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
6.1 复习笔记
一、曼海姆的著述及其学术思想概论
1.曼海姆的著述
(1)1922年他以德文出版了博士学位论文《对认识论的结构分析》、《知识社会学问题》(1925)、《保守主义思想》(1927)、《竞争在精神领域之中的意义》(1928年在苏黎世德国社会学家第六届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29)。
(2)撰写的大量论文先后结集出版:
《重建时代的人和社会》(1940)、《对我们时代的诊断》(1943)、《自由权力和民主规划》(1951)、《教育社会学引论》(与W.A.C.史蒂文合著,1962)
(3)1947年1月9日曼海姆去世。此后,他的学生和友人为其出版的论文集迄今为止包括:
《知识社会学论集》(1952)、《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论集》(1953)、《文化社会学论集》(1956)、《系统社会学:社会研究引论》(1957)、《思维的结构》(1982)、《保守主义:知识社会学论稿》(1986)
2.曼海姆学术思想引论
曼海姆的理论观点常常分散于前后跨越几十年的著述中,它们很容易给人一种重复与不甚连贯的感觉。在曼海姆的著作中,不计其数的观点都在某一个阶段戛然停滞而不再向前演进了。同时,在其著作总体中还存有大量前后矛盾、不一致的地方。
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这一开创性领域的领军人物。
二、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兴起
1.意识形态理论批判——构建知识社会学的思想起点
(1)曼海姆从分析意识形态问题开始来建立他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意识形态分为特殊的含义和总体的含义两种,也就是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
①特殊概念
分析意识形态问题时,首先要“求助于主体”,而无论该主体是个人还是集团,我们都要“通过分析个人或其集团的社会状况这样一种间接方法来理解论敌的言论”。“这样,由主体所表达的观念被看作是他存在的功能。
这意味着,观点、陈述、命题和观念系统不是在其表面价值上被理解,而是根据表达者的生活状况来作解释。曼海姆借助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分析,对意识形态这种特殊的知识形式进行了剖析,从而完成了将知识的考察置于社会情境分析之中的知识社会学的首要任务——也即知识的社会性或社会情境性。
②总体概念
在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解析中,其结论是:“只有当我们不再把我们的论敌的观点当作精心算计的谎言,只有当我们在他的整个行为中感到不可信任时,我们才开始把他的观点看作是意识形态的。我们把这种不可信任看作是我们的对手发现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的作用结果。”
“因此,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标志着介于以单纯的谎言为一级、以谬误为另一级之间的现象”。鉴于此,曼海姆认为自己提出的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正好可以摆脱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悖论,即否定自身的理论困境。
(2)在曼海姆看来,“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密切相关,但也越来越有别于后者”。因为,“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把揭露人类利益集团的多少有意识的欺骗和伪装作为己任”,而“知识社会学并不怎么关心由于有意欺骗所造成的歪曲,而是关心客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何种不同方式把自己呈现给主体。这样,思维的结构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3)“知识社会学竭力克服各种论敌‘绕开话题’的做法,其方法是把揭示部分分歧的根源当作明确的调查主题,这些分歧可能从未引起争论者的注意,因为他们偏重的是争论中构成的直接问题的主题”。
2.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1)“知识社会学”的学科源起
曼海姆强调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用因果链将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认为知识就其发生学意义而言,不仅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及阶级利益,而且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类型之中。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接近韦伯和狄尔泰,主张社会科学应具有属于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认为解释学是研究社会科学的有效工具,而不必强求使用自然科学方法。知识社会学至此奠定了其独立的学科地位。
(2)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论点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
①知识以两种主要形式出现:第一种形式即政治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受存在制约的”,也就是说,它是“依赖于境遇”或“与境遇有关的”。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知识,它是由知识持有者的生存条件决定的。
②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知识是“受存在制约的”,并不等于把他贬低为“仅仅是相对的”知识。知识社会学并不提倡相对主义,按照相对主义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真理。相反,它提倡“关联主义”,按照关联主义的观点,有些真理只能理解为是与某一种观点相关的。
③需要根据知识社会学对认识论加以彻底的改造。
a.认识论需要使其自身摆脱个体主义,从而围绕这样一种洞见重建自身,即认识者总是某个群体的成员。
b.认识论必须克服他现在坚持一种“静态的”真理观的状况。
④有必要对两种主要的意识形态观加以区分。即如前文所述,区分为“特殊意识形态”与“整体意识形态”。知识社会学家采取的是一种“普遍论的”整体观:他并不把他自己的信念与其他群体的那些信念区分开来,他的信念也是属于意识形态的。
⑤知识社会学关心的是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研究。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都构成了这样一些情况,即一个群体的集体知识可能(但并非必然)无法与生存条件相适应:意识形态可能会在试图稳定社会时曲解现实,而乌托邦则可能会在试图对社会进行激进的改革时曲解现实。
