的制度化来说明社会系统概念的。他认为制度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构,制度化了的角色构成了社会系统,即社会系统是指在一定情景下相互互动的个体所构成的一类系统。帕森斯在这里特别强调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强调社会地位对角色行为的决定性。

3.模式变项

模式变项(pattern variables)是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它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

(1)主要内容

情感中立性——情感性。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

成就性——先赋性。

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的意义

帕森斯使用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模式变项还可以用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既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4.AGIL功能分析模型

(1)功能分析模型的提出

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帕森斯提出了其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不过,帕森斯的功能分析模型前后有所不同。前期可称为“机械均衡”模型,而后期为“必要条件”模型。

(2)AGIL功能分析框架

他把行动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四类系统对应着四种功能:行为有机体系统具有适应(Adaptation)功能、人格系统具有目标获取(Goal Attainment)功能、社会系统具有整合(Integration)功能、文化系统具有模式维持(Latency)功能,简称AGIL。

a.适应,表示系统必须对环境所强加的行动的条件有一种顺应或者有积极的情境改造的过程;

b.目标获取,指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以政治及其功能为中心;

c.整合,即协调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制度规范为中心;

d.模式维护,是确保系统内的行动者表现适当的特征,处理行动者内外部的紧张,以价值为中心。

图7-1  AGIL功能分析模式

(3)帕森斯还进一步从控制论的角度,对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作了说明,如表7-1所示。

表7-1  行动系统的控制论关系

(4)帕森斯还提出,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均衡构成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而冲突即使存在,也被认为是一种反常因素。行动者个人同价值观念之间有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关系,规范的内在化仅仅是习惯的形成,是服从现状。

5.新社会进化论

(1)帕森斯的功能主义通常被认为是只重视社会的均衡,忽视社会的变迁;只重视社会的和谐,忽视社会的冲突。其实不然,帕森斯把“结构”和“过程”看作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而且帕森斯在《社会系统》一书中有专门一章讨论社会系统的变迁问题。帕森斯是运用他的独特的系统理论去解释人类社会及其进化的。

(2)关于社会,他提出:“社会是一类社会系统,在所有社会系统中,社会在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具有最高的自足性。”可见他的这一社会概念不同于通常的社会概念。他认为社会的自足性必须同时依赖其自身内在的整合程度和社会与其他系统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帕森斯是从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角度出发说明社会变迁问题的。

(3)他把变迁分为两类:一是系统本身的变迁,二是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变迁。他用“紧张”解释社会系统内部的失调,认为紧张是指那些影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单位的非正常状况,或者说,任何影响到社会整合的因素都是紧张。紧张的结果常常会产生偏差行为,这需要有效的社会控制加以校正。紧张、偏差行为、社会控制的结果自然而然构成系统的变迁。

(4)帕森斯认为人类社会进化的方向是“适应性”的增强,即社会克服环境阻力而达到各种目标的能力的增强。帕森斯提出了社会进化的四个范例(或特征):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

分化,是指结构单一、功能多样的单位或子系统,分解成为结构复杂、功能专一的两个或更多的单位或子系统的过程。

适应力提高,它指角色水平,也指集体水平,是分化的结果。帕森斯指出,分化过程使得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束缚减少,从而提高其适应力。

包容过程,是指以个人地位背景为标准的传统社会组织加以扩大,以接纳各种各样的人群。

价值普遍化,是指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的承认,或给予合法化。社会进化的结果是否稳定均衡,将依赖于社会是否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系统,承认并容纳所有新单位。

(5)帕森斯综合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资料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中间阶段、现代阶段。这三个阶段又进一步划分为五种形态: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如古埃及;

中古帝国社会,如罗马、中国、印度;

“温床”社会,如以色列、希腊;

现代社会。

(6)帕森斯指出,原始阶段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宗教具有重要地位、亲属关系强。在原始社会,社会、文化、人格等系统尚未分化,社会系统结构简单。中间社会的最大特征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这时期教会成为特殊的团体,并通过语言文字将社会组织合法化,予以肯定。社会集团出现分化,划分为不同的群体。现代社会阶段,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它们已达到了容纳和价值普遍化这两个进化阶段。