⑥知识社会学将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政治学基础。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出现了。这种知识分子是“自由漂泊的”,他们不受任何特定的阶级约束。这种知识分子能够理解不同观点的局部真理,并且能对他们进行调解。
(3)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取向——对韦伯的批判与继承
①曼海姆始终试图以关系主义的、综合的知识社会学包容和化解“应然”和“实然”之矛盾而造成的结果。曼海姆的方法论有似黑格尔的“合”与马克思的“螺旋式上升”的命题。他在对各种意识形态观念和乌托邦心态的描述中,尤其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曼海姆就多次提及他所论述的各种观念形态均是在韦伯理想类型的意义上使用的。
②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曼海姆主张站在总体性的、一般性的意识形态视角上,采取关系主义的知识社会学方法,分析各种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具有的立场,揭示其洞见与缺陷。
③曼海姆显然也认识到现代社会的这种非理性基础,并把揭示这种非理性基础当作知识社会学的使命。
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思想的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由集体行动组成的基础之上。那么,他们就不得不承认集体无意识所具有的力量。关于知识的社会学观点的完全出现,不可避免地必然会使人们逐渐揭示理性知识的非理性基础。
(4)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①突出优点
a.他的提法接近于“反身性原则”,即在知识的社会学考察中,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都必须服从社会学家的考察;
b.他表明了构成知识信念的是社会而非个人,主张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重心应该放在社会环境中而不是限于个人的思想,个人是不可能从他自身的经历中形成世界观的,知识是群体互动和社会协商的产物。
②知识社会学
曼海姆以他的两部奠基性著作《认识论的结构分析》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创建了知识社会学。他强调知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用因果链将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认为知识就其社会学意义而言,不仅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及阶级利益,而且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类型之中。
总的来说,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位于社会学与哲学的交汇处: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群体实践为核心,重构人类精神演化的历史,展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未来倾向;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用系统的方式把社会学与认识论结合起来,力图阐明思想的社会本性。
③留下的问题:
a.两类知识的划界是否合理?划界的标准是否成立?科学知识该不该享有特权?
b.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歧视现象该不该消除?科学知识该不该免予社会学研究?
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1.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理论
(1)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书中,他“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做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并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
①意识形态“存在两种独特的和可以分离的意义——特定性意义和总体性意义”。
a.“意识形态的特别概念”。在曼海姆看来:“意识形态的特别概念”与作为派别利益表述的政治思想有关,“当我们对对手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和表象持怀疑态度的时候,它所隐含的就是有关意识形态的特定观念”,不管对手是出于何种原因采取何种方式来掩饰特定情境的真实本性,都是以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持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的人只能“从纯粹心理学的层次上”对“对手的一部分断言”进行利益的分析。
b.总体性意识形态。“并不包含对弄虚作假的怀疑”,而是“涉及某个时代或者某个历史——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总体性精神结构的构成和特征”。当对某一阶级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特殊思想体系进行分析时,持总体性意识形态观念的人会对“对手的整个世界观”提出质疑,但这种质疑是在不考虑其动机形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形式色彩的功能分析”及对“精神之诸结构性差异进行客观描述”。
c.特定意识形态观念之所以有必要上升到总体性意识形态观念,是因为:仅在心理层次的“揭底”,根本不具备在本体论和精神学层次上进行批判分析所具有的那种彻底性和摧毁力。只有对对手的整个生活情境和整个思想基础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揭露才能从根本上破坏对手的理论观点,从而逐渐削弱对手的社会地位。
②曼海姆试图建立最为宽泛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学说即“知识社会学”。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始终是一个同阶级和群体利益相互勾连的概念。从马克思以来,它就是批判和揭露统治阶级的各种虚假信念利益粉饰功能的有力武器。
③乌托邦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都是关于“存在之超越的观念”,随之曼海姆又对二者进行了较详尽地区别。最后他发现了一个相当恰当的标准来对二者加以区分,“这个标准就是它们能否实现。
a.这两个概念的共同因素在于:它们都不会为了了解论敌真正的含义和意图,而只依据论敌实际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曼海姆提出了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和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之间的区别。