(7)作为功能主义理论学派的创立者,帕森斯对美国社会学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学研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只重视实地考察,侧重经验研究,社会学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功能主义理论观点的提出,使社会学理论研究出现了突破,并且开始重视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使社会学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新阶段。

四、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默顿与帕森斯并称为功能主义论的“巨子”。默顿的研究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中层理论”,故默顿被称为“经验功能主义者”。在著作方面,1938年所发表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被看作是科学社会学的奠基性著作。194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最有代表性的论文15篇。《论理论社会学》(1967)是默顿的方法论论著,包括5篇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学的中层理论》一篇。

1.默顿最突出的社会学研究成就的表现

(1)社会学理论

针对帕森斯的抽象大理论,默顿提出了“社会学的中层理论”策略,倡导首先重视对经验性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建立“适中”的理论。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强调了功能主义的经验性,确立了功能分析的具体范式。

社会结构分析,他强调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强制作用,总结出了社会学结构分析的基本程序。

提出了大量的已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学术语,如角色丛、地位丛、显在功能、潜在功能、反功能、自我实现预言等。

默顿一贯强调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多个领域。

(2)科学社会学

科学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默顿,故他被誉为“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倡导把科学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而加以研究,并确立了科学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问题。

(3)对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推动

由于默顿始终强调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所以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与著名的应用社会学家拉扎斯费尔德联手,以他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办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后更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为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广泛影响的应用研究,发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研究方法,形成了著名的“哥伦比亚学派”。

2.社会学中层理论观

(1)默顿提出,社会学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而“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性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有如下几个特点:

中层理论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中层理论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

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等都属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2)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要有所发展。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以可接受经验验证的假设为基础的。接下来才可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而不应急于提出宏观大理论。“社会学只有(但不是唯一)注重发展中层理论,它才会前进。而如果一味地提出综合性的社会学体系,它只会停滞不前。”

(3)默顿指出,目前社会学界对宏观大理论的热衷是不切实际的,原因是在于对科学的误解。

认为思想体系在进行大量的基础观察之前就能有效地确立起来。

认为所有的科学都具有发展的同时代性——同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都有相同的发展程度。默顿指出,把社会学跟物理学相提并论,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这两者之间在学科积累的时数方面相差甚远。

社会学家们有时错误地估计了物理学理论的实际状况。因为物理学家自己也都承认他们尚未建立起一个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而且大多数人也把这看作是近期不可能的事情。

(4)默顿并非主张不去发展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而是认为,社会学要达到此目标,必须重视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和知识的积累性。或者从科学发展的逻辑说,知识来自于经验积累,并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一致。默顿的这一主张有两层基本含义:

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研究,经验研究是理论研究的坚实基础;

经验研究应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对经验研究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默顿的这一方法论观点,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指明了方向,他的研究策略也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和响应。

3.功能分析范式

(1)社会学定性分析的范式

范式是指一套严格的(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确立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

(2)默顿首先对以往流行的功能主义观点做了澄清。他指出以往的功能主义有三个错误的假定:

社会的“功能-体性”假定。即认为社会系统对其各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每一事项或部分都承担特定的功能。

“普遍功能主义”假定。即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事项都履行积极的社会功能。它们既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或者是无功能的,强调做净功能分析。

“不可或缺性”假定。即认为某些事项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或履行功能的这些社会或文化事项是不可或缺的。

(3)为了使功能分析规范化,默顿提出了功能分析的一套范式。要求澄清如下方面的问题:

功能归属事项,即明确功能分析的对象,这些对象必须是标准化的事项。

主观意向概念(动机、目的),要求区分主观假设和研究问题,避免混淆作为主观范畴的动机和作为客观范畴的功能。

客观结果概念(功能、反功能),功能是所观察到的结果,它促进系统的适应或调整,而“反功能”削弱系统的适应和调整,实际上也可能存在“非功能”的结果,即所考察的事项与系统无关。另外,要求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两个概念,前者是指被人们设想到和认识到的客观结果,而后者是指未被人们想到和认识到的客观结果。