b.在批判范围上:前者“只表示论敌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张的一部分”,而后者“则对论敌的总体世界观(包括他的概念结构)表示怀疑,并试图把这些观念理解为他所参与的集体生活的结果”;
c.在批判的性质上:前者只“在纯粹心理学的水平上对观念进行分析”,而后者却是在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广泛不同的经验模式和解释模式”来对观念进行分析;
d.在批判方法或立场上:前者“主要与利益心理学一起起作用”,但后者却“使用更形式化的功能分析,不考虑动机,只把自己局限于客观地描述在不同社会背景中起作用的见解的结构差异”。
曼海姆对两种概念的区分,只为了得出一个结论:发生于心理层次的“揭底”不应混同于更激进的怀疑主义和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次上进行的更彻底更具摧毁力的批判性分析。缘于这样一种结论,特殊概念有必要上升到总体概念。
(2)曼海姆乌托邦理论的内涵
①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a.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可以在思维中变得如此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它们不再能看清楚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以削弱他们的支配感。”
b.乌托邦,“‘乌托邦’这一概念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相反的发现,即某些受压迫的群体在理智上如此强烈地对摧毁和改变特定的社会条件感兴趣,以致于他们自觉地在局势中仅仅看到那些否定它的因素。”
曼海姆在这里正是从时间的维度来呈现这两个概念的,即意识形态是过去或历史的沉淀,而乌托邦是未来的憧憬。而且它们的关系常常处于一种对称性破缺的态势之中,也即:总是过去侵吞了将来,保守战胜了创新。
在曼海姆看来,仅仅依靠“意识形态”对现存秩序无条件地维护是无法实现人类的进步的。我们还需要“乌托邦”去破坏既有与陈腐,去展示新生与将来。
②维护现存秩序是意识形态的功能,当意识形态与权力勾连、互惠之时,那些代表当前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秩序和学术秩序的社会阶层,将会把他们作为其承担者的,由各种关系组成的结构,当作现实来经验;而“给所有那些从他们的观点出发看来、从原则上说根本无法实现的有关生存的观念,都贴上‘乌托邦’的标签”。
2.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理论的意旨——对时代精神的诊断
(1)曼海姆对时代精神的诊断
①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曼海姆尤其从知识分子阶层的变迁来阐释了这种时代状况。他写道:从社会学角度看,与中世纪情境形成对照的现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已经打破了祭司这个社会等级进行的,对教会解释世界的过程的垄断。而且,一个自由的知识界已经出现,并且代替了那个封闭的和经过彻底组织的知识分子阶层。
②它的主要特征是:它越来越多地从那些不断变化的社会阶层和生活情境之中招募成员,而且,它的思想方式也不再受某种类似社会等级的组织的调控。由于这些知识分子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组织,所以,他们使各种思维方式和经验方式都可以获得公众注意的机会,而这些思维方式和经验方式则在由其他阶层组成的更大的世界上公开地互相竞争……自由竞争便开始支配知识生产的各种方式。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必须为了获得公众的偏爱而展开竞争。
③曼海姆所指的参与自由竞争的“诸神”正是在各个社会历史时期出现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观念。
④展开并深化了其知识社会学的论述。对于曼海姆来说,他不同于韦伯把“诸神纷争”看成是现代社会不可规避的基本现状,而是一开始就把这一现状看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知识社会学所提出的根本性真知灼见之一便是:使这种集体无意识动机变成有意识的动机过程,不可能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发挥作用,而只有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境中才发挥作用。这种情境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可以确定的。人们都可以比较准确地指出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必然越来越迫使人们不仅反思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而且反思思维过程本身。甚至在这里与其说反思真理本身,还不如说是反思下列忧虑的事实:即这同一世界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⑤曼海姆对时代问题的态度。他把“诸神纷争”看成是一个问题,试图通过他的知识社会学克服这种相对主义的思想混乱状态,导向一种关系主义的、综合的知识社会学。
(2)冷峻诊断中的认识论困境及其应对
①曼海姆对他的知识社会学充满了信心
他认为在一个意见分歧、冲突迭起的时代,知识社会学注定要在学术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承担起重要角色。在曼海姆那里,知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相当于认识论在哲学中的地位,“专心致志地研究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可以为社会科学提供某种基础,并且回答有关对政治生活进行科学引导的可能性的问题”。
然而,借助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曼海姆最终承认“一旦社会环境和与它相对应的方面之间的基本关系得到可靠的确立,人们便只能致力于坦率地暴露由此而来的价值问题”。这样,知识社会学就不可避免地牵连出它在“认识论方面的后果”。
②受到任何特定时期的科学状况的决定
认识论曾“根据其建设性要求,对所有专门科学都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它为知识的类型及真理和正确性的观念提出了基本的正当理由”。但知识社会学的根本性“真知灼见”恰恰在于揭示任何思想或知识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情境性,认识论和知识社会学本身的认识也不能幸免于此。这样,在原则上,认识论宣称自己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但事实上,它受到任何特定时期的科学状况的决定。
③认识论困境
由于下述事实使问题变得更加困难:人们发现用于批判知识的那些原则,本身就受到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通常认为,这就是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所遇到的认识论困境。
④规避策略
默顿归纳过曼海姆在试图规避这一认识论困境时所采取的三个策略:有效性的动态标准、关系主义和有效性的结构正当性。经过对这些策略的逐一剖析,默顿发现曼海姆最终没能摆脱其认识论困境。