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即功能是针对何类对象或单位的,这些单位有不同层次:个人、群体、社会系统等。

功能需要的概念(需求、前提条件),功能需要是功能分析的重要概念,但也是最含混和有争议的概念。因此,要求区别功能需要的不同类型(普遍的与特定的),确立验证这些功能需要的程序。

功能实现机制的概念,要求功能分析对功能实现的机制,主要是其社会机制作出“具体详尽”的说明。

功能选择的概念(功能等价或功能替代),即我们一旦放弃了功能不可或缺的假定,自然就要承认功能选择、功能等价或功能替代概念。

结构脉络的概念(结构强制),要求注意某一特定的社会脉络(背景)如何限制事项的变化,在此变化范围内,该事项能否有效地满足功能需要等等。

动态与变迁的概念,过去的功能论者倾向于社会结构的静态分析,忽略社会变迁研究。但这不是功能分析论的本质。社会学家应该注意如何评估社会系统中逐渐积累的紧张和压力,注意变迁的方向是否会导致紧张的削弱等问题。

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这首先要求社会学分析的程序严格,最大程度地接近实验研究的逻辑,还需要系统地评价比较分析(跨文化和跨群体)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4)默顿还通过对美国的政治机构的分析,总结了功能分析的步骤,即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与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所以默顿的功能分析又以强调结构因素为特征。

4.结构分析范式

(1)研究重点及代表作

在默顿的整个社会学研究中,他始终把社会结构“置于社会学分析的焦点上”,因此他又被称作“结构分析学家”。

默顿结构分析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社会结构与失范》(1938)、《科层结构与人格》(1939)、《社会学中的结构分析》(1975)等。

(2)默顿的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默顿对结构强制与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说明。他认为在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中,有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

文化上明确规定的目标;

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方式。

(3)默顿划分出了三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接受(+)、拒绝(-)、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标准(±)。这些社会秩序是由文化目标与制度手段之间相交叉构成的,并表现为表7-2所示的不同情况:

表7-2  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

种类型是指行为既符合文化目标,也符合制度化手段要求,这是最常见的行为方式,是社会的常态。

种类型是指接受文化目标,但采用非制度化的手段,如以非法手段谋利的巨头。

种类型是指与目标偏离,但利用的手段合法,如唯命是从的官僚。

种类型是指拒绝一切目标和手段,这是个人由于受挫所导致的失败主义、淡泊和隐退等。

种类型是指既接受某些目标和手段,同时又拒绝它们,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

(4)默顿提出,社会结构是指一组有组织的社会关系,它与社会或群体成员的活动有密切关系。默顿的社会结构观对社会学理论有如下的发展:

承认社会结构总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冲突。

重视社会结构的动态分析,认为构成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之间的紧张、矛盾和分化是导致其变迁的主要原因。

推动了社会学分析的经验化。“在当代的社会结构理论家中,默顿对经验研究的影响最大。”

倡导理论的多元化。

(5)默顿的结构分析范式是其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对其功能主义观点的发展和补充。由此可看出他非常强调理论研究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强调社会学研究的经验性和积累性。

5.科学界的规范结构

(1)默顿是第一个明确地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科学制度的社会学家。他运用其独特的理论思维,开拓了科学社会学这一研究领域,故被尊为“科学社会学之父”。

(2)20世纪40年代后,默顿发表了一系列科学社会学的经典论文,为科学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是l942年发表的《论科学与民主》(又名《科学界的规范结构》),此文提出了被称为默顿科学社会学核心内容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

(3)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通过惯例、禁止、赞许和许可的形式表示,它们借助于制度化价值而合法化。默顿提出了四种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制度规则,即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普遍主义是指评价科学研究成果或事业的标准是普遍性的。这一规则要求服从于先定的、非人为的标准,即与提出科学假说(或成果)的人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及个人品质无关。

公有主义是指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是公有的财产,而不专属于科学家本人或其团体。默顿说,重大的科学发展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并归属于科学共同体。

无私利性是指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应是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名誉和私利。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这是科学知识自身发展的要求,即对任何理论或假说都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考察,既不轻信,也不无端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